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城乡古祠堂的保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那些看得见的古老建筑,有一种历尽沧桑而依然存在的文化精神,他们像古字画一样珍贵,比墨香更诱人的是立体光彩,年代越久,光彩越夺目。古建筑吸引着众多旅游者跑来观瞻,惊叹构思的奇特和手艺的精美。
它们是祖先给我们的宝贵财产,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历史、文物价值的百年古祠堂。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同一姓氏的一个或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山东省五莲县仅有丁公石祠、管氏祠堂、王氏祠堂、葛氏祠堂等四处比较完整。丁公石祠及仰止坊,为明代嘉靖进士丁惟宁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09年)建造。石祠三间,全部用石料建成。东西长9.1米,南北宽5.13米,通高4.73米。正中一间有龛白,北壁横刻“羲皇上人”四字。东、西、北三面墙壁镶嵌九方大理石小型石碑(现存八方,正中一方在战乱中被盗),刻有《柱史丁公祠堂记》《九仙山丁宪副先生祠堂歌》《游览诸公留题》等,记载了当地风土人情,有一定史料价值。
石祠南10米处,有石坊一座,与石洞在一条中轴线上,宽3.35米,高5.78米,其构架为黄白色方形花岗石条。前额镌刻“仰止坊”三个大字,右署“赐进士中宪大夫湖广副使前巡按直隶监察御史丁公讳惟宁”,左署“万历三十八年孟冬古旦男耀斗述”。北面鎸“山高水长”四字。石坊正面石柱上刻有“少滨主人题”、“不肖男耀斗述”的楹联:“一咏一觞畅百年之逸兴;勿伐勿剪绵千载之遐思”。该祠堂结构精美、宽敞高大、飞檐翘角、****石条、明亮的天井,让人看到了古建筑的精致与雄伟,美丽与长存。
祠堂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应该是一定时代的思想、文化、艺术的积淀。从这些祠堂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段历史,看到一个时代的人文风情。看到一种地域文化的缘起、发展和消失,把我国古代的风气、风土人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浓浓的美感,又透现出古代建筑的高水平和前人的智慧的非凡想象力。以物证史,保护好我们的百年古祠堂,就是保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并且保留一定的历史文化风貌,可以教育我们子孙后代,不忘传统,不忘祖宗,为家族争光,为祖宗添彩的实物资料。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毁灭了就不可能再有,我们继承先人的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慎重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笔者认为应该积极开展保护祠堂宣传活动,让当地群众真正认识和了解“为谁保护、怎么保护、谁受益”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当地群众自发地参与到祠堂保护工作中。政府是文物保护的实施主体。只有政府重视,领导重视,资金到位,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应将祠堂建筑文化作为一个课题,与乡村文化教育相结合,通过培养居民对祠堂艺术外观的欣赏,同时感受内在蕴含的优秀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它、爱护它、保护它,让这些老祠堂的迷人魅力永远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