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苏州文化的父子传承
中国江苏网2月24日讯
九十年代,苏州著名金石篆刻家蔡廷辉在东山杨湾建起他的第一个园子——“醉石山庄”。花墙曲径,小桥流水,还有那片摩崖石刻。他要在园内刻下古今名人吟咏东山的诗词,让人们来到这里就能感受东山的历史文化。
随后,他在离拙政园西南一箭之遥的西北街木谷巷,又建起一座玲珑精致的翠园,回廊壁上镶嵌着他精心绘刻的“明四家”以及历代名画家的精品画作;再然后,他的醉石居,山石亭台,荷池楼阁,又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姑苏私家园林……
如今,坐落在古胥门内的第四个园子,也就是蔡氏父子金石篆刻艺术馆明天将对外开放。这座堆有两千余吨湖石的园林完全藏身室内,其匠心独运,确可称开一代先河。山石掩映下,以蔡氏父子两代人的金石篆刻艺术作品体现了他们对苏州传统文化的痴迷,也为苏州又添一处文化美景。
别有洞天 山石奇崛听飞泉
古胥门旁的大运河畔,蔡氏父子篆刻艺术馆独具特色。
门前两侧的墙面上,两块大型篆刻作品是蔡廷辉精心刻制的。内容是描写百花洲的诗词,分别是文征明、唐伯虎所作。“苏州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值得挖掘。我希望以刀代笔,用篆刻的形式,展示给更多的人,把吴文化留下来。”蔡廷辉说,艺术馆背面的墙上还有一件作品,篆刻的是沈周描写百花洲的诗词。
走进艺术馆,两块高2.8米,宽1米的碑上,刻着仇英的两幅作品。“苏州有‘明四家’,文征明、唐伯虎、沈周的诗词都以篆刻的形式在艺术馆展示了出来,仇英的当然也不能少。”蔡廷辉介绍,这两幅仇英的原作目前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苏州官方的艺术机构目前并未藏有仇英的作品,这也是个遗憾。“我用了两年的时间,以原大的尺寸,刻了这两件仇英的作品,春节前刚刚完工,也是想弥补苏州的这个缺憾。”
这里不仅有千余件金石篆刻作品,还是一个室内园林。云壑飞泉,绿树成荫,造园高手蔡廷辉把这里叫做“泉石小筑”。
所谓“石”,蔡廷辉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用两千余吨湖石叠砌,填补苏州没有室内花园和室内假山的空白。蔡廷辉说,几百平米的假山洞,堆的时候,屋顶全部拆掉,挖地三尺,把吊车开进来。假山的造型要很讲究,但又不可以有图纸,全靠当时自己的感觉和瞬间的灵感。所谓的“花头要多,想像力要丰富。看石头的形状姿态放哪里比较好,一刹那的灵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泉”就更有意思了。二楼全透明玻璃屋顶集聚的雨水,流进蓄水池,再利用成为泉水。不仅环保,透明屋顶上有鱼有花,将来夏看荷花,冬赏残叶,真真浪漫。
家学渊源 最从严谨见功夫
蔡廷辉精于金石篆刻是受其父亲的影响和传授。在他眼中,父亲蔡谨士制印严谨的态度和不怕难的精神,对他影响很大。
蔡廷辉说,父亲刻章讲究规矩,尤其是章法和用刀,比如父亲刻印先要查字,既要保证入印文字的篆法准确,还要考虑字与字的搭配,然后再布置章法,排好后在纸上打好草稿,再蘸上水,翻在印石上,最后再动刀。
“父亲从解放前就学刻印章,解放后专业刻印章,64年参加杭州西冷印社,当年全国只有三个人得以入选,殊为难得。他留下了大量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的作品,我要把它们展示出来。”蔡廷辉说,艺术馆里展示父亲的作品近千件,件件精彩。
蔡谨士生前完成了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佳作:拙政园41景石刻长卷。用其精细娴熟的刀法展现了远香堂、小飞虹、见山楼、留听阁、荷风四面亭、卅六鸳鸯馆……可谓传世之作,弥足珍贵。如今,这件作品也展示在艺术馆里。“这件作品是父亲73年开始刻的,有阴刻、阳刻、装饰味道的、中国笔墨感觉的,各种风格味道不同,是父亲晚年的代表作。”蔡廷辉说。
此外,《逗引》刻石也很有意义,蔡廷辉说,这件作品是母亲作画,父亲镌刻,合作完成,50年代曾刊载于《新苏州报》副刊。
墨分五色 以刀代笔镌华章
8岁跟父亲学刻印章,今年69岁的蔡廷辉,整整刻了一甲子的时光。他把唐宋元明清历代佳作精雕细刻都搬上了石板。李公麟的《维摩演教图》,以白描的形式篆刻在青石上;梁楷的为数不多的细笔作品,他花了三年的时间,刻在鸡翅木轴缸上;“明四家”的传世名作更是精妙入微。
“我要把更多的传世之作,用我的刀,在石头上展示出来。”蔡廷辉说,刻的时候,要根据画家作品不同的特色,将中国画和金石篆刻结合起来,进行再创作。墨分五色,浓、淡、干、湿、黑,虚实有时候靠淡墨、浓墨来体现。以石为纸,只有黑白两色,处理起来有难度。蔡廷辉说,拿到画后,要先读画,考虑阴、阳怎么处理,黑白怎么布局。画面要有节奏感,看起来要舒服。
今年,蔡廷辉又给自己一个计划,要篆刻完成一张黄永玉的《山鬼》。“我想把这种装饰性很强的东西,尝试用黑白进行创作。目前在预订石头,1.7高,4.6宽。”对于这件作品,蔡廷辉充满信心,我们也期待着。
人物名片>>>
蔡谨士(1914-1981),苏州人,西冷印社社员。早年师从吴昌硕的弟子周梅谷学习金石篆刻,并对碑刻艺术、仿古铜器等都有涉足。常年致力于秦汉印玺的研究,是苏州艺石斋的创建人之一。
蔡廷辉,著名金石篆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精于金石篆刻和书画镌刻。近年来,他把吴门画派的经典作品镌刻于石木,并突破传统,致力于用刻刀表现传统山水画中的笔墨神韵。除此,他在其他艺术领域广泛涉猎,造园、制壶,留下了一连串追求艺术之美的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