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广东陆丰深圳东莞肇庆四市蔡氏宗亲联合举行联..  · 福建漳浦西湖蔡氏举行2024年冬季祭祖活动  · 福建石狮大仑蔡氏中顺大夫祠落成庆典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应邀出席石狮商会召开的..  ·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世界蔡氏文化经济发展研究..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与石狮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福州市漳浦系蔡氏宗亲联谊总会赴宁德古田等地..  · 安徽省大别山蔡氏宗族第四届祭祖暨九修宗谱修..  ·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组织参加后柯海印堂保生慈济..  · 福建石狮玉浦蔡氏中房举行新祖宇落成庆典  
文化大观 更多

典故传说

蔡氏文化

谱牒文化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蔡氏文化 > 内容 

“蔡”字的读音、字义

发布时间:2015/3/21

综合当代的字书,“蔡”字有cài、sà、cā三个读音。cài的读音有野草,占卜用的大龟、国名、地名,姓氏等五种字义。sà的读音,有杀戮,灭杀,流放等三种字义。读cā的音,为人名。

“蔡”读为cài的字义
1.野草
许慎《说字解字》一篇把“蔡”解释为“艸 也”,段玉裁《註》说:“艸,生之散乱也”。王褒《九怀》:“水躍兮余旌,继以兮微蔡。”王逸《註》:续以草芥入己船也:蔡为散乱之草。”左思《魏都赋》:“蔡莽螫刺,昆虫毒噬。”李善《註》:“王逸《楚辞註》曰:‘蔡,草莽也。’《方言》曰:‘莽,草也,南楚曰莽。’”草莽,谓丛生的草。笔者认为“蔡”为“野草”的字义,可能因为“ ”、“蔡”古音相同,而产生字义的通假,后来本字“ ”失传,而借字“蔡”通行矣。
2.卜的大龟
“大龟曰蔡”这个字义,出现在下列的古籍中:(1)《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杜预《註》“大蔡,大龟。大蔡,龟名也。一云龟出蔡地,因以为名。”(2)《论语·公冶长》:“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何晏《註》:“蔡,国君之守龟,出蔡地,因以为名焉。”(3)《孔子家语》卷二·《好生》第十:“臧氏家有守龟焉,名曰蔡。”(4)唐·韩愈、孟郊《秋雨联句》:“筮命或冯蓍,卜晴将问蔡。”(《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五)(5)唐·元稹《芳树》:“清池养神蔡,已复长蝦蟆。”(《元稹集》卷一)。
龟在远古时代是被视为通灵而神圣的动物,《礼记·礼运》中说:“何为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然则龟到底具有什么灵性呢?孔颖达《正义》说:“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以龟既知人情,龟既来应人。知人情善恶,故人各守其分,其情不失也。”易玄在《谶纬神学与古代社会预言》中,论及古人运用龟策(龟甲与蓍草)来占卜吉凶的事情,说从史料与地下出土文物证明,至少在殷代,龟卜已为预占的主要形式,虽然有黄帝、夏代时的龟卜史料,但大量的运用龟卜却在殷代。殷代从事龟卜的卜筮们,其沟通天人的主要方式是卜龟,卜龟是用青铜锐器在龟壳上灼钻,然后看龟壳出现的纵横纹路,根据其纹裂来说明天神对人们的预言;用作龟卜的壳都是千岁以上的神龟龟壳,具有预知千年的神力,这就是古人用龟卜来预决吉凶的认识根据,而龟卜必须在祭祀祖先的庙堂之上,以显示其神圣性。殷代以后,又盛行筮占,但龟卜仍然流行,并且有很大影响,以致在春秋时,当卜龟与筮占的预占吉凶不同时,还有从龟不从筮的说法。筮占是用蓍草来进行推算,演成《易》卦,据以推算吉凶的预占;这种预占较殷人的龟卜更加人文化,它不仅有物象的依凭,更有抽象的数学问题;蓍草被用以演成《易》卦,也出于古人对蓍草具有神灵的认识,《史记·龟策列传》中说:“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见该书4~8页)。
殷代时,姞姓蔡氏担任祭司的职务,亦负责养龟以供占卜之用,因为其采邑的大龟,占卜时最为灵验,因此有“蔡龟”之词的产生,这在当时是非常神圣的称呼。然而到了元、明以后,“乌龟”一语却成为胆小畏事、卑鄙无耻、纵妻行淫者的詈人之词,其典故殆出于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八《废家子孙诗》:“宅眷皆为撑目兔,舍人总作缩头龟。”指称当时某大姓家风败坏,其女子不夫而孕,有如兔子撑目望月而怀孕,而其舍人(宋、元以来俗称权贵子弟)纵其妻女与人行淫,却如缩头乌龟不敢制止。所以对乌龟的贬词,是后世才产生的,跟上古时代“蔡龟”一词没有关联,我们蔡姓子孙不必为此而有所芥蒂。
3.国名
传统的说法,蔡国的建立是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而建立的。其实在此之前,殷代的姞姓蔡氏已经有其封国,陈梦家于《殷墟卜辞综述》的第八章“方国地理”中亦涉及此事,在该书的第288页,他综合古今的说法,谓商代的蔡城约有三个地方:(1)胡厚宣《殷代农业》(36~37)、《左传》成公四年杜预《註》、《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路史·国名纪》等书说——祭,伯爵,商代国,后为周圻年内,今管城东北十五里有祭城,郑大夫祭仲邑(世明按:管城即今河南省郑州市)。(2)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一:“隐元年祭伯来……《后汉志》中牟有蔡亭,蔡与祭通,今在开封府郑州东北十五里。”(3)《后汉书·郡国志》:“长垣有祭城。”属于卫地。以上管城、中牟、长垣三个地方,都在今河南省境内的北方,何者为是?陈梦家也不能断定,但他认为“卜辞之祭至少在殷代晚期似属殷国范围以内。”个人以为这三个地方都有可能是殷代时姞姓蔡氏曾经住过的地方,因为当时他们为王室主持祭祀,可能跟随王都的迁移而更动其采邑。
殷代的蔡城既然有好几处,那么当年叔度公封蔡的确实地点到底在哪里呢?何光岳在《蔡国考》中根据《地理志》的说法,认为蔡叔度始封于卫地的祭城,即今河南省的长垣市(见《楚灭国考》页65)。但河南大学陈昌远老教授认为应在今河南省新乡市的卫辉市才对,他说:“《续汉书·郡国志》记载河内郡‘山阳邑’有蔡城,刘昭注云‘蔡叔邑此’”。东汉山阳县在今河南北修武县,其地离新乡卫辉市不远,正在殷都朝歌(今淇县)之西南,蔡叔度始封地应在卫辉市鄘城无疑。”他又说:“今之上蔡,应是周公平定‘三监’叛乱之后,将蔡叔度迁而被囚之地,不是蔡叔度的始封地。所以,《逸周书·作雒解》谓:‘乃囚蔡叔于郭凌。’此郭凌即在今之河南上蔡县境。”(《有关蔡国史的几个问题》),见《蔡国蔡氏溯源——首届蔡氏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页24)。
据李学勤主编,刘翔南、周观武编著的《中华姓氏谱·蔡姓卷》说:“蔡国从周武王封五弟叔度于蔡及蔡仲在上蔡建国起,总计传国廿三代,历廿六君,共六百一十九年。”(见该书页26)。公元前447年(蔡侯齐四年),楚惠王发兵攻蔡,蔡侯齐出逃,国亡;此时有支蔡人迁入楚境蔡甸(今湖北汉川县一带),楚悼王时,继续南迁到高蔡(今湖南常德市境),建立高蔡国,不久就被楚灭。另外,又有部分不甘受楚国奴役的蔡人,远徙到今江西的上高县境,建立了望蔡国,以表达他们对故国的眷恋。
按:西周时另有一个祭国,其始封者为周公庶子祭伯,初封之地当在宗周畿内:祭氏春秋时仍任职于王朝。《左传》隐公元年有祭伯,桓公八年有祭公,庄公十二年有祭叔,皆为王朝卿大夫,祭氏不知何时为何国所灭(见吕文郁著,《周代采邑制度研究》,页89)。
4.地名
根据1990年4月上海辞书出版社所出版的《中国地名词典》页919~920的记载,当代以“蔡”为名的地名有蔡庄、蔡村、蔡甸、蔡店、蔡官、蔡家、蔡堂、蔡各庄、蔡阳铺、蔡家沟、蔡家坡、蔡家岭、蔡家崖、蔡家湖等十四个地方;这里所要探讨的是周代蔡国的三个所在地:上蔡、新蔡、下蔡。
(1)上蔡
根据陈昌远老教授的考证,蔡叔度的始封地,当位于现在河南省新乡市的卫辉市;因为三监事件的关系,叔度公被迁移到他地,据《逸周书·作雒解》的记载,其地是廓凌;廓凌或作郭凌、郭邻、郭鄰、虢林,陈昌远教授谓其地即在今河南省东南部的上蔡县境。叔度公迁到廓凌后,不久就逝世,其子蔡仲复封,此地因此成为蔡国的发祥地;春秋时,蔡平侯迁徙到与安徽省接壤的新蔡,遂称故地为上蔡。
上蔡县在河南省东南部,今属驻马店市,位于黄、淮两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属于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因受伏牛山脉的影响,形成了南北伸展的一条蘆岗,俗称“四十五里卧龙岗”,蜿蜒于县城之西;岗西为汝河,自北环岗南去,岗北与岗东,古为黄陵坡与蔡塘,蔡国故城即位于这个河流湖泽环抱的蘆岗东坡。故城周长10490米,略成南北长方形:宫殿区在故城中部的今王位村一带,这里高台耸立,面积为120万平方米;在县城西郭外有叔度公墓,周围丘陵深涧环抱,其西北蟾虎寺相传即廓凌;在县城东北一里许树林中的为仲公墓:另外故城西北有面积约二万平方米的墓地,传说为历代蔡侯及贵族的墓葬区。
西周时,蔡国与王室关系密切,上蔡地处汝河中游,清·高士奇谓其起著“南捍荆蛮,而北为中原之蔽”的作用(《左传纪事本末》卷四十五·《楚伐灭小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春秋时,蔡国则成为楚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向中原发展的基地。
(2)新蔡
蔡国在周景王十四年(公元前531年),为楚灵王所灭,三年后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代立,是为平王,平王乃求蔡景侯少子蘆,立之,是为平侯;蔡平侯迁都于古吕国之地,因非故都,乃名新蔡,遂称故城为上蔡。
新蔡在河南省东南部。属驻马店市,洪河与汝河在境内汇合,与安徽省接壤。新蔡的故城遗址,位于今新蔡县城的西北部,城南5公里有汝河,城北1.5公里有洪河绕城东南下,距城区7.5公里与汝河相汇;故城周长3215米,面积51825.67平方米;城北有蔡平侯墓及古墓群,周围有七十二冢。
(3)下蔡
蔡平侯死后,由灵侯之孙东国继位,是为悼侯,悼侯在位三年卒,由其弟申继位,是为昭侯。蔡昭侯曾联吴抗楚,引起楚国的报复,为避开楚兵的锋芒,及得到吴国的庇护,昭侯于公元前493年迁都吴地的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史称下蔡。
下蔡在今安徽省淮南市西北部,淮河沿岸,西淝河下游,阜淮铁路经过境内。汉置下蔡县,明入寿州,清析置凤台县。有关下蔡古城的状况,蔡维功先生《关于下蔡之研究》引述清人萧景云《下蔡古城遗址考》说:“城南北一里余,东西一里余,周径三里余,城南距磨盘埂(今农水路)约数十丈,北距白衣庵(今凤台一中校园后)数十丈。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有城濠,南濠宽数十丈,西南濠即菱角湖,西北濠宽数十丈,东无濠,地势低洼,半里达淮,以淮水为濠。”(见2005年9月《儒林门第》总第33期,页76)。
蔡国迁州来后,历昭侯、成侯、声侯、元侯和侯齐五世,除侯齐外,其余四君的墓均已发现。1955年5月在安徽寿县西门内发现蔡昭侯申之墓:1958年至1959年在安徽淮南市蔡家岗发掘了两座蔡墓,北孤堆(2号墓)经考证是蔡声侯产的墓,南孤堆(1号墓)当是其子蔡元侯的墓;1980年9月在安徽舒城县九里墩发现一座蔡墓,经考证当是蔡成侯的墓。按:蔡国在上蔡和新蔡时期的墓葬和器物,目前发现不多,迁州来以后的文物出土较多,目前保存在安徽省、淮南市博物馆及寿县博物馆。崔恒升著《安徽出土金文订补》,收在《安徽古籍丛书》第十一辑,1998年11月合肥黄山书社一版印刷。
5.姓氏
蔡氏的构成,主要有三大支:姞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1)姞姓蔡氏
姞姓蔡氏,相传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在尧、舜、夏时期,分布于渭河流域及河南省的东部和北部一带。殷代时,姞姓蔡氏担任祭司的职务,时常在商王的身边备顾问,所以其采地往往在王畿附近,今河南省的郑州市、中牟县、长垣县、卫辉市,都可能曾是古祭城的所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有些蔡人迁徙到今河北省邢台市北的蔡河地区,有的则南迁到今湖北省广济县与黄梅县交界的蔡山,也有部分归附蔡叔度,后世姞姓与姬姓两支蔡氏已融合为一体。
(2)姬姓蔡氏
周武王克商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从此其胄裔以国为氏:姬姓蔡氏立姓,至今已有三千零五十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蔡氏的足迹已经遍布今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贵州等地。秦、汉时期,蔡姓主要活动地在中原地区,在河南省东部与山东省西部一带形成了著名的济阳蔡姓。西晋末,北方战乱,中原民众大量南迁,蔡姓开始大规模进入江苏、浙江地区:自东晋以后,居于我国南方的蔡姓人氏,都认为自己的祖根在河南济阳考城,并把“济阳”作为家族专用的堂号,沿用至今。唐初和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有两次移民福建的活动,蔡姓是主要族姓之一,这为蔡姓成为南方著姓奠定了基础;唐代两次移民入闽的蔡姓甚众,其确切人数已经无法统计,而且彼此混为一体,发展成福建大姓,后来又成为台湾、广东蔡姓的主要来源。经历了唐末五代的战乱洗劫之后,蔡姓已经散布江南各地(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到宋朝时由于受战争的影响较少,人口剧增,蔡姓继承祖先敦厚重礼的优良传统,耕读传家,拚搏奋进,出现了些新兴的显赫家族及名人。元、明、清时期,蔡姓继续在全国各地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中华人口众多,影响巨大的姓族。明末清初,蔡姓渡海入台湾,主要来自福建泉州府、漳州府及广东潮州府、嘉应州。蔡姓目前为台湾第八大姓,大多集中于台北、台南、嘉义等地。
蔡姓人氏向国外的移民开始于明代,其主要的出发地是我国沿海地区,以福建、广东、台湾诸省为多,到东南亚和日本、欧美等地谋生、经商、打工、求学。
当代蔡姓的人口已达到五百五十二万,为全中国第四十四位姓氏(编者注:据2006年初中国社科院姓氏研究部门最新最权威的统计结果,蔡姓人口已擢升为中华100大姓中第34位,人口千万左右),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6%。蔡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比较常见于东南沿海地区,在台湾、福建、浙江南部、广东东端、内蒙古东北角,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较高。
(3)外族改姓的蔡氏
我国南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北宋时,金国的女真人乌林答姓族后来全部改为汉姓蔡;清时,满洲八旗姓蔡佳氏、乌匾阿氏、萨玛喇氏等后来也全部改汉姓蔡,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汉族的蔡姓,尤兴盛于东北地区。
战国时,高蔡国的蔡姓族人,后来沿沅江进入贵州,与当地土著混居,成为当今苗、土家、瑶、布依等族蔡姓先民;可以认为唐、宋、明、清时期,贵州、广西、湖南的蔡姓土司乃是春秋时蔡国的后代。

“蔡”读为sà字义
1.杀戮义
前面说过“蔡”字甲骨文、金文的形体。当代有些学者认为象肢体被截断的样子,是“杀”字的初文。古今有的学者认为“祭”与“蔡”,古字相通,“蔡”字由“祭”字发展衍生而来:雷汉卿于《说文“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中说:“在祭祀活动中手持腥肉显了献祭。献祭必先杀牲,所以“祭”的字形所反映的本义当是杀牲献血腥于鬼神,后来才指一般的祭祀。又说:“‘祭’既然指杀牲血腥,其义当与‘杀戮’义相关。”(见该书页92)。
2.灭杀义
《书·禹贡》:“三百里夷,二百里蔡”;孔安国《传》:“蔡,法也;法三百里而差简”;郑玄《注》:“蔡之言杀,灭杀其赋。”
3.流放义
蔡:流放,通“ ”。《左传》昭公元年:“周公杀管叔而放蔡叔。”杜预《注》:“蔡,放也。《说文》作。雷汉卿于《说文“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者》中说:“‘杀三苗’字本作‘ ’,因形近书写至误。《说文·米部》:‘ , 散之也。段玉裁注:‘ 本谓散米,引伸之凡放散皆曰。《左传·昭元年》字误作蔡耳,亦省作杀。’……显然,‘ ’误作‘蔡’,是由于其省体‘杀’与‘祭’古文形近而导致的,……可见‘杀、蔡’并非仅仅是‘声通相借’,而是因为古文形似而致误。”(见该书93页)

蔡”字读为cā的字义
cā的读音,是用在人名“眛蔡”。(汉书·张骞李广利传):“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眛蔡为宛王。”服虔曰:“蔡音楚言蔡。”颜师古曰:“眛音本末之末。蔡音千曷反。”《集韵·曷韵》:“蔡,眛蔡,宛酋名。”

其它
1.“蔡”通“察”
王文耀编(简明金文词典)页406,蔡:“通‘察’。昭著,明显。《中山王方壶》:‘因载所美,昭蔡(察)皇工(功)。’”
2.“蔡”假借为“衰”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蔡,假借为衰,《尚书大传》秋伯之乐舞蔡叔,注‘蔡’,猶衰也。”

结语
综合以上的论述,个人认为:“蔡”字当由“祭”字衍生而来,源于殷代时姞姓蔡氏担任事神致福的祭祀工作;祭祀乃是古代氏族部落的一种宗教仪式,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到了殷代,无论缅怀祖先、族徽、宗教、婚丧喜庆、狩猎、农耕、战争以及占卜吉凶,都离不开祭祀,所以祭司的地位很显贵:祭祀时习惯兼以占卜问吉凶,占卜必须用龟甲。彼时以蔡地的大龟,在占卜时最为灵验,因而“蔡”成为灵龟的代名词,所以“蔡龟”一词毫无贬义。
叔度公封蔡以后,归附到其下的姞姓蔡氏,可能将其祖先所担任的祭祀事业也传承过来:到了周代盛行用蓍草揲卦算吉凶,此时增加了种植蓍草的工作。于是“祭”氏变成了“蔡”氏,新加的艸头,当指蓍草而不是野草。后世“蔡”字作野草解,可能是因为字音相似的关系,从“ ”字借用过来的。至于“杀戮”、“灭杀”、“流放”等义,或许古时与“杀”字的初文形、音相近,而产生这几种假借的字义。
由于历史上这些曲折的变化,使得“蔡”字的本义到了后代反而隐晦不明,而其引伸义、假借义却普遍盛行。上述管窥之见,不知然否?尚祈先进、专家们有以教之。
本文的写作,承上蔡县蔡氏文化研究会赠送《蔡国蔡氏溯源——首届蔡氏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一书。及舍弟蔡鸿江教授提供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资料,始得以完成,谨此致谢。

徽引书目(按本文引用的先后顺序排列)
1.《汉语大字典》(全八卷)。
2.《说文解字注》三十卷,东汉·许慎撰。
3.《金文常用字典》,陈初生编纂。
4.《简明金文词典》,王文耀编著。
5.《古文字诂林》第一册,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编。
6.《蔡国蔡氏溯源——首届蔡氏文化研究会论文集》,吴建峰、梁俊峰、尚景熙主编。
7.《春秋左传地名考略》十四卷,清·高士奇撰。
8.《经义述闻》三十二卷,清·王引之撰。
9.《文选》六十卷,梁·萧统编,唐·李善注。
10.《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四百十六卷。
11.《影宋蜀本孔子家语札记》十卷,魏·王肃注。
12.《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十二卷,钱萼孙撰。
13.《元稹集》六十卷、《外集》八卷,唐·元稹撰。
14.《纬神学与古代社会预言》,易玄著。
15.《史记》(全十册),汉·司马迁撰。
16.《南村轰耕录》三十卷,元·陶宗仪撰。
17.《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著。
18.《楚灭国考》,何光岳著。
19.《后汉书》(全十二册),刘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
20.《中华姓氏谱·蔡姓卷》,李学勤主编,刘翔南、周观武编著。
21.《周代采邑制度研究》,吕文郁著。
22.《左传纪事本末》五十三卷,清·高士奇撰。
23.《儒林门第》季刊,2005年第3期(总第33期)。
24.《说文解字诂林及补遗》(全十七册),丁福保编纂。

“蔡”字的真正含义

基本解释

蔡 拼音:cā  cài  sà  

部首:艹,部外笔画:11,总笔画:14 ; 繁体部首:艸,部外笔画:11,总笔画:17

五笔86&98:AWFI  仓颉:TBOF  

笔顺编号:12235445411234  四角号码:4490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521

基本字义

● 蔡

cài ㄘㄞˋ

◎ 野草。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上蔡县、新蔡县一带。

◎ 占卜用的大龟:蓍~。

◎ 杀,减:“三百里夷,二百里~”。

◎ 姓。

English

◎ surname; species of tortoise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蔡 cài

〈名〉

(1) (形声,祭声。本义:野草)

(2) 同本义 [wild grass]

蔡,草也。——《说文》

蔡,草莽也。——《楚辞》注

蔡莽螫刺,昆虫毒噬。——左思《魏都赋》

(3) 周代国名,在今河南省上蔡、新蔡等县一带[Cai state]

文王子 叔度封于汝南上蔡为侯,作乱。周公放之。其子蔡仲成王复封至平侯,徙新 蔡,昭侯徙九江下 蔡,战国时灭于 楚。——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4) 占卜用的大龟 [big turtle]

且致大蔡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5) 又如:大蔡(大龟)

(6) 姓

ZDIC.NET 汉 典 網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 蔡

〔古文〕𣞖【唐韻】倉大切【集韻】【類篇】七蓋切,𠀤音?。【說文】草也。【玉篇】草芥也。草際也。 又【論語】臧文仲居蔡。【何晏註】蔡,國君之守龜,出蔡地,因以爲名焉。 又山名。【書·禹貢】蔡蒙旅平。【疏】蔡,山名。 又【禹貢】二百里蔡。【傳】蔡,法也。法三百里而差𥳑。 又國名。【書·蔡仲之命疏】成王命蔡叔之子踐諸侯之位,作蔡仲之命。 又姓。【史記】蔡澤,古作祭,【左傳】祭仲,【國語】祭公謀父,【後漢書】祭遵俱作蔡。 又【集韻】七曷切,音攃。【前漢·李廣利傳】昧蔡爲宛王。 又桑割切,音薩。放也。【左傳·昭元年】周公殺管叔而蔡蔡叔。【韻會】本作𥻦,言放之若散米。今作蔡。 又【韻補】叶子例切,音祭。【王褒·九懷】水躍兮余旌,繼以兮微蔡。雲旗兮電騖,倏忽兮容裔。

ZDIC.NET 汉 典 網

说文解字

【卷一】【艸部】蔡

艸也。从艸祭聲。蒼大切。

·上一篇:“蔡”的字形結構試探 ·下一篇:蔡国历史与文化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