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服务蔡氏宗族  传递蔡氏情怀

  

                   

蔡氏新闻 · 惠东县柯蔡宗亲联谊会举行2025年度清明祭祖活..  · 福建南平市建阳区蔡氏宗亲会联合蔡氏九儒学术..  · 福建济阳柯蔡委员会暨安海片区分会、永春分会..  · 贵州息烽养龙司蔡氏宗亲隆重举行清明祭祖大典  · 香港福建洪邦同乡会回乡访问家乡老人会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前往仙游祭扫蔡襄及蔡京..  · 安徽全椒蔡氏宗亲会到淮南开展文化交流与宗亲..  · 蔡氏立姓3070周年暨世界蔡氏祭祖大典  · 福建晋江白垵蔡氏子科家庙重建落成暨袝祧庆典..  · 广东阳山尚集公蔡氏后裔春分祭祖活动  
宗族建设 更多

宗务百科

宗务法制

宗族组织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总 编蔡海峰

手 机:13719670907

 ·当前位置:首页 > 宗族建设 > 宗务百科 > 内容 

"吾家素来以廉为吏",蔡氏一族清白传家

作者:石狮日报  来源:王秀婷  发布时间:2017/2/9

   蔡氏一族聚居青阳梅山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历代人才辈出。青阳“五店市”地名就来源于蔡氏在唐代开设的五家饮食店。唐朝开元年间,蔡姓七世孙5人在青阳山下,开设5间饮食店以方便行人,因饭菜飘香,声名远播,被誉为“青阳蔡”。自此“五店市”遂为青阳之别称。想要较全面深刻地了解青阳蔡氏族人,不得不来参观一下他们的家庙——青阳蔡氏家庙。

   蔡氏家庙

   传承千年的福建名祠

   记者随着青阳蔡厝老年协会文史委员蔡国荣来到了他们的家庙。蔡氏家庙是一座恢弘大气、极具闽南特色的建筑,是福建名祠,始建于宋代,系由石鼓蔡六世孙蔡常安倡议创建的,占地1300多平方米,历代经过多次修缮。来到青阳蔡氏家庙门前,第一眼看到的是房屋的正大门上写着“蔡氏家廟”。门槛的两侧放着一对石鼓,正大门的两侧则写着“父子都督”“太子太保”“谟学士”“文宗开府”,可见历代人才辈出。房屋正面门墙均以青、白石料拼装雕刻而成。梁枋间雕有花篮、梁裙、雀替等,木雕工细、鎏金错彩。大门外护廊与第二进各立着4根大石柱,石柱上皆刻有对联,石柱础为青草石。

   在蔡国荣的带领下,我们从侧门走进了青阳蔡氏家庙。这是一座五开间两进砖石木结构的建筑,由门厅、正厅、后堂及二厢房组成。正厅的正中央从中及两侧分别挂着“文武一品”“都督”“国师”的牌匾,屋内两侧则分别挂着多个进士、都督的牌匾。门前隔着宽阔的石埕,挺立着一堵凹字形红砖拼花照墙。主堵五开间,墙顶建燕尾高脊,水车堵皆缀满彩瓷雕塑的花鸟麟凤。

   青阳蔡氏

   族支昌旺、裔孙繁盛

   走进青阳蔡氏家庙,就像走入一本描绘青阳蔡氏族人人文历史的线装书。

   青阳蔡厝是蔡氏“青阳衍派”的肇基地,自用明公开创“青阳衍派”以来,族支昌旺、裔孙繁盛。青阳蔡氏族人主要分布在泉州地区、我国台湾以及菲律宾等地。今蔡氏“青阳衍派”的海内外族亲达数十万人,堪称泉南望族。

   蔡用明,字用明,讳辉,号一翁,自唐懿宗咸通元年庚辰(公元860)就来青阳开基,即为青阳蔡氏开基始祖。其在青阳定居后励精图治,取得成就,至唐末已在本地享有一定名望,为日后子孙的繁衍昌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青阳蔡氏经历唐、宋、元、明、清数朝,子孙后代秉承先祖坚毅品质,勤奋创业,名士俊杰代代涌现。较为著名的有北宋天禧年间国子监第一名蔡圉;北宋进士官至尚书三省总制蔡常安;南宋进士官监察御史、宝谟阁大学士、太常少卿蔡次傅;明代进士、礼部主事、理学大家蔡清,其生平著述颇丰,泽被后世。明代进士累仕户部、刑部、兵部、吏部按察布政司之名宦蔡克廉。

   此外,史册有名者,如官大夫蔡侃、蔡彭、蔡士雅、蔡立敬、蔡立爱等等,皆当代英才。到近代,有抗日名将,原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抗战南下时曾往晋江青阳蔡氏家庙拜谒祖先,立下保家卫国之愿。另外有台湾商业巨子蔡万霖等等。

   在蔡氏族人里。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宋神宗时,蔡一翁的六世孙蔡常安官至尚书三省总制时,与堂兄太师蔡京、端明殿大学士蔡襄同朝为官,一时成为佳话。南宋时,又出了甲子科第第一名的蔡云龙,有“青阳开第”的美称。

   明朝更是群英荟萃,出了一对被称为“大蔡小蔡”的理学家——蔡清与蔡庆璜。还有父子联登进士的蔡克廉及其子蔡应麟。以及官授“文武一品”的蔡侃。明朝万历年间,青阳蔡氏出了有“一门三杰”:父蔡应胄,累赠大中大夫、官至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子拱曾、敬曾亦先后登科。蔡拱曾官至祈、连二州太守、奉直大夫;蔡敬曾,连中举人、进士,授户部主事。至清朝出了五位都督。其中蔡蓍和蔡一龙是一对父子都督,挂先锋印征台湾。

   青阳蔡氏家庙也是蔡氏族人的寻根谒祖的重要场所。蔡国荣说,每年都有来自我国台湾、菲律宾等地的蔡氏族人过来这里寻根谒祖。

·上一篇:传统家训的发展、类型与特征 ·下一篇:家风看世风 此淳彼亦淳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首页 | 稿留 责权声明 | 赞助网站 功德榜 |

   箱:cs1046@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