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广东陆丰深圳东莞肇庆四市蔡氏宗亲联合举行联..  · 福建漳浦西湖蔡氏举行2024年冬季祭祖活动  · 福建石狮大仑蔡氏中顺大夫祠落成庆典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应邀出席石狮商会召开的..  ·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世界蔡氏文化经济发展研究..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与石狮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福州市漳浦系蔡氏宗亲联谊总会赴宁德古田等地..  · 安徽省大别山蔡氏宗族第四届祭祖暨九修宗谱修..  ·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组织参加后柯海印堂保生慈济..  · 福建石狮玉浦蔡氏中房举行新祖宇落成庆典  
历史渊源 更多

蔡氏渊源

考析论坛

蔡氏辈序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蔡氏渊源 > 内容 

中华蔡氏始祖蔡叔度

发布时间:2015/1/23
   蔡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遍布全国,播及环宇。自始祖蔡叔度封国立姓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正当我们昂首高唱“叔度始祖,蔡国为姓,天下一蔡,同祖同根”的蔡氏族歌,隆重纪念中华蔡氏立姓三千零五十年庆典之际,却传来了异常不谐之音。有人提出要去父立子,改尊蔡叔度之子蔡仲为蔡氏始祖,不能不令人感到十分困惑和震惊。三千多年后,蔡氏竟然要更换始祖,在世人面前怎能不感到汗颜。
   始祖易位论者说:“蔡叔度自始至终犹为‘姬’姓,冠之以‘蔡’,是因其曾经被封为蔡侯,不能因此遽作为蔡姓之始祖的论据。而蔡仲复封于蔡国之后,子孙以国为姓,所以蔡仲(胡)公才是蔡姓的始祖,是无可厚非的。”
   看了这段自相矛盾的文字,令人感到十分费解。首先:诸多的史籍上记载的都称蔡叔度,说姬叔度时都说明了他原来是姬姓。怎能无视史籍所载,说“蔡叔度自始至终为‘姬’姓。”在这里,始祖易位论者不仅要把蔡叔度从蔡氏始祖位置上拉下马,还要把他永远逐出蔡门,让他始终姓姬,未免有悖于仁孝传家的祖德宗风。
   其次,周武王统一天下,建立西周王朝,五弟叔度封蔡国,称蔡侯,赐蔡姓,为什么“不能因此遽作为蔡姓之始祖的论据。”难道这不是历史事实吗?历史上多少分封侯国虽然都先后消亡了,但它在历史上存在的事实却永远无法抹掉。
   其三,说蔡仲复封于蔡国才是无可厚非的蔡氏始祖,而首封蔡国的其父亲蔡叔度反而不能因此作为蔡氏始祖。有始才有复,有父才有子,岂能去父立子,本末倒置,无视常理和逻辑。退一步说,即使蔡仲是首封蔡国,其父蔡叔度也应尊为蔡氏始祖。武王姬发成了周朝第一代君主,不也是封其父姬昌为周文王吗?在家谱中就发现有的始迁者,尊其父或祖父为当地始迁祖来作家谱,以示崇祖敬宗,毋忘祖恩祖德。
   其四,太史公《史记?管蔡世家》记:“蔡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驯善”,“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这段文字非常明确的指出:周成王授封叔度子胡于蔡,一是为了祭祀其父蔡叔度,二是曰蔡仲,即称胡为蔡氏的第二世。
   始祖易位论者无视历史事实,把蔡仲由第二世提为第一世,当然找到了“不奉尊叔度公的理由”,让他始终姓姬去。如果蔡仲地下英灵有知,也会感到大吃一惊,不知为何要给他戴上不忠不孝的罪名。
   这样断章取义、阉割历史、切断血缘、颠倒世系,不仅有悖于历史的真实,也违背了“率德驯善,克庸祗德”的祖训。
   蔡氏始祖蔡叔度,历史早有定论,是不争的客观事实,毋庸置疑。蔡氏历史,源远流长,蔡氏文化,五彩缤纷,蔡氏文化研究,正是方兴未艾。而始祖易位论者,决非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关系到我蔡氏的大是大非问题,它动摇了蔡氏三千年的历史根基,要重新改写蔡氏的历史,这是不可能行得通的,必然会引起族人的非议而无法认同。
   始祖易位论者,由于所持的史料依据有误,由此而阐述的观点也当然是片面的,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此,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蔡氏的历史渊源和有关史实的记载:
蔡氏渊源,可上溯到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黄帝玄孙弁(后稷),是尧舜时代教民种植的农师,世袭为后稷官,被周人尊为始祖。
   至后稷曾孙不窟时,夏朝政衰,不窟失官奔戎狄,再传至六世孙公刘始修后稷之业。公刘子庆节,国于豳。
   公刘传至十六世孙古公亶父,仍修公刘之业,积德行仁善,异国民众,多来依附。因狄人屡次侵豳,乃迁岐山之下居焉,于是兴周,建立侯国,称周太公。
   周太公生三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贤,生子姬昌聪颖有仁德,古公欲立季历,以便传位给姬昌,太伯、仲雍闻之,于是奔荆蛮(今苏州一带),立为吴太伯。仲雍传至八世孙柯庐,为柯姓始祖。
   古公卒,季历立,季历卒,姬昌立,就是西北侯周文王。文王贤明,国势日盛,文王元妃太姒,生十男,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
   文王卒。因长子早殁,次子武王姬发继位,称周武王。时殷商纣王,暴虐无道,民心思变。公元前1046年,武王会同全国各路诸侯伐纣灭商,统一天下,建立西周王朝。仍封纣王之子武庚,治理殷商遗民。同时封弟叔鲜于管,叔度于蔡,叔处于霍,监视武庚,称为三监。
   两年后,武王因病去世,其子成王年少,由四叔周公旦执掌朝政大权,管叔和几个弟弟唯恐周公不利于成王,于是,初平天下的西周王朝,发生了一场权力斗争。
   太史公在《史记?管蔡世家》记:“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蔡叔既迁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驯善。周公闻之,而举胡以为鲁卿士,鲁国治。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并作《蔡仲之命》。后子孙以国为氏。
   从公元前1046年蔡叔度封于蔡,到公元前447年为楚国所灭,蔡国历经600年,共传23世、25侯。蔡国故城在今河南上蔡县西南,由于常常受到楚国的侵扰,在公元前525年,蔡平侯迁新蔡(河南新蔡县),公元前493年,蔡昭侯迁下蔡(今安徽凤台县)。
   蔡国灭亡后,蔡齐侯迁都江西省上高县。东汉中平年间(184~189年),又迁河南汝南。上蔡人于此,析建城县(高安)建立上蔡县,后因上蔡人思念本土之情欲烈,取蔡齐侯流亡于此建都望蔡之名建置望蔡县的要求得以奏准,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上蔡县为望蔡县。隋朝废。河南《上蔡县志》和江西上高、高安、宜丰、万载县志均有相关记载。
   对于周初发生的这场动乱,史家历来有不同看法。认为叔度公之拥武庚而叛周,或后代史家穿凿附会,或传记失实。孟子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叛,并无涉及蔡叔、霍叔之事。如果蔡叔确与管叔同谋,则孟子必不单举管叔一人。明郭子章的《管蔡论》,更是为此而鸣不平,说管、蔡虽败,仍不失为殷之忠臣,天下之义士,文王之孝子。
   管叔、蔡叔叛周,并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未可作为定论。太史公说的管叔、蔡叔疑周公不利于成王,而拥武庚以作乱。“疑”和“乱”这些字眼,看来是很有分寸的。有人说:“疑周公不利于成王”,是“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实并不尽然,不一定符合实际。管叔疑周公旦拥权震主,威胁皇位,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在当时情况下,是很自然的事情。
   历朝历代皇帝权力的传承,总是有长幼之序。姬昌得以继位,也是太伯、仲雍两位伯父奔荆蛮主动让位的结果。武王死后,老三管叔就是最大的了,能看着你老四篡位吗?他不管谁来管,而其他几个弟弟都支持他的意见,说明皇室内部多数对周公不满,岂能说他们都没有一点道理。
   《史记?周本纪》记:“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叛周,公乃摄行政当国”。是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的起因,说明周公疑诸侯叛周在先。那时,无民主可言,谁专权谁说了算,致使矛盾激化而出此下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周公却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的把他们镇压下去,这就是历来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管叔、蔡叔就成了这次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们都各自封了侯国,怎么会去背叛父兄创立的西周王朝呢?岂不是自己背叛自己,这在道理上是无法说得通的,所以他们只是历史上常有的兴师勤王清君侧的一种举动,只是他们没有很好昭示天下,加之组织失严而失败了,反而被别人在他们头上加上了叛周的罪名,实际上,只是谋略稍逊周公一筹。
   他们散布的流言却成了一种舆论监督,迫使周公旦谨慎行事,也可能是周公后来还政于成王的一个有力武器。因而在客观上稳定了初定天下的西周王朝,怎能说他们就没有一点功劳而只有罪行呢?后来成王复封蔡叔度之子胡于蔡,以奉叔度之祀,令胡为蔡仲,实际上就是基于这种情况,加上蔡叔也只是管叔的协从,因而作出了这种平反昭雪的举措,只是不像现在这样明说而已。
   由此,更进一步明确了蔡国、蔡姓的源头,是蔡叔度始封于蔡。蔡叔度和蔡仲父子两代紧密相连,决不能搞父子对立,去父立子,而只能是父传子业,子承父位,是为蔡仲。蔡叔度的千秋功罪,早已盖棺定论,纵有种种非议和误解,仍不失为周室的忠臣,文王的孝子,蔡氏的开基圣祖。
   蔡叔度是蔡氏始祖的地位,是历史作出的客观选择,是任何人的主观愿望都无法改变的,正因为如此,全国各地在蔡氏历代纂修的蔡氏族谱所记,均尊蔡叔度为蔡氏始祖。
   福建济阳《闽漳蔡氏族谱》(1998)(含莆田、泉州、漳州、漳浦等地)、广东祗德联谊会编《蔡氏族谱》(1992)、江西宜丰十二修《蔡氏族谱》(1997)、江西赣南联修《蔡氏族谱》(2000),都在谱头刊载始祖叔度公的画像,文曰:“西周蔡氏始祖——叔度公之像”。福建、广东、江西赣南《蔡氏族谱》还载有《蔡氏始祖——叔度公》专文。
   清《河南始祖蔡氏开派各省通谱》淳熙十三年(1186)“蔡氏通谱序”记:“蔡氏出自周文王子蔡叔度封蔡,以国为氏”。在明崇祯壬午(1642)《后跋》中记:“余旧谱云,天下之蔡皆祖姬周,实由叔度受封河南汝宁上蔡县,以国为姓始,叔度者黄帝二十一世孙也。”
   清福建仙游赤湖《蔡氏宗谱》宋淳熙四年(1177)蔡戡“蔡氏族谱世系序”记:“蔡氏之始,出自姬姓,乃周文王第五子,名叔度,封于上蔡,蔡其地也,其子名胡,践诸侯位,是为蔡仲,子孙因以国为姓焉。”
   清福建莆田《蔡氏宗谱?蔡氏源流世系序》记:“蔡氏系出姬姓文王第五子叔度封蔡,以国为氏,仲,叔度公之子也。”
   明《重修福州南关外藤山蔡氏族谱序》记:“考其先世,乃周封叔度侯于蔡,因而氏焉!”
   广东潮州《蔡氏宗谱》、广东潮阳《蔡氏族谱》、广东顺德《蔡氏房谱渊源录》、广东番禺《蔡氏族谱》等,虽未追述始祖源流,但其始迁祖分别是福建莆田蔡襄、漳州蔡允恭之后裔。闽漳《蔡氏族谱》已载尊蔡叔度为始祖,类似情况甚多,以下不再一一赘述。
   清广东罗镜龙岩蔡廷锴家族《蔡氏续修族谱序》记:“始祖叔度受武王封于上蔡,建立蔡国于河南省汝宁府上蔡县,子孙以国名为姓。周成王复封叔度子胡于新蔡,是为蔡仲,立国约六百余年。”
   清广东《南海深村蔡氏家谱》原叙记:“溯蔡宗始姬叔度。”
   广东澄海蔡襄宗亲联谊会《忠惠凤采》(2003)载“蔡——源于叔度封国的姓”专文。
   清《金华同源蔡氏宗谱序》记:“今东阳白溪蔡氏郡锡济阳,系出姬姓文王子叔度于蔡,后以国为氏”。
   清德清《蔡氏宗谱》序记:“蔡氏出自周文王子蔡叔度,生子曰蔡仲,受封于蔡,子孙以国为氏”。
   清《乌岩蔡氏宗谱(暨阳)?世系纪原》记:“按蔡姓本出自周文王第五子叔度之子建封上蔡,因以国为氏。”
   清《嵊县蔡氏重修宗谱序》记:“粤稽蔡氏系出济阳,乃周文王第五子叔度受封上蔡,缘为始姓。”
   清《崇明蔡氏家谱?重修家乘序》记:“吾蔡氏本姬姓也,自叔度受封,以国为姓。”
   清兰陵(常州)《蔡氏宗谱?朱熹序》记:“考其先世出周叔度后,叔度生子仲,封于蔡,厥后以国为氏。”
   清《丹徒统修宗谱源流序》记:“盖自我周文王子蔡叔度,为有熊氏二十一代孙,由武王封于汝南上蔡县。”
   清《丹徒蔡氏支谱》重修宗谱序记:“吾蔡氏之先,自周叔度封蔡,后遂以国为氏。”
   安徽《蔡氏家谱?续编》(2003),谱前载“蔡氏始祖叔度公(西周)之像”、“蔡氏始祖叔度公塑像”、“叔度陵遗景”及“二世祖蔡仲陵”等。谱头载文“蔡叔度公蔡氏之始也”。
   安徽六安《西山堂?蔡氏宗谱》(1997)七修序记:“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国,遂将其弟叔度封于蔡,称蔡叔,从此以蔡为姓。”
   安徽《合肥蔡氏与六安孙岗(河湾)蔡氏联宗志》(1999)记:“西周武王姬发,封其五弟叔度于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始以国号为姓。”
   安徽《合肥蔡氏与肥西县元成公系共立合宗志》(1999)记:“西周武王姬发封其五弟叔度于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叔度公嫡子蔡仲,始以国号为姓。”
   清铅山、横峰《七星蔡氏宗谱序》记:“余蔡氏始祖名叔度,原姬姓,西岐人氏,乃周文王之子,武王封于蔡,遂以蔡为氏。”
   清贵溪龙虎山《蔡氏三族重修宗谱序》记:按世系肇自叔度分封,后以国为氏,乃我蔡氏之鼻祖也。”
   清宜丰城东《蔡氏族谱》宋蔡子飞,始修蔡氏族谱“蔡氏源流序”记:“蔡氏其先出周叔度之后,叔度殁,成王封其子胡仲于蔡,作蔡仲之命,子孙遂以国氏焉。”
   清高安蔡峰《蔡氏重修宗谱源流序》记:“吾宗蔡氏,始自文王之子,叔度封于蔡,为侯爵。后成王又封其子仲胡嗣位,作蔡仲之命,于是子孙遂以国为氏焉。”
   清奉新扬坪《蔡氏族谱》光绪丁亥(1887)重修序记:“我族肇自姬姓,文王五子叔度。”
   清《南昌蔡氏十修族谱序》记:“按蔡氏出姬姓,文王之子叔度封于蔡,叔度之子仲因邦之,蔡后以国为氏,而蔡姓著焉,顾蔡之为姓也。”
   清《丰城蔡氏重修族谱序》记:蔡氏“始自文王子叔度封于蔡,子孙因以国为姓”。
   清宜春《袁州蔡氏族谱济阳郡蔡氏源流》记:“唐虞三代,皆黄帝传,帝喾子稷,封邵居周,至子文王,支子叔度,武王伐纣,封为蔡侯,当武庚叛,因国废,其子蔡仲,克盖前衍,成王后封国在河南汝宁府上蔡。”
   清宜春《袁郡蔡氏重修支谱序》记:“吾蔡自姬周叔度之裔,封国于蔡,以所封国为姓”。
   清《萍乡熊峰蔡氏续修族谱旧序》记:“吾蔡氏出姬姓,周文王子叔度封于蔡,为侯国者二十四。”在《蔡氏源流世系》第一世记:“命姓之始祖,字叔度,本姓姬,后稷十六世孙,西伯侯文王第五子,武王即位之元年,受封于蔡,古汝南郡,今汝宁之上蔡县是也,其后子孙因国为氏焉。”
   清湖南《宁邑蔡氏重修族谱》宋庆元五年(1202)序记:“蔡氏得姓之源,始自姬周文王第五子叔度之后也。”
   民国《伪宁东宗蔡氏支谱》叙记:“蔡氏本成周叔度之后。”
   清益阳、宁乡《蔡氏东宗谱》彦琮公序记:“我族得姓乃姬周蔡叔度之后”。又“蔡氏受姓分宗说”记:“谨按志谱载,吾祖自叔度封蔡,历三汉两晋,宋齐梁陈。”
   数年来,笔者曾先后到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图书馆以及上海、浙江、湖南、广东等省市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华东师大、人民大学等大学图书馆,查阅馆藏《蔡氏族谱》,仅上海市图书馆家谱中心馆藏全国各地《蔡氏族谱》达100余部,还先后到安徽铜陵、江苏常州、浙江宜兴、湖北罗田、湖南益阳、湘潭、双峰、邵阳、株州和江西十多个县市共计数十个蔡氏聚居村庄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有关蔡氏源流,发现各地家谱大多散失,特别是文革时几乎焚毁殆尽,所幸存者已是凤毛麟角。
   在现存蔡氏家谱中,尽管有各种差异,编修和记述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凡溯源至蔡氏始祖的,普遍都尊蔡叔度为蔡氏始祖。说明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我们的蔡氏祖先都是尊称蔡叔度为始祖,这是个不争的客观历史事实,是任何人想改变也是改变不了的,白纸黑字已记载在历史的铜板册上。
   由于历史的种种局限,各地家谱存在着种种差异也是很自然的。如有的只简单的记述“蔡氏出自姬姓”或“自姬周分封而得”,如清鄞东《蔡氏房谱》序记:“我蔡氏出自周封蔡国,遂因氏焉”;有的记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如清毗陵《蔡氏族谱》旧序记:“蔡自周武王封胡始”,有的在蔡侯历代世系中,第一世为蔡仲,但前面文字冠以“始祖蔡叔度”或“蔡叔度之后”。 这种作谱方法在各地也能见到,如过去宜丰有的房谱,把蔡剑列为宜丰始祖,儿子蔡郊列为一世祖,今为规范起见,统一以蔡剑为一世祖。记蔡氏得姓是从蔡仲复封于蔡时始的难见一二。如清鸟岩《蔡氏族谱》首序记:“按蔡之世系,姬仲封于蔡,因国为氏”。在所见百余部《蔡氏族谱》中彰明蔡仲为蔡氏始祖的尚未发现。
   除蔡氏家谱所记外,在《史记》等诸多史籍和有关论文中,都记蔡叔度首封于蔡国,称蔡叔度而非姬叔度,蔡叔度是以“蔡”称姓的第一人,当然是蔡氏始祖。
   河南《上蔡县志》记:“周武王十三年,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此为蔡国建国之始。”
   《辞海?蔡》记:“蔡,古国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开国君主是周武王弟叔度。”
   唐《元和姓篡》记:“蔡,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蔡,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中国100个大姓?蔡姓》(1998)记:“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后裔”,“蔡叔度封于蔡”,“后成王复封蔡叔度的儿子胡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以国为姓氏。”
   郭正忠《蔡襄家世及渊源考》记:“蔡氏之先,本出于有周贵胄——他们都是周代王子蔡叔度的后裔。”
   福建蔡文福等《蔡氏渊源世系表》记:“叔度建国于河南上蔡(今上蔡县),以地名为国名,即蔡国,叔度姓姬,原名姬叔度,以国名赐姓蔡,为蔡氏始祖。”
   黄保万《蔡氏族谱与文化研究》记:“蔡氏出于姬,周文王五子(叔度)封于蔡。”
   广东蔡奇流《蔡氏源流考》记:“蔡氏之本,出自黄帝第二十八代孙,即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叔度,他受封于蔡,建立蔡国(今河南上蔡县)。”
   海南蔡笃经等《蔡氏祖先简史考略》记:“蔡,古国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开国君主是周文王第五子叔度。叔度建都于河南上蔡,以地名为国名,即蔡国。叔度姓姬,原名姬叔度,以国名赐姓蔡,为蔡氏始祖。”
   蔡松坡《蔡襄的祖先渊源入闽考》记:“我国的蔡氏,莫不渊源于周文王的五子姬度,姬度被封于蔡”,“蔡叔尚未就国而卒,周成王又封蔡叔之子仲于蔡国,并使践诸侯位,始以封国为姓,这是蔡国有蔡姓的开始。”
   湖南蔡嘉猷《蔡国记法的再探寻》记:“叔度成为蔡国始封者,成为中国大地姬姓蔡氏第一人,当然是蔡氏始祖。蔡仲之命,说明在复封前是蔡氏名胡,因而命之为蔡仲(即蔡氏的第二),以奉蔡叔之祀。即是说奉祀先辈,不要数典忘祖。”
   江西蔡厚示《蔡氏源流述略》记:“武王逝世后,成王年幼,周公辅政,管叔、蔡叔不服,便联合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暴乱。暴乱被周公镇压下去,管叔鲜遭杀,蔡叔度被下放到河南上蔡。所以说:我们蔡氏第一代祖宗,乃是中国最早的‘下放干部’。蔡叔度的儿子仲胡,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他‘克庸祗德’(《书?蔡仲之命》)——即循规蹈矩,砥砺品德。因此,成王又复封他为蔡侯”。
   安徽蔡如华《蔡国历史事件概略》记:“蔡国的开国君主为姬叔度,因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县),故称蔡叔度”,“蔡叔度迁后不久死亡,其子姬胡,率德训善,周公奏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为蔡国第二代君主,称蔡仲。”
   台湾出版的《豫闽台姓氏源流》载:王春德“陈留考城蔡氏与闽台蔡氏渊源”记:“蔡氏,姬姓,周文王第五子、武王之弟叔度,在周武王十三年(前1046年)封于蔡,其国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10里故蔡城……其后裔以国为姓,是为蔡氏。”
   在上面同一书中,刘翔南“济阳蔡氏——光耀史册”记:“据《(蔡)邕祖携碑》云:‘(蔡)携字敬业,有周之胄。昔蔡叔度没,成王命其子仲践诸侯之位,以国为氏。’据碑文可知,陈留圉城蔡氏系周代蔡叔度的后裔,以国名为姓氏。”
   台湾《世界柯蔡宗亲杂志》载:“蔡叔度公蔡氏之始也”一文最后说:“恶可以成败而定其为人哉,故尊叔度公为蔡氏之始祖,因属明经正典,子孙之荣也。”
   以上说明,持“蔡叔度为蔡氏始祖”的这一基本观点,历来都占据历史的中心、舆论的主导地位。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看法,也是很自然的,因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总会有所不同。但应该看到,客观世界是五彩缤纷的立体空间,历史是一条弯弯曲曲支流密布的长河,蕴藏着世界万千事物的过去和今天的方方面面。所以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历史问题,就是通常说的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深入调查,把握全局,这样就不会一叶障目,以偏概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以致歪曲和阉割历史。
   始祖易位论者,一个重要原因是受了千百年来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影响,历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总是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理念,树立其所谓的正统观念,以真命天子自居,愚弄人民,维护其统治地位。其实,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
   汉高祖刘邦,当他功成业就、高登皇帝宝座后,趾高气扬的唱起了《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勇士兮守四方”,自认为是了不起的英雄。而晋人阮籍说:“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说刘邦只是一般的凡夫俗子,并非救世英雄,只不过是人民斗争的历史把他推上了这个位置。项羽虽然被刘邦击败,突围至乌江自刎。明代女词人李清照有诗赞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神,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本可以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西楚霸王,却不愿再忧挠江东父老,而自刎江边,仍不失为一位“力拔山兮”的盖世英雄。
唐太宗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明君,而“玄武门之变”,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杀了太子李建成而登上皇帝宝座,又怎能说得上是尽善尽美呢?
   岳飞、文天祥虽然失败而殉国,但仍然是人们永远怀念的民族英雄,“精忠报国”、“还我河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永远震憾着人们的心灵。
曾国藩、左宗棠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成了赫赫有名位居宰辅的大人物,可是他们维护的是一个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丧权辱国、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能够说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人物吗?洪秀全的金田义举伸张了被压迫劳苦群众的呼声,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的英勇事迹至今广为美谈。
   一个家族的源流世系,本以血缘为系,不必涉入政治漩涡,对于历史上的种种纷争,只能从历史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应对古人求全责备,乱加鞭挞,即使是一个历史罪人,也无法割断其血缘关系。
   清时,宜丰有支蔡氏,出了一个盗祖坟的孽子,被逐出家门,其子孙也被打入另册。今修族谱一视同仁,一人之过,不能殃及子孙后代,还得以他为这个地方的始迁祖。说到底,即使是永远钉在中国历史耻辱柱上的秦桧、汪精卫之流,也无法摆脱其家族血缘关系。
   蔡叔度被迁郭陵,封号一时被取消,只是历史上一个小小的插曲,何足以此论成败,清算三千年的陈年老账,以改变蔡叔度的始祖地位,不能姓蔡,只能姓姬,如此作法,实属荒唐,这样挖空心思去考究,不知有何实际意义?如果其上祖记述有误,是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所局限,只要纠正过来就行了。再如管叔鲜被杀,并未曾复封,其子孙仍得尊其为管氏始祖,叔度始祖又何以能换位。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世世代代,血缘相系,合族分派,编修家乘,崇祖敬宗,敦伦睦族,克庸祗德,率德驯善,为祖争光,为国争荣,这就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
   凡我蔡氏,自始祖蔡叔度受封得姓以来,盛传100余代,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子孙繁衍,遍布全球,华厦名门、中州望族。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蔡氏族人无论是可歌可泣的赫赫功勋,或是孜孜不倦的善行义举,还是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都在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向前推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立下了不朽功勋,可喜可敬、可贺可庆。
   安徽省蔡氏宗亲总会《蔡氏立姓3050年庆典倡议书》指出:“自周文王之子、武王五弟度,于公元前1046年受封于蔡地,立蔡国,头顶蔡字为姓,到公元2004年恰值蔡氏立姓3050年,巧合第五十甲子后的金庆之时,我们倡议遍居环宇的各支各派之蔡氏子孙,推举族中英杰,前来九州中土(长)江(黄)河之间的淮西合肥,在淝水之畔明钦封文毅公蔡悉家乡——合肥,共庆蔡姓3050佳年”。
   让我们全体蔡氏族人,携起手来,团结一心,高唱族歌,欢乐在蔡氏立姓3050年的庆典日子里,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济阳与济阳蔡氏 ·下一篇:蔡氏世序简介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