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广东陆丰深圳东莞肇庆四市蔡氏宗亲联合举行联..  · 福建漳浦西湖蔡氏举行2024年冬季祭祖活动  · 福建石狮大仑蔡氏中顺大夫祠落成庆典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应邀出席石狮商会召开的..  ·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世界蔡氏文化经济发展研究..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与石狮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福州市漳浦系蔡氏宗亲联谊总会赴宁德古田等地..  · 安徽省大别山蔡氏宗族第四届祭祖暨九修宗谱修..  ·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组织参加后柯海印堂保生慈济..  · 福建石狮玉浦蔡氏中房举行新祖宇落成庆典  
历史渊源 更多

蔡氏渊源

考析论坛

蔡氏辈序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蔡氏渊源 > 内容 

福建宁德蔡氏源流初考

作者:蔡作厦 蔡述职  发布时间:2015/1/25
   一、宁德蔡氏源流初考 
   蔡氏入闽说法较多,且入闽的蔡氏也不止一支。但多认为宁德蔡氏系唐贞观年间蔡允恭这一派系的支脉。在1990年重修的《宁德蔡氏家谱》中,关于“济阳蔡氏源流”有如下记载: 
   我蔡氏出自周文王子叔度之后,受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县),厥后子孙以国为氏,守郡济阳,此赐姓受郡之源流。 
   济阳郡在河南省开封县东北,战国时属于梁国之城名,迨至汉初,改城置县,由于上蔡在中州(河南古称中州)创立辉煌而不朽事功,迄今仍有上蔡、新蔡两县名永资纪念,上蔡为3000年立国之地,新蔡为2700年前家族中兴之地,此后宗支繁衍,人文鹊起,科第蝉联,其名登诸仕版者指不胜数。允恭公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太宗时奉命仕于闽,遂迁居于漳州之城北隅而家焉。 

   历再传而至君公、信公,于咸平九年置产业籍立南靖县二图里,长蔡德宇男仁成配陈氏,裔传星台公居于漳州府漳浦县漳河村,生二子,长天丈,次天武,丈公生子良华、良谦、良富、良吉,俱居漳河,以后五子良宗公由漳州而徙福鼎,其有迁莆源或连江或福安或宁德,虽迁不一,而沿流溯源,莫不自允恭公入闽始也,所谓一本散为万殊,而万殊仍归于一本也,因述源流以弁于谱也。

公元1990年岁次庚午菊月 

   宁德蔡氏迁入宁德时间在元未,但具体是哪一年已无法得知。始祖蔡南益从闽南漳州府漳浦县八角井迁徙至宁德,定居在四都金涵蔡洋山,至今已有600余年。发展到现在约有3000多人。 

   蔡南益生2子,长子珍瑯,次子玖瑯。玖瑯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入伍充南京滁州卫军,旋调四川建昌卫(今四川西昌)。从1505年至1606年的100年间,其后裔曾7次回宁会亲。每次回宁都有文字记载,写有《付四川军前合同》、《书四川军前簿后》等文书,作为以后认亲依据。遗憾的是后来因战乱,再加上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原因已有约400年失去联系,使得宁德蔡氏这一十分重要的一支现在发展情况不得而知。 
   蔡南益的长子珍瑯这一支,从二世至六世则一直在宁德蔡洋山艰苦创业。七世祖三溪由蔡洋山跨越前岭溪、大金溪、涵道溪,先迁居金涵、野麻葚(驿马站),后转迁县城西门外。 
   从四世至七世均为单传。到八世分为3大房;即大长房景榕、大二房景榛、大三房景枋。其中大长房景榕公派下至十世时,玉集公这一分支于清雍正年间迁居五都漳湾。 
   十三世蔡廷棵(即上林公)系八世大二房景榛公的嫡孙。这一支是宁德发展最快、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一支。蔡廷棵(上林公)生3子即万清、万濂、万源,分为福、禄、寿3房。万清(福房)生4子光坦、光坤、光基、光陛,因第三子光基早夭,故只分3支即礼、义、信;万濂(禄房)生3子即光培、光墉、光垲;万源(寿房)亦生3子即光堂、光均、光瑾,分3支房即智、仁、勇。 
   另外,八世大三房景枋公派下之九世祖安甫公于明末清初由宁德迁往连江塘里。此分支在1999年重修族谱时,由连江塘里蔡金快带一集《蔡氏支谱》来宁接谱。后经“宁德市蔡氏公益事业理事会全体人员认真核对有关资料后,予以确认。 
   二、宁德蔡氏发展概况 
   宁德蔡氏从入宁始祖至今已繁衍到二十五世,其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一世至六世):开基创业巩固基业阶段 
   元朝未年,宁德蔡氏始祖蔡南益从闽南漳州府漳浦县八角井迁徙宁德,落籍在宁德县(即现在的蕉城区)西北一个山高岭峻、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的小山村——蔡洋,并在此开基创业和繁衍生息。他以种地、种菁为主业,附以茶叶等其它农作。经过几代人的艰苦耕耘,把原本荒芜贫瘠之地改造成生机勃勃、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山村和适合于居住的“世外桃源”。“蔡洋”也因蔡氏先祖在此落籍而得名,至今在宁德蕉城金涵乡浮坪行政村的蔡洋村、蔡贝村和中前行政村的蔡洋亭村以及蔡洋岭等地名一直保留在蕉城区的地籍上,这是历史为蔡氏先祖竖立的纪念丰碑。现在在蔡洋山上仍可看到蔡氏上祖故居地厝坪遗址的轮廓。该厝坪坐东北朝西南,周围山峰峦叠,参天挺拔的树林成月牙形簇拥着这块古老的发祥地。用石块堆砌而成、各具特色的狮墓、虎墓、鼓墓,虽然没有墓志铭,但周围山村的人们至今仍牢牢记得这是宁德蔡氏始祖至六世先祖的安葬地。蔡南益及其子孙在积累了部分资金后大量购置了山场,那时从四都涵道梯岭起至后溪隔溪,左从麒麟岗狮子头,右至龙亭岗疆溪涵道,此范围内的山场是时俱属蔡家所有。蔡氏上祖在该地还建有神宫、大厅等建筑。后迁至城邑,其宫香火交托郑家看管。经过了6代人的苦心经营,蔡氏逐渐站稳了脚跟,人丁逐渐兴旺,家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第二阶段(七世至十二世):发展转折阶段 
   蔡氏七世祖三溪的远见卓识使家族发展产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嘉庆十九年(公元1540年),蔡三溪率家人从蔡洋山迁居县城后,为蔡氏家族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蔡三溪及其以后的几代人,通过艰辛努力,终于使蔡家完成了由山区向平原、从农村向城镇、由务农向经商过渡的历史使命。尤其是三溪公是这一重要历史转折时期具有远见卓识、适应潮流、善抓机遇、敢想敢闯的突出人物,他从农村向县城进军的大胆决策,为蔡氏家族的兴旺发达翻开了崭新的篇章。从此后,宁德蔡氏子孙活动地域不断地向外拓展,视野更加开阔,社会生活和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深刻变化。结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实现了转型跨越。 
   3.第三阶段(十三世至十八世):拓展鼎盛阶段 
   从十三世起,宁德蔡氏不论文化、经济发展都进入了巅峰时期。尤其是到了清代中叶,随着蔡氏十六世祖蔡志谅的步入社会,蔡氏家族进入了历史的鼎盛时期。从这时起,从仕途来看,计有单人5位,贡生22位,七品以上官职者20余位;从商业来看,拥有规模可观的钱庄、当铺、渔行、盐务、粮食、茶业、陶瓷、纸业、酒业等产业,经营范围遍及福宁府的宁德、霞浦、福安、福鼎及福州、罗源、连江等地。并购买有良田千顷,一年收租1500多担。同时还拥有相当数量的海埕、盐埕、房屋、山林等等。此时蔡氏家族声誉如日中天,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宁德第一望族。就连外县的豪门大户也对之刮目相看。当时罗源县游家官宦不绝,财大气粗,但与宁德蔡家相比,却相形见拙,因此留下了一句脍炙人口的谚语:“罗源油(游),怎够宁德炒菜(蔡)。” 
   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是系统地创修了宁德蔡氏族谱。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次房十六世祖志谅公委托长房十七世祖宗健公主笔创修族谱。宗健公搜寻十五世愚溪公家藏抄本并十七世步钟公所录世系草簿互为旁证,经历6个寒暑的深入调查采访,辛勤耕耘反复修订编纂成册,于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告竣。《族谱》分上中下三册,详细记述了蔡氏迁宁五百多年的发展情况,上溯祖宗本源,下昭子孙支派,同时昭穆了“明(志)昭(步)承(思)祖泽,作述永(振)家声,积(孝)善(悌)长(传)绳继,诒谋望有成。”20个字作为宁德蔡氏家族十六世至三十五世的通族行第。此后,各支房也陆续创修了支谱。 
   4.第四阶段(十九世至二十五世):动荡过渡到稳定阶段 
宁德蔡家发展到十九世已到了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动荡,蔡家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这时起,有的因不满社会黑暗而弃官归隐(如蔡祖熙);有的因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而走上了革命道路(如蔡泽锦,即蔡威);有的因生活所迫出走他乡、远赴台湾、东南亚等地……。解放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蔡家人才同全国人民一样,逐步走上了奔向小康的道路,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 
   三、宁德蔡氏发展特点 
   1.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蔡家一贯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先祖早就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尤其是十三世后对培养子弟更是倍加重视,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主要措施: 
   一是设置“油灯田”。所谓“油灯田”就是在本家现有田产中专门划出若干亩,将其收获的田租用于奖励学子,并按学业层次和学习成绩分为若干等次。八世祖景榛公就将其手置的3400斤田租作为“油灯田”以鼓励子孙读书上进。十六世祖蔡志谅为鼓励子孙后代勤奋学习,求取功名,提高了奖励额度。规定凡族人中秀才者每人每年奖“油灯田”稻谷20担。 
   二是创办私塾。创办私塾在那个年代是培养子弟的一种好办法。蔡家历代都办有私塾,到十六世祖蔡志谅公时,所办私塾规模较大,且十分正规。不但有教室,还有图书室,有大量图书供学子课外阅读。他曾在家族内设立两家私塾,蔡氏家庙中的“丈昌阁”就是私塾之一,几代蔡家子弟都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这家私塾从清朝道光年间一直办到20世纪40年代。十九世祖蔡祖熙就曾在此执教,蔡威小时候也在这里读过几年书。所学课程由最早的儒学为主,到后来还开办了算术、英语等科目。而且,蔡家所办的私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允许本家女子上学,男女同校,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对社会上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宁德著名秀才黄以褒先生也曾在蔡威故居开班教书。蔡泽钦、蔡作麒、蔡述职等几代人都曾是黄先生的学生。 
   三是鼓励子弟外出求学和深造。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仅靠私塾的教育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蔡家也采取各种办法鼓励子弟到新的学校学习。除参加本县的小学、初中读书外,还让他们去更大的城市深造。如蔡祖焘、蔡威等一批学子,就到福州、宁波、上海等地读书,以获取更全面的知识。 
   由于蔡家把教育和培养人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所以,族中人才济济。同时也涌现了不少知名人士: 
   始祖蔡南益,为蔡家开创了基业,为蔡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世祖蔡三溪,曾是乡饮耆宾,例授修职郎,为蔡家的转型跨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八世祖蔡景榕,据1995年版《宁德市誌》记载,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五月被倭所掳,东渡扶桑,回国后写了《海国生还集》,是蔡家历史上第一个留下文字记录的人。 
   九世祖蔡世寓,著有《西园集》诗作,邑志曾有记载。 
   十三世祖蔡廷棵,国学生,敕赠通奉大夫(正二品)。 
   十五世祖蔡光堂、蔡光均,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宣宗皇帝下旨表彰其兄弟为“孝友”,并遵旨旌表了“孝友”牌匾。 
   十六世祖蔡志谅,诰授中议大夫、晋授通奉大夫、驰封资政大夫(正二品)。系带领蔡家走上鼎盛时期的关键人物。 
   十六世祖蔡明绅,清代书法家,诗人。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岁贡生。“蔡氏家庙”4字即出于其手。 
   十七世祖蔡步钟,1995年版《宁德市誌》有记载,四川雅州府知府,后升任云南按察使(正三品),是清代任文官职务最高的宁德人。 
   十七世祖蔡步镛,任工部司郎中、特授山东武定府知府。 
   十七世祖蔡步銮,诰授朝议大夫、候选知府。 
   十九世祖蔡祖熙,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举人。辛亥革命后,任福建议会议员、宁德商会会长。系“无名英雄”蔡威生父。 
二十世祖蔡威(原名蔡泽锦),“无名英雄”,红军中最为优秀的无线电密码破译专家,被列入《中国名人词典》。 
   近现代宁德蔡家也是人才辈出,蔡氏后代在美、英、法、澳、德、加拿大等国和我国港、澳、台地区从事科研的博士有几十人;专家、学者、教授亦为数不少;大小企业家也大有人在。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为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做贡献,为家族的荣誉争光。 
   2.热心从事公益事业 
   十六世祖蔡志谅对于公益事业毫不吝惜,他曾于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独自捐资白银26800余两重修县学文庙和明伦堂(现位于蕉城一小内的明伦堂大堂的梁上,仍可清晰看到刻有“福建福宁府宁德贡生蔡志谅捐资鼎建”的字样)。并于咸丰元年至十年(公元1851~1860年)4次捐资白银30000两,以纾国用。同时还捐资修建白鹤岭官道,嘉庆进士、国史馆总纂、周墩人魏敬中为之记,并在白鹤岭上有勒石。这些功绩被收录于民国版《宁德县志》中。 
   十七世祖蔡步銮一生钟爱中草药,对治疗痢疾和烫伤颇多心得,于是常年雇人四处采药,再按家传秘方熬制成药,无偿舍给需要的人们,社会威望颇高。此外,曾创建二都官前铺南沣水溪桥,乡民感其德,树碑桥上。 
   四、蔡氏祠堂、家庙及民居 
   宁德蔡氏开基始祖南益公迁至宁德蔡洋山后,经传数代,曾在蔡洋山建有祖祠,后因年久失修而坍塌。七世祖三溪公迁居县城后,合族及各支房先后建了4处祠堂和家庙。 
   “众祠堂”即宁德蔡氏的公有祠堂在前林路(现柏林城),3个支祠分别在前林路3号的“蔡氏家庙”、竹头街(现莱茵大厦对面)、企头街月爿坪对面。4处祠堂和家庙,现仅留下前林路3号“蔡氏家庙”的小部分建筑,其余的均因种种原因被拆除,实在让人痛心。 
   “蔡氏家庙”原占地面积3.24亩(2160平方米),是蕉城区蔡氏十六世祖志谅公(乳名亨、字肇弼、号直卿)独资兴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农历八月十三日动工,至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八月二十四日竣工,历时两年整。 
   蔡氏家庙以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嘉庆帝师、同宗蔡新的名义,依照山东衍圣公府和孔庙建筑格式,按一品王侯规格设计建造的一座独具特色的雄伟壮观的古建筑。主体建筑分三进,座西朝东,砖木结构。附属建筑有照墙、泮池、璧水桥、仪门、文昌阁、静养室、厨房等。整体布局顺地势前低后高,依次排列,错落有序。家庙正前方是一面照墙,照墙正上方镶有一块青石匾额,上书“蔡氏家庙”4个擘窠大字。字迹清秀挺拔,系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岁贡生、十六世祖蔡明绅的手迹。照墙左右为半圆形的文、武门,上书“入孝”、“出弟”。进入文武门便是大天井,天井正中有半月形水池,曰“泮池”(又称月池)。池旁环绕以石栏杆,池上有一座由4条青石板并列铺设的拱桥,叫“璧水桥”。 
   过桥数步,登上5级台阶便到达家庙的仪门(门厅)。仪门建成牌楼式样,重檐歇山顶,上雕有各种人物、飞禽、走兽、花卉,造型各异,工艺细腻。前后檐下修饰有多层重叠斗拱,设计精致,独具匠心。仪门背面的正上方供有上祖蔡新的神龛,神龛面朝里,与二堂遥遥相对。进入仪门,有一个大天井,天井两边有回廊。 
   由天井踏上7级台阶,便来到家庙的主体建筑——二堂,是族人每年祭祀的主祭场所。二堂建筑规模为正面阔5间,进深4间,穿斗抬梁式砖木混合结构。二堂大门正上方悬挂有奉旨旌表牌匾“孝友”,是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皇帝表彰蔡氏十五世祖蔡光堂、蔡光均兄弟时所赐。堂内正中高悬着装有圣旨的“诰命”木匣。平时二堂不设祖上神龛,只有到每年春秋两祭时,将祖上神牌从大堂请到二堂祭拜,祭拜后仍请回大堂神龛。 
   宁德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诗人曾为《蔡氏家庙》题写了两副对联,其一是“家庙馥书香六百载雄才辈出,月池飞彩虹五大洲衍派光前;”其二是“财雄一郡立信由仁口碑戴道①,德重四方尊儒共学纶旨垂天②。”可以说是对宁德蔡氏发展鼎盛时期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 
   蕉城蔡氏家庙解放后一直被原宁德县机关单位占用,后作为“宁德宾馆”使用至今。1991年“宁德宾馆”改建时,“蔡氏家庙”主建部分被拆,现尚留存正面围墙及上方青石横眉镌刻的“蔡氏家庙”4个醒目大字和文武门、泮池、璧水桥、仪门、走廊、天井及天井至大堂的7级台阶上空坪壹块。家庙未拆部分现为“福建宁德蔡威事迹展览陈列馆”。 
   蔡氏家庙及部分蔡氏民居已于2009年11月被福建省政府批准为第7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民居在宁德城关可谓遍布4城门。七世祖三溪公刚进城时居住在北门外,八世祖世寓公迁北门内前林坪蔡厝弄,世宏公迁北门内教堂前蔡厝弄。至十四世时由于人丁兴旺,又分别迁往城内各地。其中福房(万清)迁竹头街、禄房(万濂)迁下司井。从这时起,蔡家民居在城内各处都有。除北门仍保留原有旧居外,前林路一条街蔡氏祠堂、民居就占了一大半。这里有蔡家“众祠堂”、“蔡氏家庙”、蔡步钟官厅“廉访第”,还有蔡氏“八家”民居、祠堂边蔡氏礼房5进民居(第二进为蔡威故居)、勇房民房、现“东门商城”中的一部分原也是蔡氏民居。此外东门的水湟头(现菊池商厦)、小东门现“都市商城”的一部分、西门街现公交大厦。靠近南门的下司井、观音弄、学前路,还有竹头街、街中头西北路、衙前街、培英路等处均有蔡家民房。这些民房有的都占了整条街,且建筑规模宏大,构造精美,历史悠久(绝大部分己有200年)。 
   蔡家祖坟一世至六世基本上都在蔡洋山,且都比较简陋。七世迁入县城居住后,由于经济条件不断好转,进入仕途者越来越多,祖坟的规模也越来越宏大。比较壮观的有十三世祖蔡廷棵(上林)墓,十四世祖蔡万濂(镇殿)、蔡万源(敦川)墓,十五世祖蔡光均(遂轩)墓,十六世祖蔡志谅(直卿)墓、蔡明组(绶堂)墓、蔡明纹(春江)墓,十七世祖蔡步钟(泉)墓、蔡步镛(序侯)墓等。这些古墓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墓冢均为石构交椅式,规模较大,雕刻精细。有人物、花鸟图案、古文字及书法的浮雕,有碑文石刻。墓坪中都配有4~5米高的两根石烛。墓碑亭为石构四柱三间牌楼式仿木结构,气势恢宏,花鸟人物字画、墓铭志等雕刻工艺精湛,装饰精美,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中十三世祖蔡廷棵墓、十四世祖蔡万源墓、十五世祖蔡光均墓、十六世祖蔡志谅墓、蔡明组墓等已于2003年被蕉城区人民政府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 
   【注】: 
   ①指谚语:连罗油不足炒一碟菜(蔡)。 
   ②指修宁德孔庙有皇帝圣旨批准拆部分城墙。
·上一篇:蔡的复姓 ·下一篇:广东惠来定美蔡氏族史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