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揭晓:蔡旭哲担任指令长  · 福建省福州市仑山区蔡襄宗祠(蔡襄纪念馆)举办..  · 香港名仁堂董事局主席蔡金霖为云南边陲的勐海..  · 福建建阳蔡氏两会前往松溪开展交流活动  · 河南举办2024年君子山登高暨第三届蔡邕文化节  · 台湾蔡正元宗长带领家族返福建恳亲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举办重阳节活动  · 姬周根亲文化研讨会暨第二届世界蔡氏企业家文..  · 广东陆丰博社村蔡氏宗祠源远堂落成庆典  · 广东韶关市南雄文坑蔡氏宗祠(昇公祠)重修落..  
姓氏博览 更多

姓氏话题

百家姓氏

各姓网站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姓氏博览 > 姓氏话题 > 内容 

姓氏崇拜的遗传学含义

作者:严家新  发布时间:2018/2/1

  姓氏崇拜在本质上不过是Y染色体崇拜,那么Y染色体真的值得崇拜吗?现代遗传学给出了与传统观念大相径庭的解释。

▲2010年10月28日,北京,堪称目前“天下第一谱”的《中华丘(邱)氏大宗谱》一套280册入藏国家图书馆。

“孔子后裔”的争议

笔者在2009年3月5日出版的《环球科学》杂志上曾发表一篇科普短文,题目是《遗传学不承认“孔子后裔”》。此文在该杂志的网站上提前2天发布后,迅即被各大网站和报刊转载,并引起广泛的争议。据中新网报道,2009年3月“十大网民争议事件排行榜”的第一条就是:“孔子后裔不该姓孔”引争议,网友称看不惯“血统论”。本人高兴地看到,近两年来通过争论,谩骂声越来越少,接受其基本观点的人越来越多。

对姓氏的研究,可分别从社会学和遗传学的角度来进行。在这两个领域中,姓氏的内涵差别很大。在此笔者再次郑重声明,笔者所讨论的“孔子后裔”其实并不特别地针对某个特定的姓氏或家族,而只是一个广义的代名词。这里的孔子可以换成历史上的任何人(理所当然地也不妨换成笔者的祖先)。

笔者并不否认家谱研究有一定的社会学意义,但作为遗传学家,笔者认为整个社会应当淡化姓氏的观念。社会学界对所谓“姓氏文化”的研究,应立足于“文化”的传承,而不是荒诞的“血统论”暗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过了5代以后,后裔与先辈在遗传上的关系就微乎其微了(除了某些单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所谓传承了80多代的“孔子世家谱”,从遗传学的角度看并无意义,可作为传统家谱的最佳代表进行剖析。

许多网友质问:你为何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原稿其实是在20年前(1990年)为一位孔姓书法家朋友而写,部分内容曾于1992年在《湖北卫生报》上分三次连载;此次发表时经过删节和改写。当时这位朋友自称是孔子第七十几代传人(还印在名片上)。我便开玩笑说:“按群体数量遗传的规律,过了七八十代,二千多年,孔子与你还能有多大关系呢?‘孔子基因,人人有份’,说不定孔子与我的关系比与你的关系还密切一些呢。”

后来我又查阅了一些资料,写了这篇文章给他看。他起初有点不服气,将文章拿回去研究了好几天,还在草稿纸上进行反复推算,最后也承认无法将我驳倒。我与这位书法家朋友有多年未联系了。《武汉晚报》的记者神通广大,居然当天就寻找到这位书法家,并请他作为“孔子后裔”发表了评论。

目前中国社会上“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仍有相当的市场,引起相当一部分人庸人自扰,过得不快活,甚至引发这样那样的社会悲剧。某些知名的“名人之后”也未能免俗,参与“续家谱”、“联宗认祖”的各种闹剧。这些活动都是基于传统的姓氏和家族观念,但媒体的津津乐道对维持这些陈腐观念有潜移默化甚至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今世界,全球人口快速流动,不同种族之间婚配的障碍越来越少,人类基因大融合的速度和规模与日俱增。既然连不同民族间的差异都会变得越来越小,人们心目中姓氏的概念不可避免地会越来越淡化。

姓氏的起源

传说中中国的姓氏最早全都起源于炎黄二帝。这与近期发展起来的与姓氏演变相关的分子遗传学理论倒是很吻合,该理论推测中国男性的Y染色体都来源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始祖。已有研究证明,如今纠纷不断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在7800年前其实共有一个祖先。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大多数姓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各个封国,当封国内的百姓都以国为姓的时候,这些同国百姓的血统可能本来就不一致。后人据《春秋》一书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姒、子、姬、风、赢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由此推测姓可能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系社会在前,父系社会在后,所以姓氏产生的源头就是混乱的。

有些国家的历史只有几百年,姓氏存在的年代更短。在各民族的历史上,姓氏的消失和更新都经常发生。收养、继养、入赘甚至直接改姓,都会影响姓氏与父系血统的关联程度。所以姓氏并不完全遵从父系遗传。中国最大的姓氏人数过亿,来源有上百种,用DNA鉴定,其Y染色体类型多种多样。而不同姓的人可能又有共同的来源,例如中国的100个大姓中有53个都起源于姬姓。当代日本人姓氏多达十多万,必然有大量姓氏来源相同。有关Y染色体与姓氏关系的研究只能在明确的姓氏宗族中开展。

Y染色体崇拜

针对笔者的第一篇文章,质疑者反驳道:“孔子的后裔都继承了Y染色体,即‘姓氏染色体’。所以,没有其他人能比‘孔子后裔’更有资格姓孔。”

所以争议双方都一致承认:当代孔子后裔经遗传得到的至多仅为一条Y染色体,其他均可忽略不计。因此姓氏崇拜在本质上不过是Y染色体崇拜。那么,Y染色体真的值得崇拜吗?

目前相关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现代人类都起源于非洲。中国学者的研究也证实,现代东亚人群来源于非洲。人类的Y染色体确实永远是父子相传的,不会受到任何社会文化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现代人类的Y染色体都来自6万-9万年前的一个东非晚期智人男子,属于一种单倍群,又可以再细分为20种主干单倍群,编号从A到T。K单倍群形成NOPQ等单倍群在东方形成蒙古人种,其中O单倍群成为中国人的主流。

人类Y染色体是人体染色体中最短的,长度只有X染色体的1/3,而且正逐渐退化,大多数序列无实质功能,包含的遗传信息非常少。最初,Y染色体包含约1,500个基因,现在仅剩下约86个基因,只编码23种不同的蛋白质。

Y染色体上没有生命必需的基因——因而人类的女性虽然不拥有Y染色体也可以正常存活。Y染色体的少数功能基因基本上只与男性特征有关(惟一明确的与Y染色体的缺陷有关的人类疾病是睾丸发育不良)。从功能的角度来讲,所有正常男性的Y染色体都是一样的。对Y染色体进行DNA鉴定可以发现的差别绝大多数与功能无关。

孔子的Y染色体也并无任何特殊之处,尚无任何证据证明孔子的Y染色体有特殊的优点,或与其所取得的成就有关。所以无论你是姓孔还是姓严,大家的Y染色体都没有高低、贵贱、优劣之分,既没什么可自夸的,也没什么可自卑的。

家谱的终结者

《孔子世家谱》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列为“世界最长家谱”。2009年是孔子诞辰2560年,历时十多年续修的“全球版”“孔子世家谱”于当年9月正式出版,并首次将女性、少数民族、外籍人士录入,收录数量超过200万人。全谱共四集80册。

对于那些热衷于修家谱的人来说,“孔子世家谱”堪称是家谱的终结者。它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证明:从遗传学的观点看,全球所有的人应共用一个大家谱,完全没有必要单独立家谱。

2009年10月22日《南方都市报》刊登过孔子后裔的一张最具代表性的照片:孔子后裔中有黑人、白人、黄种人。这张照片几乎可以让前述所有有关孔子后裔的争论冰消瓦解。如果黑人、白人都可以姓孔,世界上还有什么人不可以姓孔呢?

站在支持续家谱的立场点评,新版孔子世家谱的决策者最大的失误,就是决定让女性入谱;而他们最聪明的决策,就是拒绝做DNA鉴定。

任何一个家谱如果男女兼收,考虑同时沿父系和母系的传承关系,就没有理由不将所有的地球人都收罗进来,结果只可能编制出一个全球通用的大“家谱”。如此,所有的传统家谱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理由。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有关婚姻关系的法律和社会道德观念变化很大。父子关系与母子关系相比,其不确定性要大得多,在两个世代之间其确定性能达到90%就算不错了。如果年代久远,则后代的确定性会快速递减,其结果“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以每传一代父子关系的确定性为90%计算,传2代的确定性为81%,传3代为73%,依此类推,到第7代就低至48%,到第80代确定性仅为0.02%。这意味着当代每一万个名义上的孔子后裔中,仅有2人DNA鉴定可能合格。如确定性按95%计算,第80代后裔的确定性只有1.7%。即使确定性按99%计算(这实际上绝无可能),传80代后,确定性也只有45%。

这就是说,即使文字的家谱100%真实可靠,当代绝大多数“孔子后裔”也不可能检测到孔子的Y染色体。所以DNA鉴定对于修家谱来讲绝对是无事生非、自寻烦恼,万万使不得。代次越多,风险越大。凡属超过10代的家谱,从遗传学的角度都可认为是“满纸荒唐言”。

人类个体通过有性生殖将基因融合到人类群体中:个人的基因在后代个体中不断稀释(递减),与此同时个人的基因在后代群体中不断扩散。城市化、全球化使人类基因大融合的过程不可逆转,且速度之快,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

所以,“孔子世家谱”虽然被一些人认为是空前绝后的传统家谱,但从遗传学的角度看,“世界最长家谱”其实毫无意义。城市化、全球化的汹涌潮流已将传统的家谱文化推向绝路。未来的“家谱”如果还有存在的必要,那也只可能是基于互联网建立的全球通用的、动态的、大一统的家谱。

(作者系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那些让老师尴尬的姓氏:名字叫乐.. ·下一篇:中国姓氏重新洗牌,蔡氏排列第44..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