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广东陆丰深圳东莞肇庆四市蔡氏宗亲联合举行联..  · 福建漳浦西湖蔡氏举行2024年冬季祭祖活动  · 福建石狮大仑蔡氏中顺大夫祠落成庆典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应邀出席石狮商会召开的..  ·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世界蔡氏文化经济发展研究..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与石狮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福州市漳浦系蔡氏宗亲联谊总会赴宁德古田等地..  · 安徽省大别山蔡氏宗族第四届祭祖暨九修宗谱修..  ·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组织参加后柯海印堂保生慈济..  · 福建石狮玉浦蔡氏中房举行新祖宇落成庆典  
姓氏博览 更多

姓氏话题

百家姓氏

各姓网站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姓氏博览 > 百家姓氏 > 内容 

隆姓

发布时间:2014/4/18
   隆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6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隆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的隆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根据史籍《姓氏考略》上的记载,隆邑,原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属地,故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一带,一说在山东省泰安市乡城,有待进一步考证。
  后来居住在隆邑的主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隆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丰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丰隆,亦称雷师,原称祭司中的雷师,实际上就是春秋时期楚国设置的军制官位,专职负责槌擂战鼓。
  在典籍《屈原·离骚》中对丰隆有描述:“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在丰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丰隆氏、雷师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隆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赵国大夫楚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楚隆,全名叫赵楚隆,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上卿赵襄子的家臣,由于赵襄子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因此臣楚隆也成为晋国大夫,他以谋略著称。
  周元王姬仁二年(晋出公姬鑿元年,越王勾践二十三年,吴王夫差二十二年,公元前474年)农历11月,越国围攻吴国。晋国按与吴国的和约应当出兵援救吴国,但晋国大夫赵襄子对近些年来吴国四处张牙舞爪很反感,根本就不想再费气力去支援如今已经没有指望了的吴国。
   楚隆问赵襄子:“咱们晋国历来与吴国亲昵之极,但你却犹豫不前,这是因为什么呢?”
  赵襄子回答道:“黄池之役的时候,先王晋定公姬午与吴王阖闾曾有约定,商定两国要共同进退。今越国围攻吴国,咱们新继位的晋出公不敢废旧约,因此要出兵敌之,其实此战非晋国力所能及的,再加上我国目前正在闹粮荒,我因此而犹豫不决。”
  楚隆想了想说:“干脆就将这个情况让吴王夫差知道,怎样?”
  赵襄子奇怪地反问道:“这样行吗?”
  楚隆笑了笑,十分有把握地说:“请您尝试一下就知道了。”
  于是赵襄子乃前往战场。他先到越军营地,对越王勾践说:“吴国冒犯你们越国多次矣,闻您越王亲自率军讨伐,其他诸夏之人莫不欣喜,唯恐君志之不从。请让我进入吴军之阵看一看。”越王当然同意了。
  赵襄子进入了吴军营地后对吴王夫差说:“我们的国君都已老死,我的陪臣楚隆成天忙于准备辅佐新君。虽然黄池之役时您与我父亲赵简子(赵鞅)在齐国有盟约要‘好恶同之。’但我们国君也有难,我不敢惮劳。您与越国之战非晋国之所能及也,具体情况让楚隆与您详说吧。”
  吴王夫差连忙回答:“寡人不佞,不能事越,以为大夫忧,拜命之辱。”然后赠给赵襄子一箪(圆竹盒)真珠,后来又派使者问赵襄子:“句践生时忌惮我,因此我死不得啊。不过,我如果要自杀了,晋国的太史令蔡墨将会怎么记录?”
  赵襄子对答:“太史什么也不会记的。”如此一来,令吴王夫差感觉到自己与晋国没任何关系了。
  楚隆就是以吴国盟友的颓废态度从反面严重地影响了吴国的斗志,使吴国意识到晋国已经没有什么意图再来帮助自己了,因而使晋国轻易摆脱了吴国这个包袱,由此彻底打击了吴国上下,为一年后越国彻底灭亡吴国扫清了障碍。
  楚隆后来还辅佐赵襄子成功地灭了智氏家族势力,促进了赵、魏、韩三家结盟,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周天子畏惧三家的实力,不得已下诏册封三国国君为诸侯,从此开始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战国局面。
  在楚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楚隆氏,后省文分衍为单姓隆氏、楚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西汉时期匈奴左大且渠都隆奇,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西汉朝初年,在与中央王朝有关系密切的匈奴族人之中,有人以谐音汉字隆为汉化名字,当时就有一位著名的人物叫隆疆。
  隆疆,原名叫都隆奇。西汉宣帝刘询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壶衍鞮单于逝世,虚闾权渠立为单于,都隆奇是虚闾权渠单于王妃颛渠阏氏的弟弟,官为左大且渠(相当于左丞相)。
  虚闾权渠单于一直谋求与西汉王朝之间的和亲,但目的还未达到,即在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逝世。当时,匈奴郝宿王刑未央分别派人至各地召见诸王,来王帐商议立单于之事。但诸王们还未至,颛渠阏氏就乘机联合其弟左大且渠都隆奇立右贤王屠耆堂为握衍朐鞮单于。
  握衍朐鞮单于继位后,尽杀虚闾权渠时用事贵人刑未央等,又尽免虚闾权渠子弟近亲,而自以其子弟代之。之后,握衍朐鞮单于重用颛渠阏氏弟都隆奇,当即与汉王朝复修和亲,并派遣其弟伊酋若王胜之入汉王朝都城咸阳献贡求见。
  都隆奇,在握衍朐鞮单于执政期间,一直是匈奴与汉朝通好的使者,他取汉名为隆疆,意为匈汉两疆和平兴隆。
  在都隆奇(隆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汉化之名为姓氏,称隆氏,该族后随呼韩邪单于一起归于汉朝,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隆氏族人大多尊奉隆疆为得姓始祖。
  第五个渊源:源于毋将氏,出自古代君理名言,属于以名言警句为氏。
  据史籍《公羊传》中记载:“君亲无将,将而必诛”。就是后来的“人臣无将,将而必诛焉”,也就是“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
  在古代,“将”字,就是“逆乱”之义,含有凶妄之意。“人臣无将,将而必诛焉”,就是说为人臣子者,不得叛乱谋反,若要逆乱,就是无赦死罪,必得诛杀。例如,在历代朝廷对庭下以及外驻军队首领的诏令之中都有这样一条极令:“大将在外,必命文臣监。若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人臣之罪,莫大欺君;如奏报尽欺罔,杀降人难民冒功,二当斩!人臣无将,将则必诛!”
  “毋将”,就是“无将”,即告戒不要背叛朝廷。毋将氏,就是取“人臣无将,将则必诛”这句警世名言而为姓氏,多为军旅首脑之后裔。
  毋将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西汉末期著名的执金吾。
  汉成帝刘骜执政末期,毋将隆奏封事言:“古老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以填万方。”其后汉成帝竟然立定陶王为太子,毋将隆迁翼州牧、颍川太守。
  到了汉哀帝刘欣即位后,毋将隆以高第入为京兆尹,终迁执金吾。
  毋将隆为人中矩,执守原则,直言不惧,汉哀帝以毋将隆前有安国之言,左迁为沛郡都尉,迁南郡太守。
  王莽年轻时十分仰慕毋将隆的名气,每每意欲与其交往,而毋将隆深知王莽为人,不怎么愿意依附,始终与之保持距离,王莽为此非常忌恨。
  汉哀帝驾崩后无子继承帝位,王莽遂迎立中山王刘衍即位,是为汉平帝。汉平帝年幼,太后称制,大司马王莽独揽朝政,认为报复毋将隆的时机已到,便暗中指使大司徒(丞相孔光)弹劾毋将隆。孔光与毋将隆在汉成帝时期曾为立太子事政见不同,二人之间有怨隙。此时孔光为讨好王莽,便向汉平帝污蔑毋将隆以前为冀州牧时,对中山冯太后不恭,制造狱冤,陷害无辜,不适宜在朝中为官。
汉平帝认为冯太后是自己的祖母,当年毋将隆的作为便是侵犯了自己的皇权,故而不能再在朝做官的。于是汉平帝准奏,罢免了毋将隆的所有职务,将他全族一起流徙于岭南荒蛮之地(今广西合浦)。
  在此之后,毋将隆的后裔子孙有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隆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广西隆氏。
  事过一千七百八十八年后,清朝的广西峄县县令张玉树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农历7月,在峄县周营村为毋将隆立了一通意味深长的简字石碑,上书:“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汉执金吾,毋将隆故里。”
  第六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终隆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在古代,“隆”字又专指南方,并用于地名,后专指终南山,因此称其为终隆山。
  这在典籍《淮南子·俶真训》中有记载:“终南作终隆。”
  在终南山的住民之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隆山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隆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满都拉图氏,源出爵位官称,汉义“兴隆”,实际上就是主管商业贸易的官职称谓,后有以其官称之汉义汉化为姓氏者,称隆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吉林通志》、《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中华姓府》中记载:
  ⑴.满族完颜氏,满语为Wanggiya Hala,据史籍记载,以部为氏。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建国,为金国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谓“王甲部”,世居完颜、讷图氏、喀拉沁氏、英额、佛阿拉、新京等地。所冠汉姓为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雍氏、艾氏、隆氏等。该支隆氏始祖为完颜·隆万杭爱,他是明朝时期的女真族人,也是故金国宗室苗裔,传说他生而勇敢,曾誓杀百虎,结果最后被老虎咬伤而亡,故其子孙皆供奉骑虎人“老影”。在完颜·隆万杭爱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隆氏。
  ⑵.满族凯隆氏,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世居齐齐哈尔城(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后多冠汉姓为隆氏、阚氏等。
  第九个渊源: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吉林通志》记载:赫哲族卢如火氏,亦称隆克力氏,世居黑龙江下游一带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Luruhuo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卢如火氏多冠汉姓为隆氏、卢氏等。
  第十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清朝中期龙氏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清朝乾隆时期,有一支龙氏族人因避祸,皆改姓为谐音的隆氏,主要分居于今河北、山东两省的交界处。不过,该支龙氏族人因何要避难逃祸,众说纷纭,无一是衷,因此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在壮族、苗族、土家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隆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隆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
  楚隆(赵楚隆)、隆疆(都隆奇)、毋将隆、完颜·隆万杭爱。
迁徙分布
  隆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六十八位。
  隆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动在山东一带,汉、唐时在河南地区发展,并以南阳郡为郡望。
  汉朝时期,有匈奴族人汉化为隆氏者,至今大多分布在西北地区。
  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有一支龙氏族人因避祸改姓为隆氏,主要居住在河北、山东交界处。而满族隆氏则多居于东北地区。
·上一篇:巩姓 ·下一篇:夔姓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