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考析论坛 > 内容 |
|
析柯蔡·辛柯蔡同宗 |
|
发布时间:2015/1/23 |
|
辛、柯、蔡各氏有各氏的渊源和世系。但又有柯蔡同宗、辛柯蔡同宗的说法和宗亲会。以下抄录二则并作点分析。
《辞海·同宗》:“原谓同出一个大宗者。《仪礼·丧服》:‘何如而可为之后?同宗则可为之后’。后泛称同族或同姓为同宗”。如周文王姬昌和正妃太姒生10子,除邑考、武、载外,其它7人均有胙土、命氏和世系衍传,即周、管、鲁、蔡、曹、霍、卫。这7氏为同族、同姓,即为同宗,为同一血缘。
祖:始也。
宗:同祖、同族。
祖宗:始祖称祖;继祖者为宗。
蔡、柯蔡、辛柯蔡各氏有各氏的渊源和世系。但又有柯蔡同宗;辛柯蔡同宗的说法和宗亲会。
一、蔡
蔡以国为姓,为姬姓国家,与周王室同宗。其始封者为姬叔度,因封于蔡,故称蔡叔度。《史记·管蔡世家》云:“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 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作为文嫡子、武王同母弟的叔度,因血缘的关系在周初的地位可说是相当隆崇的。对叔度的封蔡,史书都有记载。《史记》认为叔度是由武王分封的。《史记·周本纪》云武王初克商国,即“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史记·管蔡世家》亦云:“武王既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
二、柯蔡同宗
建阳古初宗先生《柯蔡联宗的由来》:“建阳蔡氏族谱的资料中有如下资料可稽。……建阳蔡氏始迁祖蔡炉传至六世,有蔡和,再传六世(即蔡炉的十二世孙)名蔡茂隆,茂隆有二子,长名九郎,次名十郎。十郎在长乐蔡家园入赘柯氏独女谷英,生五子。长、三、五子承蔡家祀;次、四子承柯家之祀。……建阳谱从十郎的父亲至九郎以至其后的历代子孙生、卒、葬地均有明白的记载,可供稽查”。
蔡十郎是蔡炉的十三世孙,蔡炉的十二世孙有“建阳蔡氏九儒”中的4位儒者,他们都有生卒年的记载:蔡格(1183~1252)、蔡模(1188~1246)、蔡杭(1193~1259)、蔡权(1195~1257)。从生于1183年到生于1195年,相距12年,取其中间数,那么,蔡炉十二世孙蔡茂隆约生于1189年前后,而其子蔡十郎大抵生于1220年前后,即北宋宋徽宗赵佶宣和年间。蔡十郎的5个儿子应生于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也即柯蔡同宗从此时起。
此则有族谱可据,时间也较明确,脉络也清楚可稽。
三、辛柯蔡同宗
《泉州宗祠谱志》:“闽南辛、柯、蔡三姓族亲,查其根源谱志,乃一脉相承者。始祖自宋朝时代,由河南省济阳府固始县,兄弟三人相率入闽。初居福州下大路风陈张鄞乡,及后分姓分处,辟地开族,起盖宗祠。长兄入辛姓,分枝住惠安县辖龙王庙前,离泉州路程六铺三里,离崇武一铺二里,后再分枝往漳州各县。次弟入柯姓,分枝住泉州东门外晋江县辖,后再分枝往永春诗山一带,并在永春起盖宗祠,灯号瑞鹊堂。后又分枝泉州豪衙埕,亦起盖宗祠,祠名瑞鹊堂,继而分枝漳、泉各县。三弟仍蔡姓,分枝泉州东门外,离城二铺三里,落羊桥南聚众而居,兴建宗祠。而福州蔡氏宗祠,三姓均有存志。地灵人杰,财丁兴旺,春秋二祭,每年阴历二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合辛、柯、蔡三姓族亲祭祖,赴席宴会,以敦族谊。蔡姓太祖之墓在福州下大路风陈处,每年春秋二祭。蔡姓灯号济阳堂,惟济阳堂三姓均可通用”。
[注1]:铺:驿站。顾炎武《日知录·驿传》:“今时十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现今闽南民间尚用铺作为路程的单位。
[注2]:济阳府固始县:济阳未曾设立府级行政单位。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十二月,分陈留郡置济阳郡,郡治在考城,晋南渡(317年)废。济阳与固始县,两地相距600里以上。固始县,晋时属豫州汝阴郡属县。宋时为光山军固始县。
1.此则记述很具体、很清楚,对分居、迁徙的地点,一一道明,是一则好史料。
2.文中出现的瑞鹊堂,此是公元1068年(北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柯述守漳州时,赈饥有惠政,时有两只瑞鹊巢其厅事,苏轼作诗《异鹊》记其异。也即瑞鹊堂成为堂号是在其后。
3 .文中的落羊桥,此是时间的信息。泉州的洛阳桥建成于公元1059年。宋时泉州成为全国最繁盛的海外贸易中心,这个桥是福建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在桥建成之前,应有简易便桥,牧羊人赶羊群过江,羊只掉入江中,俗语称为落羊桥。也旁证了:三弟仍蔡姓,是在1059年之前定居在桥南的。
4.老大入辛氏、老二入柯氏、老三仍蔡氏。这就是由蔡氏血缘繁衍成为辛柯蔡同宗。
四、析得几点
1.柯蔡同宗始于南宋绍兴年间、辛柯蔡同宗始于北宋仁宗嘉祐之前。之后,后世子孙共同祭祀,并流传在民间。至明、清、民国时期,海外各地相继成立宗亲会。
2.柯蔡同宗始于闽北、辛柯蔡同宗始于闽南。明、清,乃至民国,其后裔迁徙到港澳台、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世界柯蔡宗亲总会第14届第1次会员代表大会”名誉理事长崇伟宗先生致词:“近二百年来,由于中国积弱不振,屡遭列强侵略,民不聊生,大量华人为求生存而迁徙至海外各地,为了互助共御外侮及照顾新到的乡亲、宗亲,于是纷纷设立了许多乡亲、宗亲团体。今天,神州大地正在和平崛起,海外华人也有了较高的经济水平,这些乡亲、宗亲团体的历史任务已基本完成了。在新的形势下,新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摘自《儒林门第》2006年第6期)
由于社会生活、生产和特定环境等的需要而形成宗亲会,并发展和壮大成为世界级。
3.由蔡而柯蔡;由蔡而辛柯蔡,这是血缘繁衍的结果。同一血缘的祖,繁衍成为柯蔡、辛柯蔡的宗。这种情况在中华姓氏文化中是很多的。仅台湾,1979年《新生报》统计,联宗的就有24个。如张谬简宗亲会、六桂堂宗亲会等。六桂堂是宋代翁乾度生六子、齐显,人称“六桂腾芳”。因当时遭逢胡夷之乱,乃避地分姓(洪、江、翁、方、龚、汪)而居中,故乾度为六桂开基之祖,卒葬福建莆田。
4.祖:始也。宗:同祖、同族。祖宗:始祖称祖,继祖者为宗。依此,柯蔡、辛柯蔡为共祖、同宗。
五、一点倡议
居于,1、柯蔡、辛柯蔡同出蔡氏血缘;2、柯蔡、辛柯蔡的联盟是血缘的事例和力量的加强。据此,就不必分为二支系,可以团结、统一起来,以辛柯蔡宗亲会的名称出现,实现兄弟相亲,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繁荣昌盛吾族吾宗。
在长期的民族大融合中,还存在着“吴、柯、蔡同祖”、“柯、蔡同宗”、“吴、周、柯、蔡、翁、曹、辛、洪、江、方、龚、汪等至德十二姓同宗”的说法。
在福建和海外有多种传说:
一是唐高宗二十八年(677年),河南蔡德轩、蔡德明兄弟二人随征入闽,后逃生入柯树内暂住,嗣后主内姓蔡,主外以柯为姓。
二是北宋柯启丰独生女毂英招赘蔡十郎,生五子,长子承柯姓,其余各子承蔡姓,其后代则分别长子承蔡姓,其余各子承柯姓,由此世代转换传衍,结成柯蔡宗亲。
另据《洛阳蔡氏宗谱》记载,宋时,其始祖兄弟三人,率族由河南济阳入闽,初居福州下大路风陈张鄞乡,嗣后分地而居,辟地开族,长兄辛姓,灯号青阳,分居惠安龙王庙一带,再分支漳州各地;次弟入柯姓,分支泉州东门外晋江县辖,;三弟仍继蔡姓,分居泉州东门外洛阳桥南、莆田、仙游、漳浦各地,三姓联合祭祖,“济阳”堂号三姓同用。
辛柯蔡济阳堂史略
蔡轶,字敦毅,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人氏,生于唐朝僖宗13年(公元885年),是后稷104世孙,姬度68世孙。(济阳辛闽广传代昭穆对照总谱)长大后娶妻辛氏,生三子:长子蔡忠辅,公元910年生。次子蔡忠佐,公元912年生。三子蔡忠惠,公元916年生,又纳妾柯氏,生二女。
公元910年五代十国时期,杨行密建立吴国,固始县在吴国境内,蔡敦毅做了吴国的六部下属官,受封大夫,叫做蔡大夫公,当官26年(911-937年),因为上司要求他收敛民财而做了祸国殃民之事,在呈上财物时,上司倒拔了一点点做为酬劳,所以大夫公变成了同谋,同样有罪。
公元937年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同年李昇灭吴国建立南唐,在改朝换代之时,南唐审查吴国官员,以便确立其去留,这时大夫公的上司受贿之事败露,其上司表面上表示承担责任保护大夫公,暗地里却派遣杀手追杀大夫公,以达到杀人灭口之目的,以便推诿罪过,嫁祸于蔡大夫,大夫公得知此消息之后,立即招集妻儿商议,决定分开三路伪装逃命,并约定在京东西路会合。蔡敦毅命长子蔡忠辅改随母姓辛,化名为辛文悦,带领辛氏为第一路,命次子蔡忠佐改随二娘姓柯,化名柯八使,带领二娘柯氏为第二路,幼子蔡忠惠,不改姓,化名为蔡忠烈及二女由埋没姓名的大夫公亲自带领为第三路,向京东西路逃亡,并成功于约定地点会合。
因为他们过惯官宦生活,受不了这种逃难生涯,三年之后,决定到京东北路的洛阳城一带去碰碰运气。此时(940年),大夫公之二女已出嫁,柯氏不愿意离开,随女留在京东西路,而大夫公、辛氏和三个儿子到京东北路洛阳城,长子蔡忠辅以辛文悦的身份教后来成为宋朝开国皇帝的赵匡胤读书,历时三载,还介绍佯装结拜兄弟的柯八使、蔡忠烈与赵匡胤认识,后来兄弟三人以辛柯蔡做官,子孙成为不同姓氏就是在这时埋下的后果。
又只短短三年,由于契丹入侵中原,危及洛阳,蔡敦毅得知福建在闽王王审知的统治下昌盛发达,招收流亡,尊贤礼士,决定带领一家,通过吴越,进入编安,南下福州,择居福州城府南门外下大路枫陈处张鄞乡。此时(942年),大夫公父子四人以为安全了,改回原本姓名,不料三年后,南唐伐闽,由于大夫公是被南唐判定诛灭大罪的,南唐灭闽后,父子四人为了埋没身份,再次改名换姓,汉隐帝乾佑三年(950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大夫公在福州逝世,享年66岁,下葬下大路枫陈处,因为犯罪,只立无字墓碑,称敦毅公墓。
经过三个三年,京东西路三年,京东北路三年,福州三年,三次更名换姓,终因大夫公逝世,失去了指命三兄弟恢复姓名的机会。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当了宋朝开国皇帝。962年,辛文悦朝见皇帝,凭着师生关系做了太子中允,即翰林侍讲,判太府事,在出知房州之后成为六部员外郎,二位弟弟也因在洛阳与赵匡胤认识,并靠兄弟关系,做了六部下属官,在他们兄弟三人以辛柯蔡三姓做了朝廷命官之后,三姓便成了定局。自入闽后,初居福州下大路枫陈张鄞乡,后分姓分处,辟地开族,起盖宗祠,长兄辛文悦成了姬辛始祖,灯号青阳堂,分枝住惠安辖龙王庙前,离泉州路程六铺三里,离崇武一铺二里,后再分枝往漳州各县。次弟柯八使成了姬柯始祖,分枝往泉州东门外晋江县辖,后南分枝永春讨山一带,在永春起盖宗祠,灯号瑞鹊堂。而福州宗祠,三姓均有存志,后来分枝往泉州豪溪埕,亦起盖宗祠,其祠名瑞鹊堂。继而分枝漳泉各县。三弟蔡忠烈成为蔡姓入闽始祖,分枝往泉州东门外,离城二铺三里,洛阳桥南,聚众而居,兴建宗祠,地灵人杰,财丁兴旺,春秋二祭,阴历二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合辛柯蔡三姓族亲祭祖,赴席宴会,以敦族谊。蔡姓灯号济阳堂,惟济阳堂三姓均可通用。
综上所述,辛柯蔡是一脉相承的,辛柯蔡是同父同母同血统的同胞兄弟,他们是居住福建、广东、海南、台湾及东南亚一带三姓居民的祖先。
蔡姓始祖姬度是周文王第五子,武王五弟,受封于蔡,建立蔡国。周朝建立后,武王封五弟度于蔡,有防止殷后武庚判乱的用意,武王逝世后,因周公摄政,武庚判乱,蔡度失职被放逐郭邻,郁郁而逝,蔡国被废。姬度子姬胡贤,仕鲁国有政绩,被赐复国,称蔡仲,继蔡祀。蔡国传二十三世共二十六君至蔡候齐,公元447年蔡国亡于楚,子孙以蔡为姓四散而居。
西晋(公元265-317年),将河南省陈留郡与山东省济阳郡各分割出一部份合并成济阳郡。郡治就在河南兰考与山东东明之间的三春集附近。济阳郡考城蔡谟字道明,平苏峻功封“济阳男”,他的爵位虽然低,却名满天下。元帝时累迁侍中,历迁太常,征北大将军,都督徐兖青州军事。文武全才,为时所重。康帝时任命为侍中大司徒,固让,寻更乞疾。至穆帝即位,遣使征谟,十余反不至。公卿论其傲,诏免为庶人。蔡谟因为皇帝请他为相十多次都被他拒绝而名噪一时。一提起蔡姓,就知济阳郡蔡家有个皇帝请为相十多次都被他拒绝的济阳男蔡谟,蔡姓人就推蔡谟为济阳长公,以济阳为郡望,灯号。
蔡敦毅是共始祖度公的六十八世孙,他的儿子虽然改为辛柯蔡三姓,辛柯二姓也是蔡骨蔡血,蔡姓郡望济阳,辛柯二姓郡望也是济阳,辛柯蔡三姓始祖的历史,就叫做辛柯蔡济阳堂史略。
|
|
|
|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