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服务蔡氏宗族  传递蔡氏情怀

  

                   

蔡氏新闻 · 蔡氏宗亲共聚东莞长安举行新春团拜会  · 惠州蔡氏宗亲联谊会举行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  · 福建省蔡氏宗亲联合总会召开蔡氏立姓3070年庆..  · 广东惠州蔡氏宗亲联谊会在梅山庄园举行2025年..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祥芝蔡氏家庙分会2025年..  · 河南上蔡县招商局领导一行莅临惠州蔡氏宗亲联..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参加南塘柯氏家庙乙巳年..  · 福建青阳蔡氏世界宗亲总会在青阳蔡氏家庙隆重..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金鹏分会2025年年会  · 广东罗定下围蔡氏举办燃放丁财炮活动  
历史渊源 更多

蔡氏渊源

考析论坛

蔡国沉钩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总 编蔡海峰

手 机:13719670907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考析论坛 > 内容 

中华蔡氏本原的考据

发布时间:2015/1/23
   2005年9月20日在安徽省合肥市隆重举行“蔡氏立姓3050年庆典大会”,是全球蔡氏的大喜事,是中华蔡氏有史以来第一次大庆。大会的宗旨是:“追宗求源,弘扬祖德,团结交流,共谋发展”。参会者有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宗亲组织,参会宗亲近千人,实为盛大、空前,也表有吾族人多么团结、多么爱吾中华蔡氏,全球同庆吾中华蔡氏立姓3050年!
   到庆典大会举行时,有的人有意不来参加,《儒林门第》2005年第4期刊出元夕先生《再谈“3050年”与“2985年”所引起的纷乱》中,已将个中情况概略地说明了。可之后,看到一本名为《蔡姓始祖》的书,书内收集了十多篇文章,其中包括李民先生文2篇(以下简为《李民文1、2》),在上述的文、书、函中,不其烦地引用《李民文1》,说此文是2002年在福州召开的“纪念蔡襄诞辰990周年”在研讨会上宣读过。此次研讨会后,结集《蔡襄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由吉林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8月出版。集中收入各类论文29篇,而没有见到李民先生的论文。而《儒林门第》的总编很有学术气度,将其刊于2003年第4期,笔者才有机会读到。
   关于“蔡氏始祖”问题,笔者曾在《儒林门第》发表有《蔡国记法的探寻》(总第15期):《蔡国记法再探寻》(总第28期)、《蔡氏始祖是蔡度辨》(总第31期)、《释蔡氏的以国为氏》(总第33期)。现对《蔡姓始祖》这本书中的一些问题再作点讨论。
   中华蔡氏已有近千万人口,排在中华姓氏之林的第34位(据最新统计的结果),可谓泱泱大氏。这是自公元前1046年始,至今已有3052年繁衍、兴旺的结果。吾蔡氏族人分布在全球各地,远涉重洋者,大都是福建、广东等沿海各地于明、清乃至民国时期迁徙过去的。海外游子在异国他乡,那时的政府,国力很衰弱,不能保护侨民。为了自下而上发展,需要团结的力量,所以出现各种会所。漂洋过海的游子又大都是劳动者,在外又要装点些门面,所以,蔡氏的始祖就不能供奉“乱臣贼子”的蔡度,而改供奉蔡氏第2代克庸祗德的蔡胡。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的国力昌盛,更重要的是历史的真实性,仍那样不顾历史的真面目,是不应该的。

   一、姓、氏
   其中一篇文章说:“蔡叔度自始至终犹为‘姬’姓,冠之以‘蔡’,是因其曾经被封为蔡侯,不能因此遽作为蔡姓之始祖的论据”。
   《李民文1》:“蔡叔度自始至终犹为姬姓,冠之‘蔡’叔,是因其被封为蔡侯”。
   书中刊登了“某总会”2000年12月22日、2001年3月30日、2001年5月7日、2002年11月15日的4封《函》:“他(指叔度公)到死还保留着周朝的本姓姬”。2003年9月20日的《立场书》、2003年9月30日的《确认书》:“叔度公是始终以周王室之姬姓为姓,未尝姓蔡”。
   《李民文1》:“姬叔度即作为‘三监’之一,在克商后即驻军于原来的殷畿。接着又被分开封为蔡国国君,称为蔡叔”。“根据《史记?周本纪》等文献记载,蔡叔度与管叔、霍叔,任‘三监’之职在前,接着又在分封诸侯时得到封君之位。这一切都发生在武王克商后的当年。当为公元前1046年。”
   其中一篇文章说:“武王灭商命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率兵到殷都朝歌及附近地域监视纣子武庚一则,不难看出管叔蔡叔在诸兄弟中,应是战功特别煊赫出众,最受倚重的股肱之臣,武王才会派他们去担当监视武庚和殷商余民的重任。以至后来封他们为管国之侯,蔡国之侯,如此尊崇爵位”。
   《立场书》:“叔度公虽是始封于蔡之君侯,却不能作为蔡姓始祖之论据,因为这点只在说明他是始封于蔡国,所以历史上才称呼他是蔡侯”。
   以上的文、书说度公在周初的“战功特别煊赫出众,最受倚重的股肱之臣”,并是周武王的第5胞弟,所以才成为“三监”之一,并受“始封于蔡之君侯”。说的如此明白、准确,也就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了。“始封于蔡之君侯”,当然就是蔡氏始祖了。既然这么说了,就不要硬撑着门面不改了。
   姓: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为母系族制的遗志,如姬姓。
   氏:为血族或地域团体的名称。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为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如蔡氏。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氏合称:顾炎武《日知录?氏族》:“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姓氏制度在周朝是有严格的规定和用法的,周朝是姬姓,子孙就成为“有周之胄”,周朝的天下是姬姓的天下。蔡国是周朝的侯国;蔡氏是姬姓的支系。在《左传?隐公8年》:“胙之土而命之氏”。这是周初实行的封建制度,分封给土地而赐给族氏。度公被二胞兄周武王封于蔡,这就是《立场书》所说的“始封于蔡之君侯”。所以,度公的封国为蔡国,爵位是蔡侯,赐给的族氏是蔡氏。度公就成了姬姓蔡氏的开元血缘始祖。
   从汉之后,姓氏混而为一,但吾族人于今也可以说是姬姓蔡氏,即姬姓家族系统、支氏蔡也。在讨论先汉的历史、人物更应把姓氏分别开来论说。至于说度公自始至终是姬姓,这说法是正确的,但度公是受胙土命氏的,是蔡氏的本源。

   二、太祖、始祖
   “某总会”2000年12月22日《函》:“但今日我们既尊仲公为始祖,而叔度公系仲公的皇考,不妨提请世界各地蔡姓宗亲会共同研议决定,给叔度公一个谥号(断断不可以忘然尊称其为始祖)”。
   “某总会”2003年9月30日,由理事长蔡谋照签发的《确认书》:“企盼本总会以及各宗亲会,共体族艰,曲谅本总会苦心,共同尊奉仲公为‘始祖’,叔度公为‘太祖’”。真是让人读了不知所然,吾族没有什么“族艰”,而是欣欣向荣、兴旺发达。在下也不“曲谅”其“苦心”。在学术问题的讨论上,给对方加个“忘然”,这在学术态度上是有点不妥的。
   始祖:是“最初得姓的祖先”。《仪礼?丧服》:“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后以称有世系可考的最早的祖先。”蔡氏最初得姓的祖先;有世系可考的最早的祚,是度公,非胡公。
   太祖:或作大祖。《诗?周颂》,太祖也。郑玄笺:“大祖,谓文王”。后世多用为开国之君的庙号。如北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太祖与始祖从定义来说,二者是不能成为称号系列的、或者谥号系列的、或庙号系列的,不能硬扯在一块的。“菲总会”提出:“不妨提请世界各地蔡姓宗亲会共同研议决定,给叔度公一个谥号”。窃以为,那就按太祖的定义谥度公为文侯、胡公为武侯;或者度公为太祖、胡公为太宗。
   祖宗:古代帝王的世系中,始祖称祖,继祖者为宗。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孔颖达疏:“王肃又以祖宗为祖有功,宗有德。后代帝王祖宗庙号都承用周制。度公“战功特别煊赫出众”、“胡公”克庸祗德。这就是吾蔡氏二位祖宗的真实,这绝不是“忘然”。
   笔者在本文的本原的考据中,断断确认蔡氏始祖是度公,而胡公是第2代,继煌宗长则说是:“蔡仲,意即蔡国有二,后继也”。

   三、周初政局
   周武王虽一举灭纣,但商纣640年的根基并没有铲除,殷纣的人、财、物和统治集团并未受大挫;殷的盟国淮夷等还未臣服。所以,武王有“殷初定未集”之成,加上“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指宗周故地)。在这样的态势下,周武王崩了,形势更加严峻”。
   周武王崩后,由谁来继承王位,一是嫡长子继承;一是兄终弟及。这就是朝廷内权力之争的焦点。当时,在朝廷内部,有军队的最高统帅太师吕尚,有仅次于太师,居辅弼的太傅鲁旦,太保燕三公。若依兄终弟及,管鲜是第3胞弟,鲁旦是第4胞弟,总不能越过很有实力战功卓著的老三而及老四。但鲁旦也是很有实力很能玩弄太傅之职的权术,如《史记?鲁周公世家》:“旦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淮南子?汜论训》有个评说曰:“……故一人之身而三变,所以应时矣”。此人很是霸道而且独断专行。《今文尚书?金滕》有记载曰:“王(周武王)有疾,弗豫。二公(即太师吕尚、太保燕)曰:‘我其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霎时’”。穆,敬而有和意。穆卜,犹言其共卜也。九峰先生(蔡沈)曰:“古者国有大事卜,则公卿百执事皆在,诚一而和同,以听。故名其卜曰穆卜,……先儒专以穆为敬,而于所谓铁穆卜,则义不通矣”。可见鲁旦有点专横。三公之间也不协调,《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疑之,作《君》,《君》不说周公”。
   武王崩后,这场权力之争及利益再分配涉及到朝内和朝藩之间,更有的人想窃取位称王。在齐太公、燕召公及群弟的协商、权衡、拥立下,确立了嫡长子姬诵继位,是谓成王,周成王姬诵于公元前1042年春正月即位。
   鲁旦在武王时地位显赫,就有位高逼主之嫌,加上王位继承上又想称王。所以《史记?鲁周公世家》曰:“及成王用事,人或周公,周公奔楚。”不仅成王见疑燕召公不说,加上管叔及群弟流言,形势对鲁旦不利,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一走竞至千里之遥,即从陕西的镐京奔到河南鲁山的许田(此地乃周武王“封叔旦于鲁”的地方)。
   要是说管叔及其群弟想作乱拌周,那么,鲁旦奔楚2年不是绝好的时机吗?实际是太师吕尚、太保燕、管叔及群弟是拥立周成王姬诵的,蔡叔是“最受倚重的股肱之臣”。问题是这场权力之争引起武庚及淮夷乘机叛乱。周成王权衡再三,决定东征及召回鲁旦,这就是成王发布的《大诰》。整个东征的全过程,是以成王为主帅,而鲁旦只居辅弼的地位。所以,对作乱的三位叔叔是有政策原则的,《管蔡世家》说:“杀管叔”,而《辞海》说:“他被杀死,一说自杀”。对于霍叔,《管蔡世家》、《鲁周公世家》中没有说到,《史记》里也没有提到“降霍叔于庶人”。不知何时、何人,据何而说。而蔡叔,一是参与管叔及群弟的流言活动。二是作为“相纣子武庚禄父”。三是,后人又给加了一条三监之一,但《史记》并没有三监的说法,加这一条是说率兵驻扎在殷畿,失职而使武庚叛乱。其实这一条是第二条演出的。作为三监之一而导致其叛乱是失职大罪。《管蔡世家》:“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司马迁的这条记载是至今对蔡叔评论的依据,何必再去找其它杂说呢?司马迁的用词造句是很严谨的,此句可以理解为:成王东征时,对被关着的蔡叔放出来,迁之,迁出斗争复杂的是非之地殷畿内,并给予很高的礼遇。“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也即此时,蔡国都城从长垣县东北的蔡城,迁移到上蔡县西南的蔡城。

   四、《蔡仲之命》
   是一篇诰命,今文无、古文有,即不是出于周成王的昭书,是一篇伪书,说白一点是一篇假造圣旨,以混视听。现在通行的《13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传说汉武帝时在孔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即伪《孔安国尚书传》,现已考证出,实系后人伪造的《传》。学界已共识,并告诫慎用。李民先生有一篇文章,以《〈尚书?蔡仲之命与蔡国史研究〉》为题(《儒林门第》2004年第1期,以下简为《李民文2》)。基于伪史、假圣旨之上来命题来研究存世670年的蔡国史,实有点不妥。对于基础不对的论说,实在没必要讨论。既然有这么一篇文章,不妨说几句。《李民文2》:“现在所流传的《蔡仲之命》属于古文《尚书》,不见于今文《尚书》28篇中。因此,人们多以为后人梅赜所伪造而弃之不用”。这个说法是对的,明明知道,李民先生为了立论、立据,竞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辨解说:“其所述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其中所反映的思想制度有一定的可信度,也应可以作为进行相关历史研究的佐证”。并说孔子《书序》云:“蔡叔既没,王命蔡仲践诸侯位,作《蔡仲之命》”。这又是在以伪证伪了。学者都知道,《书序》非孔子所作,近代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里指为西汉末刘歆所伪造。近代发现熹平石经《书序》残石,当系东汉前儒生解经之《序》。
   我以为《蔡仲之命》不可以作为命题、佐证,只可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参考,这才是科学态度。更不能用此篇作为“蔡姓的始祖应是蔡仲而非蔡叔度”的考据。退一步说,《蔡仲之命》中提到的主要之点是“克庸祗德”,这只是胡公的品行。“叔卒,乃命诸侯邦之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即复封蔡国第2代侯君。正如《管蔡世家?索隐述赞》所云:“胡能改行,克复其爵”。胡公能改品行,所以给他恢复爵位,以奉蔡叔不迁之宗庙。
   文献中有说“复封”、“续封”、“继承”,《李民文2》说是:“可知蔡仲乃是继承其父蔡叔度的封国”。这个说法是对的,就是《蔡仲之命》也说:“叔卒,乃命诸侯邦之蔡”,即不别封蔡胡,仍是邦之蔡。这种复封的现象在成王时的大分封中是有多例的,成王是依亲戚关系作为封建诸侯的条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复封的例子如姬康,武王大分封时是被封于康(今河南禹县),是谓康叔。成王大分封时是复封于卫,是谓卫康叔。鲁国、燕国、齐国初封之地在嵩山东南,后又复封于曲阜、蓟、营丘。

   五、本原的考据
   今人对周初,尤其是周初蔡国、蔡氏的了解,主要是《史记?管蔡世家》,再从古籍中寻找出片言只句而形成的,但还感不够,只好寄希望于文物和考古的发现。在此也感谢司马迁给吾蔡氏留下载史册的《管蔡世家》,使吾中华蔡氏可以从西周初度公始,一直延续至今的可贵文化遗产。
   笔者在《儒林门第》发表的4篇文字,主要是依据可信度高的《史记》。现简述蔡氏开元血缘始祖度公的考据。
   度公是姬姓蔡氏,文献中常见的叔度,叔是周文王姬昌和正妃太姒所生的10子,长幼有序,即伯仲叔季,长子伯邑考、次子仲发,诸中子咸言叔,载最小,故言季载。姬度行五,是谓叔度。
   胡公是姬姓蔡氏,文献中常见的仲或仲胡,是因胡公是蔡氏的第二代或蔡国有二,后继也,是谓仲或仲胡。
   《史记?管蔡世家》:“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封于蔡的蔡字是一地名,在今河南长垣县东北。“胙之土而名之氏”时,蔡字转义为国号、为氏,即蔡国、姬姓蔡氏。蔡度就成为吾蔡氏的开元血缘始祖,成为中华大地蔡氏第一人。
   司马迁撰《史记》时,将管蔡列为“世家”。郑慧生《“世家”解》(《史学月刊》第2000年第1期):“世家,本义是世代不迁之宗庙,诸侯始祖有不迁之庙。所以,凡诸侯之祖都列入‘世家’”。也即是度公被列入“世家”,成为吾蔡氏的始祖、吾蔡氏的不迁之庙。之后才“奉蔡叔之祀”。诸侯始祖有不迁之庙,《管蔡世家》的管氏,直到今日,乃奉管鲜为始祖,管氏树立在中华大地上百家姓之林。
   《史记?管蔡世家》中,对周武王同胞10兄弟作了总结:“武王发,其后为周,有本纪言。周公旦,其后为鲁,有世家言。蔡叔度,其后为蔡,有世家言”。今日所见的周、鲁、蔡等氏,即是源于周初姬姓的支系。司马迁是“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写出《史记》的。所以,鲁迅先生誉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蔡叔度,其后为蔡,有世家言”,这就是吾蔡氏奉度公为始祖的证据。
   《史记?三代世家》,《太史公自序》是这样说的:“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把蔡度、其子蔡胡、其孙蔡荒列在《三代世表》,这雄辨地证明了司马迁确认蔡国三代的传承。所以,在3050年庆典大会上,参会宗亲向“三先祖”叩拜三鞠躬。正如“菲总会”顾问金钟宗长在庆典大会上的致辞: “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蔡氏宗亲欢聚一堂,庆祝吾蔡氏宗族立姓3050年大典,这是一次空前的盛典。我们菲律宾部分宗亲能够出席,感到十分荣幸和高兴,祝贺庆典圆满成功!吾蔡氏宗族源远流长,根深叶茂,自叔度公受封于蔡开始,经过三千多年历史的磨练,子孙繁衍不息,从中原到全国,远涉重洋,分播到全世界,如今人丁兴旺,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一员”。金钟宗长的这一席话,意义深远,概括了吾中华蔡氏的历史。我很敬佩,应好好学习。
   东汉著名的大学者大历史学家蔡邕《琅邪王傅蔡朗碑》:“君讳朗,字仲明,盖仓颉之精胤,姬稷之末胄也。昔叔度文王之昭,建侯于蔡,以为氏焉”。蔡邕的碑文是“胙土、命氏”具体而精确的说法。明确吾蔡氏度建侯于蔡以国为氏焉。我真诚地感恩邕公给吾族人留下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辞海?蔡》:“古国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开国君主是周武王弟叔度”,说的是开国君主、始封出,是谓蔡氏始祖。
   陈昌袁先生《有关古蔡国历史的几个问题》,其二级标题《蔡叔度的始封地问题》,已明确始封者蔡叔度也。其中:“《志》云,县西南十里蔡国故城,周二十五里,蔡叔度始封此”。其研究的蔡国都城确认为:“蔡叔度始封应在卫辉市庸城无疑”。
   《李民文1》其二级标题《西周的第一次大分封及其特点》,其中:“当时武王大封‘功臣谋士’及其同宗,……叔鲜于管,叔度于蔡等等。……在这次大分封中,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特点。一是各封国的诸侯多以其封地冠以国君之名。叔鲜封于管地则叔鲜又可称之管叔鲜。此处之管并不是姓而是由于原来殷末有一个地名称管,叔鲜封于此,故称之为管叔鲜。其它的皆为同例”。说这个特点者,是对周王朝的封建诸侯的制度不甚了了所致。《左传?隐公8年》:“胙之土而命之氏”。叔鲜受封赐于管地,而得命氏为管。它不“国君之名”,其名曰叔鲜,它是国君之氏,即姬姓管氏,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李民文1》说的第二个特点是:“这些封君,特别是同姓的封君,由于形势的需要,封君本人虽受封但仍留在中央王朝任职,本人并未就国”。并举出鲁周公旦、燕召公的例子,而管、蔡、霍“可是这三人均未就国”。并说:“蔡国的第一代到任的国君就是蔡仲而非蔡叔度”。现在没有史籍记载蔡叔度是否就国,只知道始封,开国君主是蔡叔度就够了。该文的目的是:“其子蔡仲由于能‘克慎’、‘改行’而被复封于蔡国,成为实际上就国的蔡国第一代国君”。既然知道鲁旦未就国,《辞海?鲁》:“古国名。开国君主是周公旦之子伯禽”。那么,《史记?鲁周公世家》最后一句:“鲁起周公,至顷公,凡34世”这一句话是应该知道的,谁能说鲁氏的始祖不是鲁旦。依此,蔡起蔡度,至侯齐,凡23世26位侯君。“开国君主蔡叔度”,其后为蔡;有世家言。
   上述的考据雄辨地说明了中华蔡氏开元血缘始祖是度公。

·上一篇:关于蔡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下一篇:再说中华蔡氏郡望的考究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首页 | 稿留 责权声明 | 赞助网站 功德榜 |

   箱:cs1046@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