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原生态文化,根祖文脉。它萌芽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植根于文明初始的氏族繁衍,发展于夏、商、周三代的分封制度,确立于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演变于“胡汉互化”的民族交融,凝炼为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对姓氏的解读,古今学者多有论述,但囿于历史文献的局限,或出于认知角度和治学方法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聚讼不己。争论的焦点,一是姓、氏的起源和形成;二是姓、氏的内涵和社会的功能;三是姓、氏之间相互关系和区别差异。
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学,田野考古学,图腾文化学,民族民俗学,姓氏遗传学等新兴学科被引入和运用于姓氏研究领域,从而使我们拓宽了视野,更新了理念,改进了方法,完善了体系,在各个相关领域都有创新和突破,对姓氏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和解读。
首先,我们认识到,姓氏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文化体系,是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的有机统一。它包含了人类生育、生存、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和文化元素,是我们解读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源泉。
其次,使我们认识到姓氏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层累迭进”的历史进程。它受到了宗教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和渗透,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和社会的印痕。因而姓、氏的称谓和传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背景,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发展轨迹。
第三,使我们对姓、氏二者的相互关系有了较为清晰的辨析。二者既有相似、相近、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也有“姓自是姓,氏自是氏”,“姓别婚姻,氏明贵贱”,“姓氏双规,姓氏并行”的诸多差异。
第四,使我们对姓氏文化的丰厚内涵和普世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评判和体认。姓氏的称谓不仅是标示家族、宗族系统的文化符号,社会交往的信息载体,而且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和文化基因,它纵贯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我们解读历史、传承文明,实现民族振兴的根祖文脉和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