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考析论坛 > 内容 |
|
释蔡氏的以国为氏 二谈蔡姓始祖问题 |
|
作者:蔡嘉猷 发布时间:2015/1/23 |
|
姓氏之学,从战国晚期至今,颇受学者关注、研究。最早成书的当推战国晚期的《世本》,可惜已散佚,至清朝才有其辑佚本。而今,姓氏之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吸引着许多研究者。
《儒林门第》中有多篇论文说及蔡氏的以国为氏;前人在姓氏学论著中也有论及蔡氏的氏。目前已有多种说法,其中主要的说法如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蔡氏,……相承26世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南宋蔡戡《莆阳蔡氏族谱世系序》:“侯齐立4年,时国遭楚惠王所灭。子孙以国氏姓著于春秋(笔者注:蔡侯齐4年是公元前447年,属战国时期,非春秋时期)。前2例所说的是国亡后,子孙才以国为氏”。
姓,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如姬姓。
氏,为血族或地域团体的名称。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为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如蔡氏。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氏合称,顾炎武《日知录·氏族》:“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姓氏制度在周朝是有严格的规定和用法的,周朝是姬姓,子孙就成为“有周之胄”。周朝是姬姓的天下,蔡国是姬姓的侯国。《左传·隐公11年(前712年)》记述了大一点的妊姓薛国与小一点的姬姓滕国。滕、薛二侯朝见鲁隐公,二人争执行礼的先后,鲁隐公以“周之宗盟,异姓为后”,而请滕侯为先了。可见当时姓氏制度之严格,嫡姓的社会地位之显赫。在姓之内,长幼有序。《左传·定公4年(前506年)》:“及皋鼬,将长蔡于卫。卫侯使祝佗私于苌弘曰:‘闻诸道路,不知信否。若闻蔡将先卫,信乎’。苌弘曰:‘信,蔡叔,康叔之兄也,先卫不亦可乎?’子鱼曰:‘以先王观之,则尚德也’”。周文王之昭胞兄弟10人,蔡叔度序5、康叔封序9,到了前506年,蔡昭侯申与卫灵公元,乃是蔡长于卫,尚德也。
《左传·隐公8年》:“胙之土而命之氏”。这是周初实行的封建制度,分封给土地而赐给族氏。度公被二胞兄周武王姬发封于蔡。所以,度公的封国为蔡国、爵位是蔡侯、赐给的族氏是蔡氏。度公就成了姬姓蔡氏的血缘始祖。司马迁《史记·管蔡世家》,世家、本义是世代不迁之宗庙,诸侯始祖有不迁之宗庙。所以,凡诸侯之祖都列入“世家”。也即度公被列入世家,成为吾蔡氏的不迁之宗庙。
姓是家族系统的称号,氏是贵族系统的称号。在国内,则以“有周之胄”的姓显示是王室的后裔,以姓称之;出国,若以姓为称号,则人们不知是出于何氏,所以用贵族的氏为称号,人们也就明白该氏是出于何姓的人了。这在《左传》中记述出国的人很多,都以氏称号,如蔡鸠居、蔡朝、蔡墨等。
若说蔡氏以国为氏,这是对的。若说国亡后子孙以国为氏,这就不对了。历史的真实是从度公“胙土、命氏”时起,蔡氏就立于周初诸氏之中。
司马迁《史记·管蔡世家》,对周武王同胞10兄弟作了总括:“……武王发,其后为周,周公旦,其后为鲁,蔡叔度、其后为蔡,……”。今日所见的周、鲁、蔡等氏,即是源于周初。
安徽蔡氏适时提出“蔡氏立氏3050年庆典大会”,表明吾蔡氏立氏于公元前1046年,不是在600年后的前446年国亡后子孙以国为氏。而是源自周初度公的源远流长的蔡氏。
中国历史上的大学者大历史学家蔡邕《琅邪王傅蔡朗碑》:“君讳朗,字仲明,盖仓颉之精胤,姬稷之末胄也。昔叔度文王之昭,建侯于蔡,以国氏焉”。蔡邕的论断是“胙土、命氏”具体而精确的说法,明确吾蔡氏度公建侯于蔡,以国氏焉。这就是吾蔡氏立国立氏已3050年的明证。(《儒林门第》2005年第3期)
|
|
|
|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