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服务蔡氏宗族  传递蔡氏情怀

  

                   

蔡氏新闻 · 蔡氏宗亲共聚东莞长安举行新春团拜会  · 惠州蔡氏宗亲联谊会举行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  · 福建省蔡氏宗亲联合总会召开蔡氏立姓3070年庆..  · 广东惠州蔡氏宗亲联谊会在梅山庄园举行2025年..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祥芝蔡氏家庙分会2025年..  · 河南上蔡县招商局领导一行莅临惠州蔡氏宗亲联..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参加南塘柯氏家庙乙巳年..  · 福建青阳蔡氏世界宗亲总会在青阳蔡氏家庙隆重..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金鹏分会2025年年会  · 广东罗定下围蔡氏举办燃放丁财炮活动  
历史渊源 更多

蔡氏渊源

考析论坛

蔡国沉钩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总 编蔡海峰

手 机:13719670907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考析论坛 > 内容 

鲜为人知的望蔡

来源:蔡景峰  发布时间:2015/1/23
   在今江西省上高、宜丰、万载三县地
   大家都知道,古蔡国的都城有上蔡、新蔡和下蔡,而望蔡却是鲜为人知。
   公元前447年蔡国为楚国所灭,蔡齐侯从下蔡奔逃到哪里去了?据史记载:下蔡被楚攻破后,蔡国国君和族人并没有被斩尽杀绝,而是逃亡到了吴国的大后方,今江西省上高、宜丰县和万载3县地,建都曰望蔡。
   据《上蔡县志?大事记》载:“周定王二十年(447年),楚师灭蔡,蔡侯齐出亡,逃到江西,建都曰望蔡(今江西省上高县)”。
   《上蔡县志?建置沿革》又记:“后又有析建城(今江西高安、上高、宜丰、万载四县地)置(上蔡)县一举,把上蔡汝南之一部分居民强行迁往今江西省。晋太康元年(280年),因上蔡人思念本土之情欲烈,取蔡齐侯流亡于此建都望蔡之名建置望蔡县的要求得以奏准,望蔡县之故治在今江西省上高县,到隋代又废。”
    《上蔡县志》的以上记述,在江西《瑞州府志》和高安、上高、宜丰、万载等县志中都得到了相互印证的记述。
   《瑞州府志?沿革》记:汉“灵帝中平中(184~198年)析建城置上蔡县,徙汝南上蔡人居之,故名”。“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以上蔡人思归改名望蔡”。“隋开皇九年 (589年)并望蔡入建城”。“武德五年(622年)仍置望蔡,八年并入高安。”
   《上高县志》记:“春秋战国时,上高地域属吴国管辖范围”,“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建城县时为建城县地。”“东汉中平间(184~198年)在萍居建城的汝南上蔡(今属河南省)人聚居地析置上蔡县,这是本地立县之始。”“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因上蔡人怀念故土,改上蔡县为望蔡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望蔡县复并入建城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复立望蔡县(同年建城改高安),公年(625年)又并入高安,属洪州。“唐中和中(881~884年)因故望蔡地居高安之上,又地形高上,初置上高镇。”“东汉中平间(184~189年)上蔡县始建时大致相当于现在上高、宜丰、万载3县之地。”
   《宜丰县志?建置》记:“灵帝中平年间(184~189年),析建城增置上蔡县”、“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年),宜丰(古宜丰)并入望蔡县。”宜丰县是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割高安、上高两县地置新昌县,民国3年改名宜丰县。
   《万载县志?沿革》记:“中平年间(184~189年),划建城县的一部分析置上蔡县。”《上高县志》还记:“析建城县始立上蔡县,治所在今三十里辅。《上高县志》清同治九年(1870年)行政区划中,还记载了望蔡上乡37个村庄、望蔡下乡27个村庄,共计64个蔡氏村庄的名称,分布在纵横数十里的区域内。”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从公元前447年楚灭蔡后,蔡齐侯携下蔡族人逃亡于东吴的后方,即今上高、宜丰、万载3县地建都曰望蔡,治所在今上高县三十里铺,距今宜丰南境只有10多里。
从公元前447年蔡齐侯建都望蔡,到东汉中平年间(184~189年)建立上蔡县,这600多年间,实际上存在一个鲜为人知的望蔡国。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蔡国统治机构,何以在几百年后还能强行把汝南上蔡人迁到江西上高来。这个鲜为人知的望蔡国,比原上蔡、新蔡和下蔡存在的时间还要长。只是这些史料未能保存下来,过去只知道汝南上蔡人聚居此地建立上蔡县,很少有人知道蔡齐侯流亡于此建都望蔡,可能是由于当时为逃避楚国的追杀而隐姓埋名,以图蓄积力量,等待时机,公开复国。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原有的封建诸候国先后土崩瓦解,复国的希望彻底破灭了,迨延至东汉中平年间(184~189年),才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改变图谋,再从汝南上蔡迁徙一部分族人于此建立上蔡县。后又因汝南上蔡人思乡之情欲烈,经蔡齐侯逃亡于此建都曰望蔡之名得以奏准改为望蔡县。直到唐武八年(625年)望蔡并入高安,以后就史无所载。这支蔡氏在江西上高等地最少存在1100年以上,传了40多代,有现有上高、宜丰、万载三个县5000平方公里的规模,数以万计的人口。但今上高境内原有64个蔡氏村庄虽然依旧,然而今上高全境早已没有一个蔡氏聚居的村庄,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情景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的沦桑,令人无限感叹。这支蔡氏为何从历史上消失,是迁回上蔡,还是奔往他乡,是战争、瘟疫灾害还是自然消亡,留下了一个千古不解之谜。
   宜丰和上高两县城仅相距20公里,而且都是望蔡的故地,但宜丰蔡氏和望蔡这支蔡氏并未发现有任何直接的关系。据族谱载,宜丰蔡氏始祖蔡剑世居淮康之上蔡,会昌中(841~846年),由官左散骑常侍迁江西洪州(今南昌),任江南西道节度副使,因子军功,升剑为镇南军节度使。在奸雄钟传权江西时,于唐中和年间(881~884年)避居到宜丰,开拓茅洲,创一方之大镇。这与蔡齐侯逃亡至江西上高建望蔡相距1300多年,与建立望蔡县晚了600多年,与望蔡县从历史上消失也相距250多年。前人留下的历史空白,只有留待后人去发掘和考证了。
   宜丰原为望蔡故地。据史载:公元前447年,楚军攻破下蔡(今安徽凤台)时,蔡齐侯领官员部属逃奔吴国的后方,建都曰望蔡,即今江西省上高、宜丰和万载三县之地。
   瑞芝亭
   在县委大楼东侧的高坡上有一亭,宋时县宰邵叶上任三日,灵芝五色十二生于便坐之室,谓为祥瑞之兆,故名瑞芝亭。宋大文学家黄庭坚作《瑞芝亭记》,明知县沈课士其中,1993年县委、县政府重建,立有重修《瑞芝亭碑记》。
   亭下为蔡剑之子、行营大判官蔡郊的衣棺冢。有碑联曰:下一墓,上一亭,一墓一亭成不朽;幼学书,壮学剑,学书学剑愧无成。
瑞芝亭为“新昌八景”之一的“瑞芝仙迹”。
   灵椿祠
   祠大门有对联曰:“祠邻县署壮规模,祖功谐宰绩,并纪史书。问谁怀贤父母,不追献地元祀;祭值枫林舒绚烂,物彩与人文,争辉宗庙。宁思为孝子孙,而忘降岳芳辰。
蔡嵩、蔡岑以献地置县之功,敕封为孝义灵椿王,立祠县署后,春秋致祭,凡新上任的县官必先行拜谒,祠址在今宜丰宾馆后。
·上一篇:闽台蔡氏源流初探 ·下一篇:福建建阳蔡氏裔孙外迁情况的调查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首页 | 稿留 责权声明 | 赞助网站 功德榜 |

   箱:cs1046@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