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农历九月初八日,是广东紫金古竹榄溪重建蔡氏法德公祠落成庆典之日。时光虽过去7年,但我广大族人,尤其是筹委会成员,为重建祖祠大业,日夜操劳,一心扑在建祠工作的昔日情景,又再次浮现在我们眼前……
上世纪70年代被拆毁的祖祠遗址,除了能见到草地上一歪一斜两个大门墩外,其余遍地杂草丛生,长满荆棘,一片荒凉。在有关宗亲提议下,2005年5月3日,召开了宗亲代表大会,成立了重建蔡氏法德公祠筹委会,决定在祖祠原址按原貌重建蔡氏法德公祠。承蒙香港蔡贞步堂堪舆大师伯励宗长择定日课。手无分文,由家在古竹的部分宗亲共筹资8000元,为建祠起动资金。
建祠工作是项复杂的工程,只有充分发动群众,使族人团结一致,内外一心,上下拧成一股绳,建祠伟业才能得以实现。筹委会决定编印“建祠简报”,向广大宗亲(包括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发出“公开信”,把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到1个月,就认捐了15万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筹委会主任火粦,家住惠州,时刻牵挂建祠大业,经常通过电话、书信、传真与其他成员联系;村委主任、建祠筹委会副主任建良,敢于负责并主动提出祖祠迹地和扩大祖祠余地等相关事宜全包在他身上;年事高达77岁的筹委会副主任进育,不但逢人便说建祠事,还亲自和其他成员赴紫金、河源、深圳等地集资,同时还积极动员家人和亲戚集资,全家累计20000多元,成为名列榜首的捐资建祠大户。筹委会常务副主任永昌、副主任德新、振良,积极编印建祠简报,沟通信息,计发出简报7期1500多份,使建祠思想发动工作收到较好的效果;筹委会副主任瑞如、国利、仲文、民达等走村串户寻师傅,几进山场,采购木材,为重建祖祠忍受饥饿;200多年前移居惠州龙门兰秀公后裔、筹委会副主任国华,主动提出建祠所需水泥全部由他包起来,并派车送到建祠工地,累计捐献水泥60多吨,价值16800多元;筹委会其他成员负责做好本屋和本人亲属思想工作,一个人人讲贡献、个个献孝心的氛围在法德裔孙不断形成。总计投入建祠627人,捐费40多万元,其中捐1万元以上10人,1000元以上110人,同时还得到香港、宝安、东莞、台山等地蔡氏宗亲大额赞助,累计13万多元。从而使重建祖祠工作得到顺利进行,实现了当年议事、当年捐资、当年兴工重建,按照预定计划,保质保量完成了重建祖祠的宏伟任务。
重建祖祠落成后,相继有上新屋耀宗公分祠、下新屋朝钦公分祠得到重修,比原来显得更加辉煌;还有因年代久远损坏严重的围内屋廷辉公分祠和果园屋麟秀公分祠也得到了及时重修。
这是当代法德公裔孙尊祖敬宗、弘扬祖德、开创伟业的伟大成就!愿老祖宗在天之灵永远荫福裔孙兴旺发达,繁荣昌盛!
(广东紫金古竹榄溪重建蔡氏法德公祠理事会 蔡德新执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