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埠的工商业
——就这样与你相遇,闻名古今中外的乡镇经济……
黄埠是一个驰名中外的鞋城,地处广东省惠东县南部的海滨,西临考洲洋,南连红海湾。
黄埠素有“黄金埠”和“鞋都”美誉,历来商贸较为发达,自古以来,惠东就流传“金黄埠,银稔山”之说,至今仍处商业贸易的中心地位。黄埠最为著名要数鞋业,全镇目前有鞋厂、鞋材厂、鞋料商店3160余家,机械化生产线200多条,年产值将近30多个亿,鞋业产值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92%,占工业产值的96%。其鞋远销国内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远东鞋业有限公司的“牧羊女”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天鹅星鞋业有限公司的“天鹅星”荣获“广东省皮革鞋业协会特色品牌”。黄埠是以鞋业为经济支柱和产业支柱,是名副其实的鞋城,是全国三大制鞋生产基地之一。
自清代起,这里商业贸易繁荣,后经衰退。而三十年前,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将制造鞋的技术从香港带到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让与鞋相关的产业遍布这片神奇的土地。鞋业在黄埠从此风生水起,成为拉动经济繁荣发展的主引擎。
黄埠是以女鞋著称的,几道工序过后,这些漂亮的成品女鞋再经过一番精心的包装,便漂洋过海,被运往欧美等国家,或摆在华尔街,或摆在伦敦等地的商店里、货柜上。当然,除了欧美市场,它们还被销往亚洲和中东。
然而,这些主要用于外销的女鞋,并没有忽视国内市场。如果你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游玩,发现柜台里面摆放着惠东黄埠镇生产的女鞋,你一点儿都不要感到奇怪、惊讶!这是非常实在的事情。
黄埠人民依靠他们吃苦耐劳、勤俭拚搏的精神,使这个商业贸易中心又以鞋业繁荣昌盛。
早在明清时期,黄埠人民就利用黄埠水道交通优势,将黄埠的地方特产,如螃蟹、虾干、蕃薯粉丝、盐等运往香港、广州、汕头、汕尾等城市,又从这些城市运回布匹、水果,酱类、香料、日常手工艺品等。从事这些贸易,当时比较有规模的有望京洲林宅“求字号”,载货的帆船就有13艘。据记载,当时每艘商船有船工30余人,船能运载达2000多包,每包重量约200斤。
当时黄埠的商业布局十分有特点,如:中兴街有加工番薯丝、面条的几十家之多,长兴街有几十户裁缝店包括染布;金带街又叫打铁街,从事农具、家具加工,还有盐行、猪仔行等;南门口是饮食的集中地……所以,从雍乾时期起,每逢农历二、五、八就被定为集市日。
改革开放前,黄埠的经济模式依然以传统的渔业、农业和盐业为主,并无新的增长点,黄埠人生活相对比较贫困。改革开放后,私营经济逐步发展,1981年,一个人找到当时的黄埠区四门管委会书记,很认真的说:“给我个厂房,我要在这里办鞋厂,让黄埠变成造鞋王国。”
这个人,就是李炳好先生,现在黄埠鞋业祖师爷。他给惠东工业带去了新的希望,他用他的行动,在这片土地上造就了一个鞋业王国,书写着黄埠经济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