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部小说、一出戏或一首诗足以震歪读者的眼睛,蒙蔽历史,致使真相不白。《三国演义》使曹操成为白面奸雄,《铡美案》使陈世美成为人人唾弃的负心郎,而本文的主人公蔡京,更是因为一部《水浒传》而含冤蒙尘,泪垂千年……蒙尘的历史,含冤的人物,究竟要“质本洁来还洁去”,史实不可欺。
蔡京(1047~1126)字元长,北宋名臣,福建仙游人。蔡京是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干将。熙宁二年(1069),在满朝保守派大臣的反对中,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宰相,实行变法。次年,蔡京进京应试得中进士。蔡京登第后,“调钱塘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使辽还,拜中书舍人。时弟卞已为舍人,古时入官以先后为序,卞乞斑京下,兄弟同掌书命,朝廷荣之”《重刊兴化府志—蔡京传》。不久,蔡京调任中央成为朝中重臣,备受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器重,逐渐成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为官一生“五起五落”,可谓坎坷……
神宗时,王安石变法顺利,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一一面世,解决了北宋面临的种种危机。新法推行后,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朝廷收入增加。同时,促进农业生产,全国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在莆田,就有侯官“长者”李宏应诏,携带巨额家资来莆建造木兰陂,此陂于宋熙宁八年(1075)动工,历经八年完工。木兰陂迄今仍泽被莆田南北二洋,造福人民。蔡京对全国以及家乡的水利建设,可谓功不可没。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极为出色的水利专家。
列宁对王安石变法评价很高,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但当时反对变法者却甚多,视新法为洪水猛兽。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认为王安石是乱臣贼子,向神宗哭诉:“王安石是要用新法把天下搞得大乱!”神宗动摇,罢王安石的官。后悔,又请王安石重新当政。宋神宗死后,子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听政,1086年,保守派司马光出任宰相,尽复旧人旧法,对新人新法一概排除,蔡京这个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推行者和实践者,成了被打击的重点对象。《重刊兴化府志》说,司马光秉政,复差役法,为期五日,迫蔡京等完成。“京独如约,悉改畿县差役,无一违者。诣政事堂,白光,光喜曰:‘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已而,台谏言京挟邪坏法,出知成军……”蔡京办事雷厉风行,连司马光也不得不折服,当面称赞。但在反对派面前,这个兴化之子却无立锥之地,终被逐出京城。
高太后临朝听政,迫害变法者,致使北宋朝廷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重新使用变法者,任命章淳为相。不久,蔡京回都出任户部尚书。《重刊兴化府志》说:“章淳复变役法,置司讲议,久不决”。蔡京见状,积极主动配合,帮章解决难题。京谓淳曰:“取熙宁成法施行之,尔何以讲为?然之,雇役遂定。差雇两法。十年间,京再莅其事,成于反掌,两人相依以济”。这一记载说明,蔡京对王安石十分敬仰,对他的新法很有研究。元佑元年(1086),王安石在江宁(今江苏南京)去世;八年后,蔡京坚持推行王安石新法但哲宗时变法因新旧党争反复,难取成效。宋徽宗即位后,有意修熙丰政事,又起用蔡京。元长再度为相,继续推行新法。靖康元年(1126),宋钦宗即位后,蔡京又被贬岭南,途中不幸病逝潭州(今湖南长沙)。
蔡京的艺术天赋极高,素有才子之称,在书法、诗词、散文等各个艺术领域均有辉煌表现。他的书法,跻身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当时的人们谈到他的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就连狂傲如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据说,有一次蔡京与米芾聊天,蔡京问米芾:“当今书法什么人最好?”米芾回答说:“从唐朝晚期的柳公权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问:“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存世书迹有《草记》、《节夫帖》、《宫使帖》、《节夫帖》等。
呜呼,为臣之道亦难矣!忠耶奸耶,谁其明鉴?而鉴人原本不易,其持鉴者既要有鉴人之德操,复要有鉴人之才识。无德操则可能有失公正,无才识则可能流于粗疏。况且,人为“社会的人”、“环境的人”,鉴人要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而事实是,许多历史事件,其“性质”上的所谓“进步”或“反动”,往往不能毫无争议。既然“前提”都有待继续探讨,那么,据之作出的“推论”,又如何能一锤定音?这也许正是历史及其历史人物的魅力之所在吧!再者,正如笔者在题记中所提及的,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往往喜欢从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中撷取素材。文学可以美化甚至神化,也可以丑化甚至妖魔化某些历史人物。我们都爱读文学作品,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是小说;历史只能“正说”,不能“戏说”。(作者:李志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