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徽宗在位期间,蔡京的相位四上四下。期间,他的变法很得人心。据《宋史》的《蔡京传》记载,在宋神宗在位时,蔡京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拥护者和得力干将;在哲宗亲政后,他又主动配合宰相章惇,把变法运动引向深入;1100年徽宗即位后,有意修熙丰政事,又起用了蔡京,任命他为宰相。
蔡京变法,他首先做的事是选拔人才,以吴居厚、王汉等十几人为骨干力量。然后区分缓急,取政事之大者如宗室、冗官、国用、商旅、盐泽、赋调、尹牧等,每一件事“以三人主之”,各拿出实施方案,上交相府审查通过。从他的做法来看,蔡京继承的是王安石的遗志,要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据《宋史》记载,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一,尊师重教,罢旧选举法,令州县悉仿太学三舍考选;建辟雍外学于城南,以待四方之士。
二,推方田于天下,核实各地土地,按土地的好坏、多少平均赋税,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三,扶植商业,榷江淮七路茶,崇年元年(1102年),实行官购商销,为茶农和茶商提供方便。让二者增加收入,并缴纳一定的赋税,确保茶叶生产、销售健康发展。四年,再次改革,允许商人与园户直接交易,商人贩茶必须向官府购买茶引和官造的盛茶笼篰,官府通过垄断茶引印卖权达到专卖目的。政和二年(1112年)终于创立了系统严密的合同场法,茶引的印造和发卖权统一归中央,由太府寺印造,都茶务发卖。商人贩茶时盛茶的笼篰也仍由官府制造。商人贩茶先向官府买引,再向园户买茶,用官造笼篰盛装,由官府合同场秤量、点检、封记,在茶引和笼篰靥面盖底用纸题写合同场年月日、商人姓名、茶叶指定贩卖去处、茶色、斤重、字号、料数量等。商人到了指定的贩茶地,当地官员再次验证数量等,然后启封贩卖。这样做,让茶叶产供销纳入商品经济健康发展的轨道。
四,更盐钞法,即《文献通考》的《征榷三》所说:“崇宁间,蔡京始变盐法,俾商人先输钱请钞,赴产盐郡授盐。”政和二年再次“大变盐法”,“罢官搬卖,令商旅赴场请贩”。次年,又“措置十六条,裁定买官盐价,囊以三百斤,十千……(盐囊)官制鬻之,书印及私造贴补,并如茶笼篰法”,“受盐、支盐官司,析之二之,受又场者管秤盘囊封,纳于仓者管察视引据、合同号簿”。盐售完后盐引也回官销落,对商人的管理基本上与茶法相同。蔡京的茶法和盐法被后人所重视,得到长期沿袭和发展。所以,蔡京变法,比王安石变法更加具体,更加深入一步。
五,巩固国防。在京城开封周围重镇建澶、郑、颖、拱四州为辅,各屯兵二万,以增强防御能力。
这次变法进行了四年,效果尚好,《宋史》称之为“时承平既久,帑庾盈溢”,有富国强兵之气息。由于方田均税,农民负担减轻了;商业得到扶植,农工商赚钱门路多了,人民生活有了改善,国家财政收入也增加了。蔡京也因变法有功而“累转司空,封嘉国公”,位列三公,高贵无比。
蔡京变法在全国各地大得人心,社会效果越来越显着。这是因为茶、盐等法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是前人几千年想解决也一直无法解决的老课题。蔡京辅国期间这个课题的解决逐步深入,在扶植商业的同时,国家利益、农工商各个利益,一一兼顾,和谐协调,往着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方面逐步变化,恰恰说明这个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