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服务蔡氏宗族  传递蔡氏情怀

  

                   

蔡氏新闻 · 蔡氏宗亲共聚东莞长安举行新春团拜会  · 惠州蔡氏宗亲联谊会举行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  · 福建省蔡氏宗亲联合总会召开蔡氏立姓3070年庆..  · 广东惠州蔡氏宗亲联谊会在梅山庄园举行2025年..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祥芝蔡氏家庙分会2025年..  · 河南上蔡县招商局领导一行莅临惠州蔡氏宗亲联..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参加南塘柯氏家庙乙巳年..  · 福建青阳蔡氏世界宗亲总会在青阳蔡氏家庙隆重..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金鹏分会2025年年会  · 广东罗定下围蔡氏举办燃放丁财炮活动  
蔡氏文化 更多

典故传说

文化天地

蔡氏辈序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总 编蔡海峰

手 机:13719670907

 ·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文化 > 典故传说 > 内容 

蔡襄与泉州洛阳桥

作者:李 峻  来源:莆田作家  发布时间:2019/9/22

  周末得闲,慕名驱车前往泉州市洛阳桥游玩。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它座落在福建省泉州市东北十公里处,横跨于洛阳江入海口的江面上,是古来官坤商旅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车行一个小时,即达目的地。停好车,信步上桥。只见一座石桥横跨洛阳江南北,气势恢宏。桥上行人如织,来往穿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海腥味。桥面并排七块长10米、宽0.7米、厚0.6米,重约10多吨的花岗岩大石板;旁有500根栏杆石柱,间缀28只雕刻精美的石狮子。桥长约800余米,桥上建有7座石亭、9座石塔。桥的首尾还各有镇桥将军把守,执剑相向,十分威武。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并有“万安桥”、“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从栏杆探头下望,只见31座双头尖、中间大的船形桥墩劈波斩浪、巍然矗立。最上排的交接处,刻有凹形榫槽,上镶生铁以连结排石。桥墩两端中部稍向外弯,最上面的两层条石则向左右挑出,使墩面加宽,以减少石梁板的跨度。整座石桥建造坚固、构思精巧、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去的那天,风有点大。带着桥下的海水,一波一波地拍打着蛎痕斑驳的桥墩,溅起朵朵白色的浪花。两岸的柳杉茁壮茂盛,芦苇在风中摇曳,发出阵阵悦耳的沙沙响。远处的滩涂上,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它们相互缠绕在一起,发达的根系直插江底,在风与浪的挤压下傲然挺立,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几只海鸟鸣叫着掠过宽阔的江面,扑喇喇地滑落在红树林中。

  沿桥北行,在桥的尽端,竖立着一尊十几米高的宋代官宦人士石雕像,两手背后、峨冠博带、美髯笑面,双目炯炯,深情地凝视着江面,须眉之间透着一份沉稳与谦和。这就是北宋名臣、莆阳人氏蔡襄了。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福建仙游人,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书法“宋四家”,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茶学专家,历官至端明殿大学士,人称蔡端明。他曾两知泉州,第一次是至和三年(1056年)二月至嘉祐元年(1056年)六月(至和三年改元嘉祐),为期五个月;第二次是嘉祐三年(1058年)七月至嘉祐五年(1060年)秋。也就是在第二个任期内,蔡襄以郡守之位,积极筹款,招募民工和工匠建成了洛阳桥。

  远望洛阳桥,似长虹卧波,屹立于惊涛骇浪之中,仿佛非人力可为。据《泉州府志》载:“洛阳江,府东北二十里,纳境内诸山溪之水及惠安县西北之水,流经府东入于海,群山遥逃数百里,至江而尽。”洛阳天堑,“水阔五里,波涛滚滚”,风急浪高,水湍舟危,“旧设海渡渡人,每岁遇飓风大作,沉舟被溺而死者无算。”“每于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为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人们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因渡舟过江实在危险且不方便,建桥之前,泉州地区的人们北上福州,一般要由城北出,经河市入仙游,一路翻山越岭,十分艰难。

  早在蔡襄之前,就有当地人士尝试在渡口架桥。《泉州府志》记载,早在庆历年间(1041-1048年),郡人李宠就首先在江中甃石作浮桥,但终因风浪冲击而告败。皇祐五年(1053年),也就是蔡襄来泉州任职前三年,其舅父卢锡又发起修建石桥,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三年间只在两岸浅水滩上建起几个桥墩就停工了,一是因为靠江心水深流急,投下的桥墩基石总是被大水冲走;二是因为筹集的钱也花光了。嘉祐元年(1056年)二月,蔡襄到泉州走马上任,路经万安渡时,这里已经偃旗息鼓,工地一片荒凉。五个月后,他又调任福州知府。直到嘉祐三年(1058年)七月,蔡襄再知泉州时,才真正挑起续建桥梁的重担:首先是通过舅父卢锡邀请原建桥理事们商议,了解工程停工原因,听取复工续建意见;其次是重新建立起工程领导机构,任命卢锡为工程总指挥,负责全面工作,王实、许忠、僧人宗善等负责募集和保管资金等事宜。

  后续工程的最大难题是资金和技术。据《泉州府志》记载,洛阳桥建设经费多为善款募捐,而非政府直接拨款。在募集建桥资金时,蔡襄和他的母亲带头捐资,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园中蔡谱》记载,蔡襄仅有田产200亩,他母亲卢太夫人当即要蔡襄捐出160亩,家产“无以遗子孙”。由于郡守蔡襄带头捐资,泉州的百姓无不踊跃捐款,终于解决了资金难题。

  蔡襄一方面认真总结以往建桥失败的经验教训,一方面深入实地考察调研,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解决了建桥的三大技术难题:一是创造了“筏型基础”法,就是沿桥梁的中轴线,在江心深水处抛石十几万立方,在江底垒成一条长500米、宽25米、高3米的江底大堤作为桥基。在此桥基上建造船尖型的桥墩分开水势,以减少浪潮的冲击力。二是应用了“种蛎固基”法,即将繁殖于江边礁石上的牡蛎引种于江底基石和桥墩上,让其繁殖,巧妙地利用牡蛎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三是发明了“悬机浮运”法。铺在桥面上的大石板,每根长一丈,宽一尺五寸,厚一尺,重二三万斤,这么厚重的石板和石梁,如何架到桥墩上去?蔡襄提出用船将石材装运到两个桥墩之间,借助海水涨潮时的浮力,将其架上桥墩。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对洛阳桥的建造工艺赞不绝口,称其是“福建桥梁的状元”。他在《桥梁谈往》一文中提到,洛阳桥建造的“这种基础,就是近代桥梁的‘筏型基础’,但在国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所用桥梁的‘浮运法’,就是今日还很通行。”

  蔡襄还主持在大桥两侧的官道上,植松七百余棵以庇路,方便过往行人。“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襄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青松。”这首在泉州当地百姓中流传了近千年的民谣,承载着百姓对造福一方的清官的赞颂。

  桥建成后,蔡襄主持了竣工仪式,“合乐宴饮而落之”,并自撰自书了《万安渡石桥记》,刻石立碑。碑文洗练粹美,全篇仅153字,不赘一词、不脱一意,精简凝炼、抑扬铿锵,秉承了作者谦逊大度的品格和要言不烦的文风。蔡襄在碑文中毫不表白自己之功,而是平铺续写并述以郡民欢乐实况,记载了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资金来源及主要职员和竣工通行时间等:

  “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佑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迄功。累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糜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者:庐锡、王实、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返京,道由出是,因纪所作,勒于岸左。”

  《万安桥记》碑文分刻于两块石碑之上,书法雄健遒劲,刻工精细传神,世称文、书、镌三绝,受到各朝各代的极高评价。现珍藏于洛阳桥南边的蔡襄祠内,供后世人们瞻仰、怀思。

  洛阳桥建成后,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人们可以取道地形较为平缓的沿海路线,极大地改善了泉州的交通条件。从此,南接漳广、北通江浙,陆路往来畅通无阻。洛阳桥也以其建造之伟和构思之巧,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在我国的古桥中,素有“北有赵州桥,南有洛阳桥”之说,足见洛阳桥的地位。

  转眼之间,千年已过。历经了风雪霜雨,洛阳古桥依旧岿然不动,默默地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20世纪60年代,一座新的“洛阳桥”于旧桥西面架起,将往来通行车辆分流,减轻了旧桥的压力,为洛阳桥古韵的经久不衰出了一份力。进入新世纪后,随着高速路网的发展,飞跨洛阳江两岸的高速大桥也正式通车。洛阳古桥的通行功能进一步减弱。现在每天忙碌穿梭于大桥上的车辆呼啸而过,或许没有人会愿意停下来看一眼桥下已显低矮的洛阳桥。但是,一段古桥的沧桑、一位伟人的功绩,却依然会在后人的记忆深处珍藏着,犹如桥头屹立的蔡襄石像,从容淡定、波澜不惊。

  天色已晚,即将归程。暮色中回望洛阳桥和蔡襄像,突然想起了余光中的那首诗: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

  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

  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

  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

  是啊,只要洛阳江长流、洛阳桥仍在,莆阳蔡公的英名就将被千千万万的后人铭记、传诵!来源:《莆田作家》

·上一篇:蔡京三个世界第一 ·下一篇:蔡文姬辩琴 道韫咏絮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首页 | 稿留 责权声明 | 赞助网站 功德榜 |

   箱:cs1046@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