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时,我家从肥东县迁居巢县,对于祖籍故土,我只从老人们那里得来只言片语———老家,肥东梁园蔡家岗;辈分字:邦家有庆继善传心。仅此而已。
肥东与巢县相邻甚近,而我长到二十多岁,却未曾归省一次,那年月,只有阶级情没有家族亲。直到1975年,肥东县抓了个“黄桃事件”,一下子成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先进典型,全省各地一拨一拨,人如潮水般涌去参观取经(实在也是一次公费旅游)。我当时在一个小镇饭店当学徒,也有幸随单位集体乘坐一辆“突突突”三轮车,挤挤颠颠地向肥东县梁园镇开去。
只在梦中的故乡会怎样接纳它的游泊子孙呢?我不敢想象,心中既兴奋难耐,又忐忑不安。万没想到一下车,故乡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铺天盖地的大幅标语对我龇牙咧嘴虎视眈眈,“蔡继×挖社会主义墙角决无好下场”“打倒投机倒把分子蔡善×”,我偷偷瞥了一眼,打了红叉的蔡姓人名至少有四五个。一刹那,我脑袋嗡的一炸,仿佛从头落下一锅热油。同来的革命职工齐刷刷对我眨闪着狐疑和审视的目光,此时的我,如芒刺在背,不敢抬头,不敢出大气,因为我吃尽了“挖三代查五亲”的苦头,尽管那些打了红叉的人与我是远上再远的宗亲,我仍然“做贼心虚”,自感也成了“批斗对象”,恨不能找个地洞钻进去。那天,县委书记的“精彩报告”我一句也未听清……
光阴荏苒。我第二次回故乡,已是1997年。女儿佳佳有幸成为首届安徽蔡氏儒林教育奖学金的获得者,父女俩欢天喜地去出席颁奖盛会。会议在肥东县城的皇家花园酒店举行,一下车,也是横幅先入眼,不过是大红的,上写:“首届安徽蔡氏儒林教育基金颁奖大会”,当获奖的女儿胸佩红花步入会场时,军乐齐奏,全场鼓掌,面对此情此景,二十二年前的委屈和今日的感动交织融会,我忍不住涕泪唏嘘起来。更令我惊叹不已的是,海内外八世宗亲几百名代表云集一堂,大家寻根叙旧,互致关切,交换名片,合影题字,渴望交流和倾诉的宗亲之情,如火山喷发,如细流涓长。宗亲中不乏省部高官、将军学者、英雄劳模、精英才子、大商硕贾。他们的足迹遍及海内外,就在肥东县城,局长、乡镇长、书记们也是比比皆是,我情不自禁吟出一联:“惟有社稷安泰,方能族家兴旺”。
此后,我被推选为教育基金会的副会长和《儒林门第》杂志的副主编,我需每年一次回故乡参加颁奖大会,然而,对于这每一次的归省,我又怀着一种别样的怯情,一喜蔡氏子孙考博、考研、考重点的越来越多,后生小子有志气。二愧我事业上庸庸碌碌无所建树而羞见故乡父老宗亲。( 来源:新安晚报 作者:蔡善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