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蔡新的传记和史料,蔡新的好学、博学、孝顺、为官,让笔者由衷赞叹。
蔡新宰相平和处世,君子谦谦后世景仰;蔡新宰相腹有诗书,风流倜傥万代流芳.....
三平寺与宰相缘分颇深:带头捐资,重修三平寺;在平和三平寺有手书真迹(今已佚失),据说每当盛暑时节已告老还乡的蔡新总要从漳浦老家来三平山避暑:“食武夷(乌龙茶),看金鱼”;
清泉岩与宰相缘分颇深;始辟于宋代的清泉岩,讫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蔡新的父亲、叔父均是清泉岩下读书人。他的叔父——清初著名的学者、教育家蔡世远,青少年时期即隐居在清泉岩后的“白云深处”石室中读书,后来官至礼部侍郎。
而皇帝宰相竟风流,御笔生辉清泉岩,更使得“两涧泉声喧佛国,一天秋色散梁岗,山寂静而鸟鸣喧,清香幽而佛号迥”的佛国胜地平添了几分空灵、神秘。
清泉岩上有一幅“觉岸”的石刻,相传是蔡新中途归省,辞官不做时,乾隆皇帝为敦促其早日赴任而亲赐的御笔,正中有“乾隆御笔”方形篆印,落款为“臣蔡新”字样。此外,“蟠桃坞”、“登临驻节”等石刻亦似为蔡新手书。清泉岩下的蔡新故居正堂里,现依旧悬挂着乾隆御书“武库耆英”匾,府第前的园林遗址依稀可寻,荷花池畔,依旧是古树萧森、湖石纵横。相府前耸立着一座庞大的土楼建筑,称“永清堡”,是当年蔡新家族防盜御寇的楼堡,楼堡分内外两圈,布局奇特,令人叹为观止。
蔡新未出伫前,利用佛寺为读书处,乾隆19年他将乾帝御笔赠之“觉岸”二字刻而镌乎他所喜爱的清泉岩。归休后在清杲岩边建书室,手书“蟠桃坞”,足以窥见其钟情之甚。下布翠竹掩映的小桥,桥栏上曾镌“绿野恒春”,那是嘉庆皇帝书赠共师蔡新之‘御笔”,清泉岩下的蔡新故居正堂里,悬挂着的“武库耆英”匾也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
位于清泉岩下的下布村,文化氛园浓郁。囚清乾隆、嘉庆皇帝的垂青,皇恩浩荡,更显民风儒雅。蔡家后代如蔡新兄长蔡溎(乾隆十年登进士第,官至翰林院庶吉士)为使蔡新安心仕途,他侍母不出。修养甚高的蔡溎淮等蔡家子弟在乡间地位崇高他们关爱清泉岩,在清泉岩潜修禅宗,为表示对佛祖的虔诚,特将属其所有的寺庙周边土地奉献给佛祖,清泉岩岩寺前还保存着由蔡书写的“地契”——“清泉岩传”灯遗产记”。清泉岩东侧不远有“六公子洞”,据说为蔡新的小儿子六公子在这里构筑的供游乐嬉戏的“避暑山庄”,设内外石室、石床等,岩壁上留有“涧响”、“鸢飞鱼跃”等多处石刻。
清泉岩上镌于南宋或明代前期的摩崖石刻甚多,有“渐隔尘寰”、“蓬莱深处”、“九鲤飞跃”、“蟠桃坞”、“茂林修竹”、“登临驻节”等。清泉岩因蔡新而得“御笔”,清泉岩因“御笔”而增辉。有石壁上刻“觉岸”两字,正中有“乾隆御笔”方形篆印,落款有“臣蔡新”字样与其前方蔡新亲书石刻“登临驻节”,互为印证了乾隆皇帝御笔虽在,皇帝却未曾来到漳浦,而后世产生的“乾隆皇帝来过蔡新家,同游于福建漳浦县大南坂清泉岩”的传说属无稽之谈。且不以史论乾隆皇帝“下江南”最南到达杭州,不曾到漳浦之实为据,当凭驻节”就能断定皇帝未到此处,果真皇帝驾临,清泉岩石刻上之“驻节”应为“驻跸”矣,因前者指行者屯驻、停留,后者特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内容迥异也。
蔡新为官半个世纪,儿乎与乾隆相始终。君臣偕离漳州城至九龙岭的“九龙岭上日日冬至”于“六鳌山下夜夜元宵”妙对;蔡新欲告假省亲乾隆要他对上一联方准假,“十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妻子”,蔡新的“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等诸如此类的君臣妙对,在蔡氏宗亲中世代传颂。
因敬仰祖先,蔡家后人竟硬让皇帝“下”了回漳浦!说是有一年春二月,乾隆游至漳浦梁山下,见农民将一捆捆禾苗甩入田中,乾隆便吟:“稻草捆身母抱囝”,蔡新侍立身旁,见一村姑手提一串竹笋而来,便应声对曰:“竹枝穿笋公牵孙”。还有一则,依上而来,讲的是君臣偕行,至蔡新家乡下布蔡氏学堂前时,见一口池塘微波荡漾,乾隆意犹未尽,又出上联:“水上荷叶鲤鱼伞”,蔡新举目见屋檐蜘蛛,马上对出下联来:“檐下蛛网门前帘”。君臣巧妙应对,兴趣盎然……这些民间传说生动地表达了蔡新与乾隆间的情谊与才思。
蔡新宰相虽为官宦之后,却失怙家贫、阅尽世态炎凉,他志存高远,又幸运地拥有良母贤妻。仁者爱人,因而位居高位后,心系民生。乾隆六年,噶喇吧发生荷兰殖民者屠杀华侨惨案后,建议大学士方苞不要马上实行海禁,而先采取其他措施。乾隆48年,蔡新宰相以吏部尚书,充会试(考进士)正考官,为了避嫌,竟然不让儿子(庚申科举人)参考以回避等诸事上,可窥见蔡新宰相顾及老百姓利益,心系民生之一斑。
民间迄今还流传着大量蔡相轶事,把蔡新宰相始终“操属端谨,言行必衷于礼”退休后,“家居谦慎,遇丞尉执礼必恭”、“以求仁为宗”的君子风范,描绘得有声有色,尤其是史载蔡新宰相每“遇丞尉,执礼必恭”,更令人肃然起敬!有两则在蔡新家乡漳浦流传甚广的“旧轿让给林溪川坐”及“有万世溪南,无百年宰相”之熟语,它们同样折射出宰相蔡新的平和心地、亲民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