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亦称“家戒”)是客家尊长(祖父或父亲辈)教育子女如何治家、做人的训导话或家庭中约束后代子孙的规则。
家训(亦称“家戒”)是客家尊长(祖父或父亲辈)教育子女如何治家、做人的训导话或家庭中约束后代子孙的规则。三国时,诸葛亮写过《示儿》《戒外甥》,即所谓“我今方少年,志当存高远”、“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旨在要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向古代圣贤学习,不要追求功名利禄,不能做庸俗的人。
古代客家人祖先多次写过《家戒》,但大多已失传了。这里仅举永定江氏的清代《金丰祖训》为例。全文如下:“自石壁而迁九寨,自九寨而迁金丰高头、平和大溪、诏安霞葛,传世久远,子孙兴盛。因地不足以容人之,大半荡析离居,或在漳,或在潮,就地当差,遂分你我。我祖因聚族会议,设立训辞曰:迁者迁,守者守,各从其愿。日后往来询问,叔侄相认者,发福无疆,忘本背义者,贫穷夭折,孝顺者长逆者遭凶遇害。教子读书,使知礼义,勤攻四业,务安本分。贵显莫恃强凌弱,微贱切勿附势趋炎。如有行恶偷盗,奸猾骗人不肖子孙,许众房觉察重处。若移居异地被势豪欺压、诬盗杀伤及图赖等情,各房长应会众告官理究,勿得落人圈套。与异姓同居,务要听从乡规,遵守民约,勿得违众独霸,以取众恶。早纳公粮,勿负私债。富贵莫设娼宿妓,贫穷莫偷盗鼠窃。莫因小忿而成大祸,勿贪小利以致大害。凡我子孙,慎听我言,慎勿忽略。”客家祖先有“朔望讲约”的伦理教育的传统。朔望讲约就是农历的每月初一与十五对土楼居住的人家,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伦理道德和奉公守法的教育。借此机会,房长或家长们常开展一次祖训、家规教育。“讲约”的内容与家训相仿,如“慈爱”、“孝顺”、“友恭”、“和乐”、“敬长”、“睦族”、“守信”、“慎交”、“勤俭”、“忍耐”等,祖训却因人因事而异有所区别而已。一年中,大家族内外人等相安无事,各行各业又均有长进,人寿年丰,政通人和,管理便算成功。来年元旦拜尊长,大家拱手祝贺。
为了适合青少年的特点,清朝以来土楼人家还把古代家训许多好的道理和话语编成楹联,雕刻在门楼或石柱上,易读、易记,潜移默化。例如承启楼大门两侧楹联曰:“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楼内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重人伦。”振成楼大门两侧对联曰:“振纲立纪,成德达材。”门楼内石柱上,还刻有对联:“干国家事,读圣贤书”、“振乃家声好就孝悌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客家人把祖先留下这些家训视为为人处世的一面镜子,时时检查对照自己,促进一代一代人健康成长,因而,它具有珍贵的教育和史料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