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广东陆丰深圳东莞肇庆四市蔡氏宗亲联合举行联..  · 福建漳浦西湖蔡氏举行2024年冬季祭祖活动  · 福建石狮大仑蔡氏中顺大夫祠落成庆典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应邀出席石狮商会召开的..  ·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世界蔡氏文化经济发展研究..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与石狮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福州市漳浦系蔡氏宗亲联谊总会赴宁德古田等地..  · 安徽省大别山蔡氏宗族第四届祭祖暨九修宗谱修..  ·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组织参加后柯海印堂保生慈济..  · 福建石狮玉浦蔡氏中房举行新祖宇落成庆典  
历史渊源 更多

蔡氏渊源

考析论坛

蔡氏辈序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蔡氏渊源 > 内容 

中国各省市蔡氏简介

发布时间:2017/9/14

   陈留蔡氏是最早兴起的蔡氏家族。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蔡氏族人定居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这里,相传蔡泽仕秦为相国,卒后葬于陈留。蔡氏子孙移居陈留,人丁兴旺,名人辈出,长盛不衰,成为蔡氏家族中最早提出郡望的蔡氏家族。西汉时有蔡寅,是这里最早见于记载的蔡氏先人,西汉末年有蔡寅的五世孙蔡勋,曾任郿县令,有人认为他是陈留蔡氏的开基祖。到东汉陈留蔡氏人才辈出,成为陈留的名门望族,有蔡质、蔡邕等一大批的著名人士。陈留西汉元狩年(公元前122年)置郡,治所在陈留(今开封东南)。辖区相当于今河南省开封、尉氏以东,民权、宁陵以西,雎县以北的一带,东汉时辖陈留、济阳、考城、圉城等17县,西晋改国,移治所小黄(今开封东北)。南朝复郡治,隋开皇初废郡。林再复着的《闽南人》一书中载:“陈留官宦辈出,陈的蔡氏成为族大人众之姓氏。”福建省的多数蔡氏族谱都有记载祖先源出陈留。

丹阳蔡氏是晋末南渡丹阳的蔡氏曾经使用过的堂号。丹阳秦时为曲阿县,唐时定为该名,是镇江府属地,相当于今江苏省西北部,北滨长江。丹阳蔡氏为济蔡氏演化的重要环节,许多学者认为,她发迹于南朝齐国的蔡履,代表人物有南朝后梁尚书令蔡大宝,南朝陈御史中丞、度支尚书、新丰侯蔡景历,陈中书令蔡征、唐贞观初太子洗马蔡允恭等等。他们子孙繁茂,影响很大。丹阳蔡氏名震一时。宋朝丹阳(今镇江)蔡氏,代表人物蔡肇,字天启,元丰年间进士,累官明州司户参军、江陵推官、通判常州、卫尉寺丞,户部员外郎、兼编修国史,后贬官为两浙路刑狱、迁中书舍人。博学多才,擅长诗文,能丹青,着有《丹阳集》传世。据蔡文斗、蔡蔚霞于1921年编撰的《丹阳蔡氏支谱》记载:始祖蔡文节,始迁祖蔡兴祖,元末由福建建阳迁居丹阳城南。又据民国《丹阳蔡氏重修谱》记载:该族始迁祖蔡东辉,原籍泰兴,于明代中叶迁居丹阳,子孙繁衍,散居于丹徒、武进、江阴等地。福建莆田《蔡氏族谱》记载,他们祖先“世居丹阳”。现在江苏省还有《丹阳蔡氏新修族谱》等。《丹阳蔡氏新修族谱》共十六卷。清·蔡奕胜,蔡佩玉等重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贻善堂木活字本,首一卷现存辽宁省图书馆

江苏吴县蔡氏 南渡始迁一世祖源(字世洪),祖籍河南新蔡县,据云北宋末任秘书郎,建炎南渡,居杭州涌金门外,生三子。源卒后,长子维孟(字泰伯)奉母迁居洞庭西山消夏湾之西,为西蔡始迁祖。此是西蔡爱日堂一支之谱,奉二十一世光谓为本支祖。谱载世系图、世传、洞庭西山地图等。长子维孟,字太伯,奉母徙苏州洞庭山;次子继孟,字仲伯,徙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 ;三子承孟,字季伯,徙居德清。

江苏无锡板村蔡氏礼派 《无锡板村蔡氏礼派支谱》6册,民国11年敦仁堂木活字本(16开)。从该家谱看,无锡蔡与苏州蔡原来是一家。根据家谱可知,他们最早的祖先居与于西周时的封地河南蔡国(今河南蔡县),后以国为姓,历史上出过状元、进士,相国、尚书,烈妇孝子等众多名人。该系有名可考的祖上是随宋高宗迁都杭州,护驾有功的秘书郎蔡世洪。蔡世洪,讳源,谱尊称为秘书公,生三子。长维孟、次承孟、季继孟。承孟后迁移到浙江湖州市苕溪,继孟迁浙江德清县小山。长子维孟则倾慕吴中洞庭山水,携母迁移到苏州西山消夏湾飘渺峰。维孟生三子,长日祈、次日新、季小秀。分别居住于飘渺峰山之上、中、下,当地人尊称为上蔡(上乙公)、下蔡(下乙公)、小蔡(小乙公),至今当地仍保留了上蔡、下蔡、小蔡村名。上乙公日祈生子蔡克弘,克弘生四子,分别叫七四(公)、七五(公)、七六(公)、七九(公)。七九公,名希逸,曾做过元代的承事郎,为避难携子迁移到无锡板村(又名西仓)梁鸿山旁,晚年讲学乡里。七九公生有五个孙子,分别叫仁、义、礼、智、信,因此就成了五支,礼派由此而来。礼派一部分迁移到无锡市,被称为蓉湖支。也有迁回到苏州的(包括古城及乡下),现在苏州的主要分布地是,古城区:白塔子巷(白塔路)、黄土泾桥、圆通寺东(今网狮园东,阔家头巷)、都陵桥;湘城区:浒墅关水塔桥、黄埭镇栋树、湘城镇蔡家角(两处)等等。该支谱系民国10年礼派族长蔡恒兴父子、蔡云庭、蔡国均等发起,蔡文炳校对,二十七世孙义派蔡嘉勲作序言,里面收录大量祖上画像及名人赞语及七九公的墓地图、家训、历次续修家谱的序言等。对研究江南蔡氏源流很有帮助。

上海崇明蔡氏 清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年)蔡信孚等辑《崇明蔡氏家乘》云:始迁祖蔡子旺,南宋理宗时奉命主司天赐盐场。携家自洞庭林屋迁崇明.

浙江德清蔡氏是浙江著名的家族,据其家谱记载起源于宋代秘书郎蔡源的后裔。德清蔡氏代表人物很多。明代有蔡中孚,字信之,正统年间进士。后以大理丞迁同知安庆,“官大理左丞,左迁宝庆同知,廉明练达,弊绝风清,升贵州按察佥事。《德清蔡氏家谱》记载了蔡汝楠及其年表。蔡汝楠,明代学者、教育家,生卒年月无考,德清人,字子木,号白石,儿时聪湛若水讲学,辄有解悟,嘉靖进士,授行人。曾出知归德府、补知衡州,因衡州地处偏远,他聚诸生讲经于石鼓书院,撰《衡襄问辩》、《五经臆说》,海内文人皆宗之。及参政江西,与邹守益,罗洪先游,学益进,后历官河南巡抚、左、右布政使,仕至南京工部右侍郎卒。着有《白石文集》、《自知堂集》、《说经札记》等。还有蔡启僔,康熙第一进士等。

湖南新化蔡氏 清嘉庆间《新化蔡氏复修族谱》称:始祖蔡源,世居汝南,宋建炎中南迁,以出守江右而家于吉安(今属江西)。

湖南株洲市攸县渌田镇蔡氏 谱称渌田蔡氏,发源于济阳,分流于河南上蔡。宋靖康年间,上蔡人吉公南渡任江西洪州通判,再任潭州通判。十四传至元末明初朝端公,讳忠,号雪松,卜居于攸县禄田桑田。因几经兵寇,旧谱不存,故以朝端为一世祖,至今已传25代,嗣孙三万余人。明万历34年(1606)首修族谱,清光绪10年(1884)七修,1942年又八修草谱,未及付梓。2001年九修。明万历间建宗祠于桑田黄冈岭。

门联:湖湘望族,科第世家。谱分上蔡长衡籍,志载三朝科第家。南干山川吴入楚,中州阀阅祖而孙。

排行:朝元常琮蔡,国蔡思承而,祖来上蔡,诗书世泽,贻谋允臧,礼义家常,言本道德,子孙益振,行由典章,源远流长。

该族名人蔡思穆,官浙江巡按御史;蔡承甲,明万历进士,官广东惠州知府;蔡福斑,清康熙进士,官内阁中书;蔡会文,红军将领,1936年牺牲;蔡人昌,国民革命军中将;蔡仪,著名美学理论家;蔡章生,海军工程大学博士生导师。

攸县境内人数较多的姓氏大多宗支林立,渊源不一。唯独蔡姓不然。攸县境内蔡姓居民绝大多数源于渌田蔡氏,所以民间一直有“攸县蔡无二家”之说。渌田蔡氏尊蔡吉为开基祖。蔡吉系河南上蔡县十五都竹林峰长坑人,宋钦宗时任潭州通判。靖康二年(1127)定居攸县渌田方田垅,后裔聚居南乡,散居全县各地,约1.5万人。族内古代有明进士、大仆寺少卿蔡槐庭,明进士、广东道监察御史蔡思穆;现代有忠诚的战士,红军将领蔡会文烈士,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家蔡仪教授,民国中将蔡人昌,少将蔡才佐。

浙江乌岩蔡氏 据清嘉庆十一年(西元1806年)浙江《乌岩蔡氏宗谱》载:该族始迁祖名蔡本,世居洛阳。唐天宝之乱时,蔡本随父寓居会稽,后遣其子返回原籍。蔡本七世孙蔡弘,北宋宣和中官参知政事,建炎三年偕族南渡,卜居诸暨乌岩。到南宋末年,该族有一支分迁于诸暨孝义、长宁。

浙江暨阳孝义蔡氏 清咸丰十年(西元1860年)蔡桦等纂 《暨阳孝义蔡氏宗谱》说:一世祖蔡良,西汉刺史,为洛阳始祖。二十九世祖蔡宏(嘉庆谱日弘),宋徽宗时官参知政事,建炎初举族南渡,卜居诸暨乌岩,为南迁始祖。三十五世祖蔡尧仁,宋末元初自乌岩迁邑之孝义乌山。

浙江暨阳长宁蔡氏 清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蔡小波等辑《暨阳长宁蔡氏宗谱》称:始迁祖蔡尧正,为蔡本十世孙、 蔡宏曾孙,宋元之间自乌岩迁居长宁步溪。这些记载都说明,浙江东部有一支蔡姓是宋建炎年间从河南洛阳一带迁来的,他们于宋元之际曾再度分迁,到明清时发展成为茂族。

浙江暨阳东阳蔡氏 清咸丰元年(西元1851年)蔡德沛纂修《东阳蔡氏宗谱》称:始祖蔡襄,五世祖元定,六世祖沉,蔡沉于宋嘉定问自福建建阳迁居浙江暨阳乌岩。沉子蔡幼孝,于宝庆年间由乌岩徙居东阳白峰溪口。

浙江暨阳孝义蔡氏 清同治十一年(西元1872年)《暨阳孝义蔡氏宗谱》载:该族一世祖名蔡绂,为五代时人。原居新昌石城(今浙江东境),越九世而徙居诸暨。其后有蔡凯,系蔡绂十三世孙,于南宋末年迁诸暨之孝义月陇,为孝义蔡氏始迁祖。

浙江东阳城头蔡氏 清光绪十七年(西元1891年)浙江暨乌《东阳城头蔡氏宗谱》称:始祖蔡仁贤,系蔡用之之子,世居钱塘,北宋淳化间徙居暨阳乌岩。六世孙蔡彦环,宋绍兴八年迁居东阳城头,为始迁祖。

浙江暨阳紫岩蔡氏 1920年《暨阳紫岩蔡氏宗谱>称:始祖蔡勋,汉平帝时为鄢令。始迁祖名蔡起,为蔡勋四十一世孙,南宋时自武林(杭州)迁到暨阳紫岩蔡隍,后裔分为里蔡、外蔡两派。

广东省揭阳市埔田镇南湖村创建于明末崇祯二年(即公元1629年)先祖由丰顺田心移此定居。始祖廷纳公至现在衍裔将近二十代,有368年历史。

广东省揭阳市渔湖区塘口村,系梅山公后裔。梅山公膝下四子,长子感隆公创石牌,次子桂坡公创佩经,三子松轩公创丰溪村,四子敦德公创渔湖塘口村。尊北谭公为一世祖,梅山公为二世祖。

广东省揭阳市梅云镇大西村是揭阳四房份之第四房。明嘉靖十五年(1536)丙申,诒谋公由福建省漳浦县下潮村携眷入潮,于揭邑磐溪都棉村蔡厝围定居。公晓书史,通诗文,勤耕种,持家训子。其子也秉承父志,学业有进,中举后入京赴试,时因考官作弊而名落孙山,愤然回家,染病身亡。公善审时度势,举家迁居今大西村,时大西已有罗、黄、石、陈诸姓,皆友善相亲,和睦共处,诒谋公之裔嗣,继先祖之遗德,世泽蕃衍,于今历二十三代,约460多年。

广东省揭阳炮台镇丰溪蔡村始创于明朝洪武三年庚戍岁(公元1370)开基祖松轩公,与石牌开基祖感隆公、佩经开基祖桂坡公、塘口开基敦德公源出一脉,由揭邑西关蔡厝池迁创於此。创乡以后,尊祖父北谭公为一世祖,父梅山公为二世祖、开基者松轩公自列为三世祖,繁衍至今已二十五世代。

广东省广州市西郊六房乃瑛祖之后,瑛祖乃福建莆田忠惠公蔡襄之七世孙,任广州东节推官,始居广州城西(即今广州惠福路甜水巷、绒线行一带),傅四世而至道可(桂发),五世至子华乃开支八仲:(仲仁、仲羲、仲礼、仲智、仲信、仲壁、仲玉、仲宝),仲仁居西埸,仲羲居瑶台,仲仁分支增步、西村、澳口:仲羲分支南岸。仲仁之子德润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3)官拜四六从政大夫,颇有遗产,其公尝乃由六房轮流掌管,故我六房歴来均亲密舞间,虽公尝不复存在,而兄弟之情弥笃。其间已歴八百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们六房与分散各地之宗亲均有骈络,从明代之乐,宣德至清代之道光、光绪,至民围二十五年(1936年)为最盛,均有族谱记载。如民固二十六年,迁葬道可祖舆子华祖合墓并重修时,参舆者有三十馀房,遍及广东南、番、顺、东莞、三水、清远、四会、广西康茂、玉林等地。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村蔡氏开基祖讳安公,元定公四世孙,宋国子監助教,司业承德郎,在宋紹兴年問与弟蔡郁号西野由南雄保昌珠璣巷柯樹下迁居东莞靖康堡塘厦乡立籍。西野公先居县城濠泮街,後迁白市乡,安公配李氏,生二子,曰頎、曰灝。二世祖頎公職授二八郎致政大夫,配戴氏,生三子,长曰起莘、次曰起巗、三曰起南。三房子孙繁衍遍布东莞、宝安、香山及香港新界等多条村落,裔孙逾万皆安公所出也。(相傅灝公回归南雄,亦有傅灝公在惠州地区落籍繁衍—待查)安公墓葬於番禺市桥蔡邊村土名玉堂崗,後因该地展而迁葬於朱崗山,番禺蔡边村是同宗叔姪也。咸丰初年番禹蔡星洲老师參阅东莞、宝安、香山等安公之族谱雲我之始祖字宣教,尔之始祖字助教乃是我祖之兄,昔年助教祖来我祖处,不料在我处作古而宣教將其兄助教葬於本处,自今我族祭祖必先祭助教作祖,星洲老師更言蔡边乡有一祖墓葬在我乡地名紅花崗。太婆李氏葬於大井乡凤山丙午向,名为丹凰朝阳,墓旁有元興公墓一座,是否蔡边村裔孙所雲有一祖墓葬在我乡,有待查证,現助教、宣教之裔孙为联宗谒祖,议訂每年清明节後第一个星期日在蔡边乡祭助教公及宣教公,第二个星期日在塘厦村拜祭李氏太婆及元兴公,拜祭之日两地万人通巷,气氛澎湃,更而成当地每年之盛会也。(安公二十六世孙蔡文勋录于霄边蔡氏族谱)

广东省潮州市澄海县澄海西门蔡氏开基始祖 《蔡襄七世孙规甫公号盘溪》

西门蔡氏肇基始祖规甫公号盘溪,是北宋名臣蔡襄七世孙,祖籍福建莆田蔡宅村,公进士,知惠安,知古田,通判潮州。通判连州。南宋淳佑二年继又知潮州府。公淹通经史,勤读谦明,守祖遗训,朝夕佩铭,教诲子孙,唯有白清。惠安古田,民多欢声,连州潮州,誉彰公评。

年老休官率子丰湖、西畴,卜居辟望之西(今澄城西门)。时值陆秀夫与陈宜中不合,宜中使言劾罢之,谪居辟望,陆蔡结为知己,共起居披肝膈,泉林之下惶惶国事,每为朝廷,皆为忠诚之举。公随陆公察访沿海布防,渡凤屿,过澳山,登冠山,在凤岭品题《凤呜岐岗》,南峙山《探骊》及《水面文章》等石刻尚存。

公之冢子济号右湖字可川,德配宋太祖十一世女孙,县君宗姬赵氏,是度宗皇帝同父兄妹。公册封驸马都尉,为抗元兵,悉捐家资,勤王献粮,资募精勇,扈帝充伍。祥与二年,公元一二七九年二月初七日,元兵海陆两路攻崖山,宋军溃,公随乃师陆公蹈海殉国。后人瘞公之衣冠留于冠湖狮山肚,树碑曰:《宋驸马都尉丰湖蔡公墓》。

从创居辟望的规甫公起,经历了宋、元、明、清、民国,直至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繁衍的裔孙,包括本乡和本区范围内的程洋岗、樟林、南砂、里美、涂城、建阳、华富、冠山、内陇、百二两、外埔、东湖、信宁、昆美、港口、池墘、望美、凤岗里、埔美、岭亭、上埭、澄城四个街道办辖内共廿多个乡村,人口有两万多人。还有繁衍迁移到省内各县市的惠来、陆丰、汕尾、揭阳、揭东、潮阳、汕头市鮀西、达濠等等,此外,还有迁移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地,星罗棋布有如河水之络流。

[注]:

1、该祠祀北宋名臣忠惠公襄,后祀我从莆徒澄一世祖规甫至五世祖昆仲五人。

2、规甫公的裔孙住居于惠来的22000多人,陆丰12000多人。

香港元朗蔡屋村蔡氏始祖安公,宋敕授承德郎国子監助教,由南雄保昌珠玑巷柯树下迁东莞,卜居靖康堡塘厦乡立籍,配李氏生二子,曰頎、曰灝,灝公相傅已回蹄南雄。二世祖頎公职授二八郎致政大夫,配戴氏生三子,长起莘、次起巗、三起南。四世祖紹道公乃起巗公之子,生二子曰元孙、日新。五世祖元孙公生四子,曰去病、如衍、同叟、愈盛。如衍公出继乌沙蔡屋日新公为嗣子。六世祖去病公配餘氏,生三子,曰惟羲、尚礼、尚仪。七世祖尚礼公,生三子,曰正道、正腎、正士。八世祖正士公,生三子,长綦号法俊,始居新安沙浦村为开基祖,次徽号基傻,为深洲蔡屋围开基祖,三綿号洪俊、迁香山上柵。九世祖綦公,生七子,曰也恭、也敬、也惠、也羲、蒙、华、富,十二世祖南英公乃富祖之裔孙,生一子,曰肇祥,十三世祖肇祥公由新安沙浦村迁居元朗十八乡东胜村,即今之蔡屋村,公生二子,曰情山、淡溪。本村乃情山公之後裔,大围村蔡氏乃淡溪公之后裔也,本村奉安公为一世祖,历代人口繁衍,現今已三十傅矣,戶口佰餘戶,人丁亦已超越伍佰餘众。

香港元朗横洲东头围蔡氏横洲蔡福善堂族人,源出新安赤墈岗,月冈屯支派,即今深圳蔡屋围,安公之裔孙也。二世祖颀公,生三子,长曰起莘.次曰起巗,三曰起南。东莞长安镇霄边村乃起莘公后裔,沙田小沥源及田心村乃起南公后裔。宝安沙浦村、深圳蔡屋围、乌沙蔡屋村乃我祖起巗公后裔也。八世祖正士公,生三子,綦号法俊,居沙浦村。徽号基傻,居蔡屋围。绵号洪俊,迁居香山上栅。横洲东头围开基祖。十六世懹宇公与妻徐氏因明末乱世,自深圳蔡屋圉移居横洲,并生二子,长曰文达,次曰文瑞,懹宇公族姪十七祖如凤公,惜舆子罐嗣,故由懹宇公次子文瑞入继,文瑞公配林氏育有四子,由此开枝散叶,世代繁衍.人丁敷佰之众。裔孙蔡建新搜录。

福建晋江磁灶镇蔡氏早时居住在磁灶的蔡民村民有两支,一支是流芳蔡氏(流芳是流坑之古号,概指顶下流坑),另一支是下灶蔡氏。《梅溪吴氏族谱》记载:“二世祖观者公,字仲壁,生二子一女,女适流芳蔡家,系进士蔡维溥之母也。”《族谱》又载:十世祖怀吾公,讳大猷字君辅号怀吾,汝学公长子,十二房人。生明朝嘉靖元年壬午(1522)正月初三日,卒万历廿七年己亥(1599)四月廿九日。娶流芳进士知州蔡维溥之侄孙女蔡氏,号懿德。”今日,下流坑尚存有蔡厝山,蔡厝埔等地名。而下灶蔡氏,则是由青阳石鼓蔡氏分支而来。

福建长汀县南山乡南山村蔡氏。开基祖展系公,公是福粤公第十二代孙,十一世君富公之子,公由连城迁入汀州府,宣和里,南宣乡蔡屋村开基创业,生二男长曰丙宁,次曰水生。连续架造两祖堂,称为上下门,其两祖堂同山同向,是巳山亥向廉巳丙吉度分金,(上祖堂丁巳丁亥分金)。上下门二祖堂,右片是丙要公祠,左片是水生公祠,形为螃蟹游江,祖祠右片的乾下岭,筑三十九阶梯,三井七罗墩,展系公始生下二男后,仍迁居福建泉州,惠安等地,有配氏裔孙分布市郊内外各处,人口至今未曾落实。展系公墓在泉州,祖婆赖二娘,墓在三角科。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路口镇阳春村蔡襄后裔在莲花

近日,在莲花县路口镇阳春村采风,见到了干隆四十三年初修、道光二十五年重修的《安莲蔡氏二修族谱》。据载,阳春蔡氏竟为蔡襄后人!初看时,我以为古人编族谱,喜欢附庸风雅,将历史上有名望爵位的大人物尊之为始祖。编者姑妄言之,后人姑妄信之,其真实性可想而知。然而,细细翻阅《安莲蔡氏二修族谱》,其世系源流明明白白,其迁徙踪迹清清楚楚。该谱收录了不少散佚的史料,计收入蔡襄奏疏15篇、五世祖勘的奏疏7篇、欧阳修撰写的《祭蔡端明文》和《端明学士墓志铭》、周必大撰写的《四世祖征猷阁学士氵光公行述》、嗣孙昌辰记录的二十一则《端明学士襄公言行节录》。昌辰以世说笔法,分台谏、弹劾、政绩、艺文、行谊、感慕、传闻、评论等,从不同的角度记载了蔡襄的事迹,使人在韆鞦之后,如耳提面命,强烈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刚正不阿的谏臣形象。在大量翔实的史料面前,谁还会怀疑阳春蔡氏不是蔡襄后人呢?

清道光年间翰林院修撰刘绎披阅蔡谱之后,在序文中作了精辟阐述:“当是时,竟有以京子孙冒君谟后者,况至于今也哉。乃按其世系原原委委,复阅君谟之政事文章,而始叹其不诬焉。”他还反证道,蔡襄的政事文章史不备载,行世都亦散见不多观,今于蔡氏之谱得之,脱非君谟后,奚以得此?

蔡襄被尊为安莲蔡氏一世始祖,六世孙中甫由福建官南京、卜居漂水。中甫之孙清三因伐汉平、湖广、江西有功,明宣德三年加授骁骑尉、世袭安福千总。由此,清三公的子孙东一、繁四、仲礼,四代连任了安福千总。仲礼卒于官,其后人乃籍安福,为江右安莲基祖。明宏治九年,仲礼曾孙时宪由安福帖冶巷迁居现在的莲花高洲,时宪的四世孙开八公于康熙元年迁居现在的阳春。而其他蔡氏子孙散居于社下村、易家坊、蔡家以及萍乡烟竹山等地。

至今,在阳春古村,那青砖黛瓦、连绵成群的古民居,尽管有些残败,却依然隐现肃端典雅的士大夫风范,其牌匾、屏风的题辞、刻字,均有不凡的来历。那精美的石雕、木刻,高耸的马头墻,井然的院落,村前蓊郁的古柏古樟,都在昭示蔡襄后人的儒雅风韵。

作者:江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江西瑞金蔡氏。蔡襄的长房孙——灵郎公的裔孙分居地,其谱系图为:襄——匀——僖——荣——灵郎——定国、定勋

江西鄱阳蔡氏家族其谱系图为:炉——鸾(銮)——梅——焰——铎——蒲——允——增——仁——义——溢

浙江省永康蔡氏。郡望济阳。可分蔡山头蔡氏、桐塘头蔡氏和形塘角蔡氏3支。主要分布于前仓镇、花街镇、芝英镇、古山镇和桥下镇等地。

蔡山头蔡氏始祖蔡德贤,约于宋绍定年间(1228~1233)从台州之九里岩脚徙居永康蔡山头。

桐塘蔡氏始祖为千行29蔡久六(1213~1277),因宦族稠窄,游览至永康五景桥(五锦桥)上,见桐川之胜,于宋端平元年(1234)由台之黄岩灵台塔卜居于桐川(桐塘头),尔后析居于大雪口、下蔡等地。

大雪口属古山镇。始祖为百行8蔡文服子蔡成立(1226~1243),宋淳三年(1243)从桐塘头徙居雪川。

下蔡属芝英镇。蔡氏始祖为蔡九华,于宋景定二年(1261)由大雪口析居于此。

形塘角蔡氏始祖为蔡维化,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从东阳千祥马公塘迁居于永康形塘角。

宋朝迁琼始祖蔡成,福建莆田人,举人,历任建安令、建宁府判,户部给事、阁门纲使等职,宋隆兴年间(公元1163—1164年)同二、三门人侍从渡琼,后带眷族迁琼,落籍琼山叠里。

浙江台州黄岩蔡氏家族是在唐乾符年间从福建长溪九曲凤凰山下迁徙而来的,浙江开基始祖是蔡均公,字士郎,来浙之后,世居黄岩锦川(即沈岙),自蔡均公始,已在浙江传三十九世,历一千一百余年,其间,应族人日多,曾从沈岙祠堂中分出一支迁居黄岩平田,建平田祠堂,约定两个祠堂不通谱牒.现在浙江其他地区的很多蔡姓多是从黄岩蔡姓分支出来

福建省石狮市大嵛蔡氏创基地在南宋淳熙初年(1174年),其始祖厚翁出生簪缨世家,自幼受书香环境熏陶,年青时勤奋好学,博涉群书。于淳熙初年自泉州蔡庄大嵛设帐,生徒云集,师表朴实忠厚廉和,深受民众尊重和爱戴。翁亦深谙勘舆地理,占卜大地仞秀,卓识嵛峰万年青。遂决定造宅定居,择淑婚娶,繁衍生息。至十三世道顼,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首修大嵛乡族谱,以传世.大嵛蔡氏裔孙繁盛,英才辈出.十世蔡充耘,明永乐六年任广东道中顺大夫;十六世蔡乐轩,明正德已己年任南京通判政郎,为国捐躯,御笔题赐“忠臣义士”;十七世蔡伯阳,任广东河源大使;十七世蔡淮,明万历进士,任直隶大名府府君;十七世蔡一孝,明万历任海南把总;二十世蔡洪,天启年间任左都督;二十世蔡升,天启乙丑年敕赐太子太保威武伯;二十世蔡士龙,天启年间任骠骑大将军;二十一世宝舍,明崇祯年间任左都督;二十二世蔡向瑞,清顺治年间任督标恭将。二十三世蔡为东,清康熙癸已年举人,任广东和平县令。均光宗耀祖,大嵛蔡氏遂成闽南大族。

福建晋江青阳镇蔡姓 青阳的堂号是“青阳衍派”,堂联是“裔出周代,肇基唐代,官封宋代,场绵百代振家声。脉映洛阳,支分莆田,派衍青阳,好就三阳开泰运。”这里说得很明白,青阳蔡姓是一个绵延百代的大家族,他们是周朝的后裔,从祖根地河南洛阳迁徙到福建莆田,晋江青阳蔡姓只是蔡姓在福建的一个分支。据青阳族谱记载,清同治年间,青阳蔡氏第27世蔡清水就移居台湾,在牛骂头开发。后来他的后代为了纪念开基祖,就把牛骂头改名为清水街,也就是现在的清水镇。

青阳蔡氏是蔡氏入闽以后的分支。青阳是晋江城区的古称,本指晋江古城的青梅山,当时的村落大多是建在青梅山的东南侧向阳地上,所以称此地为青阳。从泉州青阳迁居出去的“济阳蔡氏”的后裔,不忘祖德,怀念故土,以此为堂号。青阳石鼓蔡氏的始创者,乃是唐咸通元年(806)自莆仙迁来的蔡辉,辉号一翁,在青阳定居后励精图治,取得成就,至唐末已在本地有一定的名望了,为日后子孙的繁荣昌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往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历宋、元、明、清,蔡氏裔孙秉承先辈创业之勤奋、坚毅品德,用各自的努力创造出一个新的纪元,名士俊杰代有迭现,其中就涌现出了北宋天禧年间国子监第一名蔡围;钦赐进士蔡常。南宋时有进士监察御史、大学士、太常少卿蔡次傅。明代则有进士、礼部主事、理学大家蔡清,其平生著述颇丰,泽被后世;进士,累仕户部、刑部、兵部、吏部按察布政司之名宦蔡克廉,有《蔡克廉诗文集》传世;此外,史册有名者,如大夫蔡侃、彭、士雅、立敬、立爱等等。时降至现代,有抗日名将,原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抗战南下时曾往晋江青阳蔡氏家庙拜谒祖先,立下保家卫国之愿。蔡氏家庙始建于宋代,系由石鼓蔡氏六世孙蔡常安倡议创建。历代屡有修建,时至近年又予重加整葺,但仍保留了旧有风貌。祠占地1300多平方米,北向,面阔五间,轩敞而又端穆。山门面墙以青石砌造,其上施以雕镂、铭刻。屋顶作双坡面、燕尾脊,屋面铺设琉璃金黄筒瓦,顶架铺设木结构,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极尽装饰之最,令人叹为观止。大门正额四个漆金大字“蔡氏家庙”,十分耀目。祀殿亦然,中设神龛以祀列祖列宗。全祠,最令人敬羡的就是祠堂建筑中的木、石雕刻,包涵了能工巧匠所能拥有的一切技艺,有浮雕、透雕,以及细部线刻、圆雕,还有题味隽永,书法流畅的楹联题刻,所展现出的画面,有花卉、瑞兽、卷云、民间故事诸多人物,俨然是一座民间艺术的殿堂,堪称该祠一绝。闽南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蔡氏后裔多用这个堂号。著名代表人物有蔡榷、蔡忠烈、蔡清等。现在泉州境内保留了唐代“阳山一翁蔡公”古墓、宋代蔡襄倡建的洛阳桥和蔡忠烈、蔡清的古庙,还有数十座以青阳蔡氏宗祠、大仑家庙为代表的蔡氏家庙。青阳蔡氏迁居海内外,人才辈出。特别是我国台湾蔡氏同胞和东南亚国家的蔡氏侨胞大多数祖籍地在这里。1996年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成立大会在石狮市召开,吸引了三百多名海外侨胞和上千名国内代表赴会参加。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济阳柯蔡委员会就驻在石狮市,办有《济阳柯蔡》期刊。

福建晋江市安海镇蔡氏前蔡村 前蔡村位于安海镇东郊。宋为安仁乡和里管辖,元、明、清属九都,唐初年,此间勋阀富户蔡铣,生有三子:长子居前,称“前蔡”,次子居中,称“中蔡”,三子居后,称“后蔡”。前蔡,亦称“李庄”、“内”。因乡人李公蕴寓居交趾(今越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公蕴被朝臣拥立为交趾王,是为李朝。公蕴为王后,即遣使诣宋廷纳贡,真宗册封其为交趾郡王。景祐元年(1034),公蕴遣特使李毓清于此建李氏家庙,因而村名一度易名“李庄”,俗称“内”。“李庄内”者,是因李公蕴生怕子孙忘祖忘宗,特旨命子孙娶亲,要选中原籍侨民的女子。“”与“娶”闽南方言同,意为娶中原内地的女子。

蔡家龙溪境蔡氏是五代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6年),蔡剑的孙子蔡天师明肇基杜坑,改地名为蔡家龙溪境,世代相传。

漳州济阳蔡氏。福建多数地区的蔡氏没有另起郡望,沿用统一的“济阳蔡氏”。漳州和潮汕地区的旧是其中的一大支。《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统计:“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从归德将军陈政父子入闽者有陈、张、李、王、吴、蔡、杨、许、郑、郭等共58姓。”又据闽漳《蔡氏族谱》记载: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有蔡氏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居于漳州、浦州,又迁念都鸿儒屿,其后子孙繁衍,分别迁往龙溪、赤岭及广东广州等地。开基南闽之兴化军。据考证漳州“蔡氏入闽始祖,唐银青光禄大夫大中公,讳允恭”,“以参军建文学馆学士,并率六子蔡鋈、蔡铠、蔡鋚、蔡銴、蔡铣、蔡钥,其中的第三子鋚、五子铣、六子钥等,从归德将军陈政父子奉诏率领府兵将校3700多员,谪守七闽百粤间的故绥安县地。”据台北《鸿儒蔡氏族谱》记载:“先世居光州固始,军校蔡长眉、蔡彧于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从高宗派遣陈元光伯父陈敏、陈敷率45姓军校,及魏妈举家同往之众进援,与陈元光同驻火田,绥靖边陲。”明嘉靖八年蒋孔融辑《琼林蔡氏族谱》记载:“蔡之祖本于光州固始,后迁于同(今厦门同安)自同而迁浯(浯州,今金门县)之许坑,……”。

据明代《金浦蔡氏族谱序》:“……越唐高宗廿八年仪凤丁丑间,河南德轩公钦授指挥使,官闽中,偕弟德明公卜居漳郡。又有长眉公卜居漳浦云霄,皆自光固入闽,世次远不可稽。历干符戊戌,一世祖元鼎公迁居蔡坑,讲学大帽山,屡征不就,赠金溪学士。忠恕立其基,仁德培其本。保世兹大,甲第蝉联。子子孙孙、世守里居,或迁徙他邦,其间一脉相承,分派世系,与夫累代科甲宦绩,忠孝廉节。宋咸淳辛未,经着家谱于使公。明洪武壬子,绩修于人才公。弘治戊申再绩修于清濑公。万历丙戌,又续修于养斋公。固详且悉,至石埕初祖元仲公,于宋德佑年间,由潮迁回漳浦东门,祖千之公亦修石埕房家谱,前人之述备矣”。

根据漳州《济阳蔡氏》族谱记载,唐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闽始祖银青光禄大夫大中公蔡允恭“以参军兼文学馆学士,谠论逆旨,谪守南闽,从河南上蔡带第三、四、五、六子”及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先到仙游,开基南闽之兴化军。至允恭之孙澄迁漳浦,后居于漳州、浦州,又迁念都鸿儒屿,其后子孙繁衍,分别迁往龙溪、赤岭及广东广州等地。

藤山蔡氏是福建福州地区以仓山区、长乐市、连江下屿、闽侯、福鼎等为主的蔡氏后裔的堂号。“藤山蔡氏”是蔡襄的次子甸的支派,《藤山志》记载:“蔡伯起号腾夫,莆田襄公六世孙也。宋末,官教谕。所到之处,士风丕振,后至榕城,见藤山水秀山明,遂迁居焉。卒葬张坑山,为蔡氏迁藤山始祖”。从此发族,至今七百余载,传二十余世,英才辈出,可谓:济阳家声远,藤山世泽长。该家族中近代名人有全国著名科学家、画家、军事家等(见人物篇)。现存的明代蔡襄祠堂别出一格,保留了明代福州民居的特色。有《藤山蔡氏族谱》一部。纪念蔡襄诞辰990周年大会在这里召开,来自五洲四海的蔡氏后裔云集一堂,福建省市有关领导出席会议。2004年由于城建需要,福州市将蔡襄纪念馆进行移位百米,增加了纪念祠堂四周的绿化带,将要在蔡襄纪念馆前塑造蔡襄铜像,作为福州市重要的旅游和传统教育基地。

莆阳蔡氏是蔡氏入闽以后的分支,莆阳是指宋时的兴化军(今福建莆田)一带,即现在的莆田与仙游辖区,蔡襄所着的《荔枝谱》中就有“莆阳”称兴化一词。从莆田仙游迁居出去的“济阳蔡氏”的后裔,不忘故土以此为灯号和堂号。目前在广东、海南和海外的部分蔡氏后裔使用的堂号。莆阳蔡氏的开基一世祖为唐朝末年随闽王王审之入闽的蔡用元。代表人物是蔡襄、蔡京、蔡卞、蔡高、蔡戡大批宋元以来的重臣名人。特别是以蔡襄为代表的后裔在海内外影响很大。现在莆田境内还有蔡襄、蔡京、蔡卞的古墓和祠堂、故居等人文景观。为了研究本地区的蔡氏渊源、研究蔡襄及其后裔,在莆田成立了莆田蔡襄学术研究会和福建省蔡襄学术研讨会故里委员会的学术研究社团组织。1998年海内外蔡氏后裔捐资重修蔡襄陵园并且修建了蔡襄的书法碑林。近几年来,吸引了大批海内外蔡氏后裔回归故土寻根、祭祖和投资。目前广东、海南、浙江、安徽、湖南省的蔡氏都为其后裔。

南阳蔡氏是南朝时迁居在南阳的蔡氏后裔的郡号。该族晋有蔡秀,为考城蔡睦之后,南朝蔡那在刘宋朝曾在福建为戊主,其兄弟都传衍在南阳,时南阳冠军人。从南阳往全国各地迁徙后为不忘族源,都以南阳为族堂号。蔡那的儿子蔡道恭,是南朝齐梁时期的川陕名将,做过平北将军、司马刺史,封为伯,卒后葬于襄阳。襄阳一带也是其后裔。南阳郡为战国时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汉代统领36县,辖区相当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大部地区以及叶县、鲁山,湖北省枣阳、随州、应山一带。隋初废置。现在河南一部分地区仍然有“南阳蔡氏”的后裔。

洛阳蔡氏是安徽合肥及全椒地区的蔡氏的堂号,据其族谱记载为宋蔡襄的后裔。因先祖蔡襄在洛阳江上修建洛阳桥,子孙后代为纪念先祖的功德,为弘扬祖德以“洛阳”为灯号。明朝初年,合肥蔡氏始祖福公与敬公昆仲由江右迁居合肥威武门(今合肥淮河路东门)定居,至今六百多年,宗族旺盛,七修宗谱,肥西的堂号“大学堂”,郡望“洛阳郡”。

庐峰蔡氏是蔡氏入闽后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形成的流派的堂号。“庐峰蔡氏”的开基一世祖是唐朝末年入闽的蔡炉。自唐干符四年(公元877年)率领中原53姓入闽,任建阳长官以来,枝繁叶茂,代表人物为南宋的“蔡氏九儒”蔡发、蔡元定、蔡渊、蔡沆、蔡沉、蔡格、蔡模、蔡杭、蔡权等一门四代九贤人。其学术思想光耀世界,受到历代推崇。宋代理宗皇帝褒扬其功绩,赐字(“西山”、“庐峰”石刻)、造书院(庐峰书院、九峰书院),塑造朱熹与蔡元定对坐的讲道神象。明嘉靖年间又钦赐蔡元定、蔡沉崇祀孔庙。清康熙分别为蔡元定、蔡沉颁赐“紫阳羽翼”和“学阐图畴”的金匾。其后裔迁居闽南、闽东和闽西,后流传广东、浙江、上海、四川以及全国各地,近代移居泰国、马来西亚等各国家和地区。建阳现存完整的麻沙古刻版《庐峰蔡氏族谱》全卷,蔡炉古墓、蔡元定陵园和蔡氏宗祠遗址。2002年以来有海内外蔡氏后裔集资重建的蔡元定陵园、庐峰蔡氏宗庙先后落成,吸引了上百名的海外蔡氏侨胞和上千名国内蔡氏后裔到会祝贺。

潮汕蔡氏.在福建、台湾和潮汕均有“陈林蔡,天下居一半”的谣谚。当然潮汕蔡氏其总人口远比陈、林二姓为少,但也可据此看出福建、广东、台湾三地蔡氏有非同寻常的血缘关系。根据资料考证,现在居住潮汕的蔡姓人家,大部人迁自福建、而福建蔡氏又是迁自河南。福建蔡氏的主流有二支,一为莆田系,一为建阳系。莆田系的人闽始祖为蔡用元,据莆田谱载:“族出淮西西路光州固始县,因乾符之乱,从王审知入闽据泉州。及后王审知为闽王,徙(用元)居莆田,遂为莆田始祖。”建阳系的入闽始祖为蔡炉,也是光州固始人(固始春秋时为下蔡),乾宁四年(987)任建阳县令,同妹夫刘翱及西河节度使翁郜率领光州固始53姓入闽,定居建阳,是为蔡氏建阳始祖。之后,这入闽的蔡氏二大支系,各向福建各地播迁,并向广东、台湾发展。潮汕蔡氏,多出自莆田系。也有部分以蔡炉为始祖的建阳系,如蔡用元六传至蔡襄,襄传至第七代,有蔡规甫者,一名蔡盘溪,南宋末来潮为官,先任通判,后任州知事。蔡规甫卸任后不回莆田老家,定居于海阳辟望,至今后代播迁潮汕各地。潮汕的另一部分蔡氏系迁自福建的漳浦,他们的世系与清代乾隆年间的大学士蔡新较为接近,但若往上追溯,仍属莆田系。

发祥于河南的济阳蔡氏,已在潮汕繁衍生殖,可谓根繁叶茂,且向海外发展,为潮汕的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这里还须探讨一下潮汕有无蔡京后衣裔的问题。蔡襄和蔡京是叔伯兄弟,蔡襄谢世之后,蔡京登科,官至太师,五度在朝为相,封鲁国公。但蔡襄和蔡京的历史评价却截然不同,蔡京被骂为“六贼之首”(按今天的角度这种评价实在不公),因此,民间流传着蔡氏后代恶蔡京之名,不认蔡京为祖先的说法,根据考证,蔡京不单在潮汕没有后代,就是在他的家乡仙游也没有蔡京之后。蔡京原有8子13孙及曾孙四人,全家计26丁。宋靖康元年(1126)蔡京事发,全家发配岭南(除五子蔡修为驸马免刊外)。一行25人行至潭州(今长沙),蔡京及次子暴病身亡,宋钦宗又追诏“蔡京子孙23人已分窜元地,遇赦不许量移。”随后长子、三子被赐死,四子全家抄斩,剩下子孙被分别流放到湖南、海南等边远地区,令其不得自由迁徙。蔡京一案株连九族,钦差大臣奉旨来仙游抄家,叔伯族亲难脱干系,且波及不少同宗。在当时,蔡京后裔根本无法在仙游莆田一带生存。莆田市研究姓氏的学者证实:“可以断言,在福建的蔡氏并无蔡京嫡传后裔。”既然潮汕蔡氏多自莆田迁徙入潮且迁徙时间是在北宋之后,那么,现在的潮汕蔡氏也同样不可能有蔡京的嫡传后裔了。这是事实,而不是姓蔡人家有意隐讳不言,一概的把自己归于蔡襄一系。

出处:《潮汕百家姓》作者:卢继定蔡文华

上海川沙蔡氏,据福建《闽漳蔡氏族谱》记载,蔡允恭的38代孙蔡益充迁川沙八团三甲,其后裔42代孙蔡嵩、47代孙蔡锡晋,民国年间传至50代。多居住在川沙县蔡路、顾路、杨园、孙桥、花木等地,仅这一支在1985年时达到13062人。明清时期及其以后迁入的更多了。

金门蔡氏是金门第三大姓,最大的聚居地是琼林——金门第一侨乡。在金门蔡氏有八大宗祠,他们的族谱记载是由漳州府迁到金门的。在金门有南太浯山,和漳州的北太浯山是姐妹山,两地都有美好的传说。历代名人辈出,有明朝总兵蔡复一、清朝平台十二将军之一的蔡攀龙、开澎第一进士等重要历史人物都从这里走出来。

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和柯蔡宗亲会的专家和宗长们,长期探索研究。整理了现存的渡台资料:自清康熙年间(公元1700年)起至乾隆年间(公元1800年)止由大陆渡台者有:

(1)鲁秀公、宗榜公朝宗公、成智公、本尊公、富三公等,在大甲新庄水尾定住;

(2)鲁贵公、宗奇公、邦赐公;

(3)宗龙公之裔孙;

(4)宗贺公、邦娇公、邦旦公、邦炽公、邦智公等之裔孙;

(5)宗磊公、邦龙公、邦定公、邦赞公、本从公、支富公、添福公等之裔孙,宗磊公先住新竹巡司埔,后来本从公迁移至牛骂头;

(6)鲁提公二(公元1705-1760年),宗菊公、宗裁公,邦周公,本益公,支墨公、支番公、阿圭公、义荣公、雨露公、忠圳公,另一房宗载公、邦运公、本元公、支兰公、扶晋公、作平公、扶宗公、天恩公、扶族公、泽兴公、天来公等之裔孙,分居埔顶、中港、竹堑、后龙、外埔、公司寮等地;

(7)宗夸公、邦陀公、本谅公、本尧公等之裔孙;

(8)宗愿公,邦外公,本玖公等之裔孙;

(9)宗听公、邦捷公、邦清公等之裔孙;

(10)宗林公,邦琼公、邦朗公等之裔孙;

(11)宗总别号孚统公等之裔孙;住台笨港,又宗瑞别号孚成公,邦杰公等之裔孙;

(12)宗伍别号宗天公,邦虞公之裔孙;

(13)宗哲公之裔孙;

(14)宗燕公,邦团公,光守公,邦马公,邦劳公,邦意公之裔孙;

(15)宗荔公,邦盛公、宗扬别号孚公之裔孙,住白沙屯;

(16)宗高公,邦车公,本佃公,本炎公,邦聪公,本盘公之裔孙,可能住大甲东山仔顶;

(17)宗量公、邦深别号邦长公,本彼公,支良公,蕃薯公,兴金公,后进公,万发公,和尚公,本仲公、支旺公、实春公、益源公、本兰公、本榜公、本馆公等之裔孙,可能定住大甲、湲埔、新庄等地

(18)宗符公,邦文公,邦武公,宗投公、邦麟公等之裔孙,可能住溪州;

(19)宗海公,邦春公、万车公,妈收公、邦裁公,国富公,邦搬公,有情公,江水公等之裔孙,分居后龙、溪州、后厝等地;

(20)宗结公、邦然公,邦悦公,本准公、支捌公等裔孙住后龙;

(21)宗志公,宗富公之裔孙,住湲州;

(22)宗分公、清江公、海源公、昆元公、位正公、浦山公、子瑜公、清云公、冰田公,任重公,清楚公,嘉彬公等之裔孙,住鹿港;

(23)宗岁公、邦周公、本益公、支墨公、支番公、阿圭公、义荣公、雨露公,忠圳公等之裔孙住埔顶、竹堑、中港及竹堑南门外;

(24)宗载公、邦运公、本元公、支兰公、扶晋公、作平公、扶宗公、天思公、扶族公、泽其公、天来公等之裔孙,住外埔、后龙、公司寮。

自清嘉庆年间至光绪年间(公元1800-1800年)有:

(25)邦拱公、本排公、支科公、实秀公等之裔孙,住台西、中埔;

(26)本两公、支葛公、实秋公、支玉公、实敬公、支盛公、实求公、支羿公、实圈公、本大公、实烈公、继取公、继赏公等之裔孙,住竹堑、后龙;

(27)支错公裔孙住麻头;

(28)本文公、支荣公、养源公、水枝公之裔孙,住后龙、湲州等地;

(29)本统公、支托公、支卓公、实丁公、继秤公等之裔孙,住大甲等地;

(30)本信公、支怀公、支常公、支文公、夙夜公、夙派公等之裔孙,住中港、后龙等地;

(31)本且公,支招公,本的公等之裔孙;

(32)支荣公,本墙公、凤赐公、本文公、支庆公、本诣公等之裔孙,住大甲西门外,东势尾;

(33)本洞公、支炎公、新妇公、住笨港;

(34)本树公、本陈公裔孙住大甲;

(35)应春公,应元公裔孙住牛埔、竹暂南门外,本平公、支酒公住大甲;

(36)日月公、本獭公裔孙;

(37)重清公,秋原公裔孙住后龙;

(38)支望公、实回公、支灏公、实水公、实树公住盐水港、牛埔

·上一篇:广东南雄珠玑巷蔡氏源流 ·下一篇:福建蔡姓迁台录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