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村蔡屋,有这样一群孩子,还在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走他乡,到遥远的都市里谋生糊口。
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物品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在每个小孩子的心中都有一座城堡,爸爸是城堡的国王,妈妈是王后,其他的家庭成员也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而自己则是城堡里的公主或是王子。他们梦想一家人能够就是在这样的城堡里生活在一起,永远不分离,可是就在他们还在睡梦未醒时,父母离开了,去一个叫“城市”的地方。
别人不了解他们的忧伤和寡言是来源于孤独,别人不了解孤僻和冷漠是来自于缺少关爱,于是孩子们在悲喜无常的童年里跌跌撞撞地走着。
走在杨村蔡屋,常看到这样的孩子,牵着他们的不是年轻的爸爸妈妈,而是孱弱的老人,在阳光下,他们稚嫩的小脸却绷得紧紧的,透露出独特的“老成”。
蔡屋千年古榕树下,成群的鸡鸭、垂头丧气的老狗是这些小孩们的玩伴,有时我站楼上窗边静静的观察,古榕树下这些小孩子们看着地上一只小虫子却能玩上半天,他们是如此的孤独,找不到撒娇的对象,找不到温暖的怀抱。
然而,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内心封闭、性格内向、自卑懦弱、情感冷漠,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也有些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而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导致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他们逃学、撒谎,甚至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现象较为突出。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然而在我的家乡蔡屋,这些花儿们却日渐枯萎,它的枯萎不是来自岁月的流逝,而是源于社会带给他的冷漠,正是父母的离开,社会的漠视,让这些花儿的目光由“清澈”变“呆板”,面容由“天真”到“忧伤”。他们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