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者,秦代称刻石,汉以后称碑,用以纪事颂德。碑的形制也有一定的格式,碑头题字称碑额。篆字谓之篆额,隶字谓之题额。秦始皇刻石纪功,东汉以来,出现碑颂、碑记、墓碑等。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仙游文庙重修,邑人廖钧把本县进士(登弟者)姓名等级,距今而上,按顺序排列,碑刻诸石,谓之“题名碑”,立于孔子殿西侧。
事 过129年,淳熙四年(1177年)知县陈景肃重修文庙时,更改“题名碑”镌学士蔡襄文,题为 《邑人西京留守推官大理评事蔡襄记》。
《记》 中写道:“兴化军属邑三,仙游方为中县,然乡闾幼学后生,不儒衣冠不得与良子齿。岁时,即先生旧德,以指授经术,其为词章,相与讲导,锻成一律,进取科第。”又言“每朝廷取士,率登第言之举天下郡县,无有绝过吾郡县者,甚乎其盛也哉!”史载,仅宋朝三百余年,本县登第文、武名科500多人,有“科甲之盛冠八闽”之誉。蔡襄分析,后人谒文庙,看“题名碑”时,“必摘名交议,某者之为人也,德与位宜焉;或位虽屈而德伸乎,其吉士也。又曰某者之为人也,其德者有不嘉词,而其位过之;或谬戾者焉信乎,其非吉士也。苟非亲与仇,善恶分明,是其来观也,既向善者而病其不善者,使之一日载名其上,必能思而畏者乎。后之人指数吾名,犹吾之指数前人也,率以是而自勉欤。”
《记》 最后说:“襄既道其所以,非敢专警其人,亦将以自省云。”
知县陈景肃赞叹“蔡忠惠公,序其乡进士之题名记,词语警拔,颇关风教”。
南宋嘉定(1208原1224年)期间,知县叶文炳于文庙尊道堂左右建起蔡襄、叶颙祠,祭祀名人前贤。
元代至正二十年(1360 年),文庙遭受严重破坏。“学宫碑刻、祭器、焚毁殆尽”。虽然“题名碑”和《蔡襄记》 已在劫难中消失,但是作为文化记忆,今天仍值得研讨。蔡襄评说“题名碑”上进士,概括为“吉士,非吉士”两大类,是对其德能勤绩的考察和群众评议。吉士者,德与位相宜,有的职位偏低而德伸。非吉士者,其位过之而德不嘉,甚至混进谬戾者。“题名碑”功能是“向(往)善者而病其不善者”,发挥着警示的作用。
蔡襄联想到自己在职官场,“非敢专警其人,亦将以自省”,表露出向往善者,警钟长鸣的廉政自律愿景,名垂青史题名碑。
蔡襄(1012原1067年),字君谟,自署莆阳居士,宋兴化军仙游县枫亭人。天圣八年 (1030年)“以农家子举进士”,庆历八年(1048 年)文庙立“题名碑”,碑上刻有蔡襄名字,这就是 《蔡襄记》 的历史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