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沛县千秋乡蔡家村,原名泥沟村,因村内有泥沟河水而得名。泥沟河,自西北鱼台县界流至沛县治西入泡河(丰水河)东达于泗。县治南泡水上建有飞龙桥一座,十三世春宇祖曾写有《重建飞云桥疏》。蔡家村西有田祖庙,蔡家村义学在城北,县志载古迹有佥事墓。万历版《沛县志》载,西汉经学家蔡千秋居千秋乡蔡家村。
据明嘉靖二十二年(1544)版《沛县志》记载沛县共有村庄36个,镇、店、集20个,西千秋乡辖9村,其中蔡家村原名泥沟村。乾隆五年(1740)《沛县志》载西千秋乡有村庄已有十二个,蔡家村是其中之一。民国九年(1920)版《沛县志》全境图中村庄集镇就增加了很多,不乏有冠名蔡姓的村庄,但是,哪个是当年的蔡家村?而就笔者所熟悉的有蔡家人集中居住的沛县北部的几个村庄如秦岗、狄路、蔡刘庄、蔡大庄等也在地图中清楚的标示出来了,而公元1740年以前没有这些村庄。族谱记载,六世景丰、七世楫、八世煜、炖;九世芳、十世浩十一世仁均葬于蔡家村东岗祖茔,仁长子元亨迁居坡东洛房村,葬洛房村,其中八世煜始分居文昌集,炖分居旧城。此后世陆续有安葬于他处者,如十一世俸(竹溪)安葬于邑东三十里高村寺新莹;十二世楠(春山)安葬于城西三里新莹,其子皆从葬;桂(春宇)安葬于滕邑薛河之滨的高村寺新莹,其子日章,日知皆安葬于高村寺新莹。
俸公字竹溪,生于1497年,1568年仙逝,享年71岁。按照明代70岁致仕(退休)的制度,应当在退休之前已经随县治迁往夏镇时的嘉靖四十四年(1566)迁往夏镇附近的高村寺(昭庆寺)了,其三子蔡桂携子均在高村安家。这是从现有文字史料中发现的最早迁出蔡家村的记载,尽管沛县水患频仍,但我家十一世前各世先人仙逝后仍葬蔡家村祖茔。让我们从乾隆版县志中找找答案: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明世宗嘉靖年间,沛县人民依然没有摆脱水患的肆虐。
嘉靖二年(1523),沛县河决,人多流亡,坏民庐舍;
嘉靖八年(1529),沛大水,划船到市,平地沙淤数尺;
嘉靖四十三年(1565),秋大水;
嘉靖四十四年(1566),秋七月,河决沛县,上下二百余里,运到俱塞,横流湖陂,达于徐州,水势浩渺无际。徐、萧、沛、丰大水,民大饥。富者携妻孥出避,穷者依埤堄为家,四顾汪洋。
竖年,县治迁往夏镇。
十二世祖桂公字子芳,号春宇。由孝廉历仕户部云南司郎中,管多善政及谢政归与都谏(张贞观)诸人为文酒会,构亭高村,徘徊花竹,流连鱼鸟,怡然自得,所著有《五宜亭 地43亩5分占十分之三;郎中蔡桂、张斗等供地十分之三。(乾隆沛县志)
十五世祖锡范公字洪九仙逝于雍正甲辰十月(1724)葬蔡家村东新莹。(之后再无蔡家村记载)其次子亮工居住闫集,葬庄西南半里新莹。
其余各位先人已散居他处或记载不详。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近代族人的生卒年月及仙逝后的葬处等信息在族谱中均无记载或记载不全。至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太平,政府率领人民根治水患,族人已在现居住地安居乐业,早已融入当地社会,葬地已无需另行记载也是其原因之一。然在世表中记载其生卒年月是十分必要的。
查族谱及县志记载蔡俸一家,连续六代都是清官廉吏或诗书传家。分别是:十一世蔡俸(1497-1568,享年71周岁),十二世蔡楠和蔡桂(1538-1618,享年80周岁),十三世蔡日知,十四世蔡见龙,十五世蔡锡范,十六世蔡亮彩和蔡亮工等。不但父子承德郎,且有爷孙同知县,父子皆举人更是我族传世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