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最耻辱的岁月。从列强步步紧逼,到军阀混战,再到后来的日本侵略……人们只能在满目疮痍的国家艰难存活。然而,这也是一段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抵抗侵略的奋斗史。在数十年的斗争中,民族英雄蔡廷锴见证了中华民族顽强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主义,实现自由的过程。其中,淞沪会战,则让蔡廷锴名声大噪,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日大英雄。蔡廷锴,字贤初,1892年4月15日出生于广东罗定,毕业于护国第二军陆军讲武堂,19路军上将总司令,1968年4月25日逝世。
自参军以来,展露将帅本色,凭过人的战功成为蒋介石麾下一名大将。此时中国内战不断,更危险的是被列强虎视眈眈。淞沪抗战发生在1932年,当时九·一八事变刚刚发生不久,日本关东军为掩护炮制伪满洲国的阴谋,不断向上海增兵,企图在上海制造事端。
1932年1月22日的上海,大雪纷飞,由蔡廷锴与蒋光鼐统领的十九路军因为军饷迟迟不发,战士们衣衫单薄,只能忍受刺骨的寒冷。但这一天发生的事让他们的怒火在胸中翻腾。日本领事以一次打架斗殴事件为由,向中方提出解散抗日团体等无理要求,要十九路军后撤30公里,否则向上海增兵。
铮铮铁骨,岂能容忍日寇为非作歹?蔡廷锴坚决不答应。奈何国民政府对日实行不抵抗政策,致电十九路军忍辱求全。蔡廷锴据理力争:“上海是我国领土,撤退殊无理由。政府要撤,请不限于敌方要求,调我全军离开京沪路,我当绝对服从。”
1月23日,蔡廷锴与蒋光鼐在上海召开会议,做出了坚决抵抗日军决定,做具体部署。24日,蔡廷锴又到苏州召开十九路军驻苏高级将领紧急会议,宣布抗战决心,并让全军做好准备。
1月28日夜,日本悍然向闸北一带进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早有准备的十九路军立即奋起抵抗,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爆发。
为了鼓舞士气,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抵抗日寇,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向全国发出通电,表示“守土有责,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绝不退缩。”蔡廷锴更是赋诗一首表明意志:“戎马倥偬到此间,身心劳瘁任艰难,家书两载叮咛寄,不扫倭寇誓不还。”
没有得到中央政府及时的救助,十九路军武器装备供应不足,炮火也比日军低了数个档次,导致日军轰炸肆无忌惮。但全军官兵在广大群众的鼓舞、支援下,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坚守阵地,不断击退日军的猖狂进攻。
蔡廷锴凭借大无畏的精神、丰富的作战经验,在枪林弹雨中亲临前线督战,激励士气。当时十九路军全军约三万人,再加上张治中的第五军,总共也只有四万多人。而日方不断增兵,最后达七八万人,并且还配有大量大炮、坦克、飞机等先进装备。双方实力悬殊。但十九路军抱着誓死报国的精神,为了民族的自强自立而战斗。
血战33天,从1月28日至3月1日,从冬末到初春,蔡廷锴指挥着十九路军坚守上海。战士们前仆后继,经历了闸北巷战、吴淞要塞战斗、八字桥战斗等战役,使日本侵略军受到重创,死伤万余名,并四度更换指挥官。
即使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取得一定成果,******政府依旧坚持对日不抵抗政策,不再增派援兵。3月1日,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十九路军被迫撤离上海,退守到嘉定等地。生死存亡时刻,蔡廷锴、蒋光鼐等于3月2日通电全国,表示 “弹尽卒尽”,也要和日寇对抗到底。
异常激烈的交战,十九路军严重打击日军侵占上海阴谋。经过英、美等国交涉,中日双方于3月3日宣布停战。5月5日,日本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一·二八”事变结束。
淞沪抗战是我国对日作战从未有过的大捷,这次战役意义可谓重大。一方面,打压了日军嚣张气焰,另一方面,抗战使中日全面战争延迟了五年,为中国抗战赢得时间准备。
蔡廷锴因指挥淞沪抗战功勋卓著,被海内外誉为“抗日名将”、“民族英雄”。这个出生在广东罗定的男子,当初为了温饱当兵,却因一次次战争成就了他。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