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县湖江乡大湖夏府谢氏宗祠,是谢氏总祠,堂号为“报本堂”。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三进总面积在一千平方米以上,气势宏伟。比“报本堂”建得更早的谢家祠堂“敦五堂”,始建于元大德四年(1300),虽二进,但非常精美。敦,意为厚道,笃厚;诚心诚意;也包含督促的意思。五,指“五伦”,即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以忠、孝、悌、忍、善为其关系的准则。
“敦五堂”,由南宋留守三军卫谢仲云所建。谢仲云,宋朝著名才子佛印的单传后裔。佛印,原名谢端卿,为苏东坡好友,幼习儒书,通古博今,应举进京,意外地出家为僧,被宋神宗赐了法名“了原”、号“佛印”。国画的传统题材《三酸图》,就是以身为金山寺主持的佛印,邀苏东坡、黄庭坚品尝自己所酿的桃花醋故事而创作的。宋代文同、马远、陈清波,元代颜辉、赵子昂,明代陈洪绶,清代戴球、苏六朋,及日本狩野元信、海北友松等,均曾绘有《三酸图》。
清宣统元年(1909),“敦五堂”重修时,在前厅红石柱上镌刻一副楷书楹联:
先人有燕翼贻谋,无论为文德为武功,承绍允推贤子弟;
地势得象山灵秀,从此产英雄产豪杰,勋名彪炳泰东西。
楹联落款为“悔奄蔡世信敬撰,宣统己酉元年孟冬月立。”
据《赣县县志》载,此联是夏府谢氏族人、国立京师大学教授谢成珪请蔡元培先生所撰。为此,笔者也曾撰《蔡元培为谢氏宗祠撰联》一文,发表在《谢氏研究》杂志。
今查证,蔡世信也并非蔡元培,而是另有其人,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赣州》作者谢宗瑶老先生说,他曾见过此人。显然,此联也并非蔡元培所撰。
2011年1月18日,经谢荣胜宗长所提供的地址,笔者造访了这位赣州市老年集邮协会会长。他虽然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是头脑还非常清醒。博学多才,见识甚高。虽是初次见面,但他有问必答,这让我收获不小,还送给我他所著《赣州城厢古街道》和《文人、学者、外交家谢寿乐传》,并在扉页上签名留念。
(二)
蔡世信(1848—?),字悔庵,号青水山人,赣州府赣县(今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人,出身中医世家,曾为慈禧御医,赣州城区最后一个进士、学者、诗人、书法家。
蔡世信中举之后,江西全省大主考廖寿恒,和陕西道监察御史王赓,曾为蔡世信题匾,匾曰《文元》。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其余的统称为文魁或文元,看来蔡世信为第六名之后的举人。
廖寿恒(1839—1903),男,字仲山,晚号抑斋,福建汀州府永定县人,寄籍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同治二年(1863)进士,殿试二甲第五名,授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湖南学政、国史馆纂修、侍读学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兵、礼、户、吏四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光绪十年(1884),署刑部左侍郎,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光绪二十二年(1897),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光绪二十四年1月24日,与总理衙门王大臣约康有为问话,曾询及变法的方法步骤。“戊戌变法”期间,视诸臣为后进,故能有所指陈,助康有为向光绪帝送书递折,传达光绪帝的“上谕”。且助孙家鼐延请康有为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促进变法。康有为当时与他过从颇密,曾记其事:“时吾递书递折,及有所传旨,皆军机大臣廖仲山为之。京师谣言,皆谓廖为吾笔帖式,甚至有谓为‘康狗’者。”光绪二十六年,廖寿恒因病开缺回籍,三年后光绪二十九年卒。
蔡世信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参加光绪戊戌科殿试,登进士三甲二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时五十岁,授文林郎,分发广东即补县正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任歙县知县。期间,赋诗《丙午视篆歙县季春出南乡途中书所见》,视篆,指掌印视事。他在歙县颇有政绩。重视教育,扶持新学,禁烟禁赌,发展商业和茶叶生产。
宣统三年(1911),清朝灭亡。时年六十三岁,从此以行医为生。晚年生活困顿,曾受江西督军方本仁、观察使薛梦梅的关顾。
蔡世信精于书法,擅长榜书,曾多次为亲戚题匾。如《杖国耆英》匾上有“全镛黉奎叔祖大人七旬晋一荣寿大庆,愚姪孙世信恭祝”字样,《梁孟并贤》匾上有“皇清光绪……,及礼部进士敕授文林郎分发广东即补县正堂姻教侄蔡世信”字样。
蔡世信在住宅大门上方所书的“市隐之居”四个大字,却飘逸着超群脱俗气质。他家住赣州城西大街,其对面菜市场可直通铁盔塘巷。
笔者从谢宗瑶宗长住所(小新开路26号)出来,向左走百米,就来到铁盔塘巷交会处。沿着铁盔塘向前走,途经当年文天祥常常去的挹翠楼,一直往前走菜市场,却不见踪影。后多次寻觅无果,一问才知,蔡世信的住宅早已被拆掉了。
蔡世信还为赣县龚公山宝华寺大觉殿题撰并书石柱长联:
大弘佛法三菩提,住尘八秩春秋,宝华寺中金光普照;
觉度众生千世界,历运六朝日月,龚公山上殿宇重新。
上款是“民国十二年癸亥孟春月谷旦。”下款是“青水山人章江蔡世信敬撰并书。”
民国十二年(1923),他已七十五岁了。署名“青水山人”,俨然是一付“市隐之士”形象,或者还是个释家居士,佛门信士。
另从网上可看到蔡世信的名刺(名片)的拍卖图片,红底正楷,非常端正,与谢氏宗祠“敦五堂”上的楹联正楷基本相同,只是清瘦些。
蔡世信所有《谷园集》四卷,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由南昌慈灿轩出版(铅印本),网上有售。时,年届七十七岁。
《谷园集》序曰:“……先生今之□奇人也。光绪戊戌成进士,官笺投歙县署,旌德卓异□明。其德业政绩之及民者,口碑载道,有异人之类。生平学问,重应实践,雅不愿为文苑传中人,即冀之所至发为。诗古文辞,皆原本六经为载道之文。岁辛亥清廷鼎革,解组归田。遂绝意仕进,隐于医以自给。其志操之坚贞,固别有在也。民国十八年,避地虔州,适路硬塞不得归。……。”
既然是“避地虔州”,可知蔡世信祖籍并非赣州,而是于辛亥革命后才迁居赣州的。祖籍何方?待考。他在此一边行医,一边著书立说。
“生平学问,重应实践”,说明他非常注重注重实践,学以致用,崇尚新学,行医谋生。序作者是谁?待考。
他在《谷园集》自序说:“天之高也,地之厚也,人物之繁殖也!有其理,有其气,有其形。其理则幽深而玄远,其气则流行而变化,其形则光怪而陆离。问之天,天不言;问之地,地不言;问之物,物不言;问之人,人亦不尽能言。能言者厥惟圣人。顾圣人往矣!所遗者书,书亦不尽言。予赋性鲁,少读书,攻举子业耳。久而知此非实学,又苦无明师益友相与启发,而讲明之间,尝上观天,下观地,中观人物,有所见辄记之纸笔,遂多词无诠,次此以蠡测海,为之海水之大哉。今老矣,望道叹未见也。搜笼得之有六十余条,似于理不甚相悖,弃之不忍,姑录存之,曰‘谷园’。听说随笔,并龟也,随鸡也。以之覆□听之,若以比先儒之语,录数乎哉?中华民国十四年岁在乙丑仲冬青水山人书,时年七十有七。”
蔡世信知道,攻举子业并非实学,所以坚持钻研医学,造福人类,后裔不少从医。他坚持通过仔细观察,详细记录,独立思考,通过诠释,以获取真知灼见。《谷园集》的内容有文、随笔、诗之属,但均以记事为主,而且富有哲理,实为作者平时心得体会,人文结晶。如卷一为文(七十二篇),包括河图解、洛书解、论天、论地、论人、天定胜人,人定不能胜天论、论天地人物之始、金木水火土五色辨、水火金木土五气相生辨、水火金木土五气相克辨、阴阳二气说、理说、欲说、格物说、仁说、……;卷二为臆说随笔,小品箴言;卷三(不详);卷四为诗(四百另八首),多为记事诗。
(三)
例如《谷园集》卷四中,有记事诗一首《镇守使方公耀廷、道尹薛公梦梅赚赠金(有序)》云:
壬戌夏南北交战,奔走流离,所有衣物洗劫一空,嗣人亡财尽,愁惨难言。岁除伊迩,方薛二公闻而悯之,餽以百金,并洒华翰,奖饰逾恒。夫致粟帛以存问,高年治世之典也。而二公行之,感而赋此,以志盛德。
贤者至饥饿,君王犹耻之。此风已甚古,何望于今兹。
念我遭离乱,丧亡复相随。屡空似颜子,枯坐徒自悲。
乞借富门生,莫然不念师。余子尽龌龊,此衷将告谁。
讵料二长官,居高而听卑。知我老且贫,书币交相驰。
谓展伸年意,勿以百金辞。昔有颜延年,深重陶公奇。
赠以二万钱,高情后世思。愧我非陶公,碌碌日就衰。
陋儒被殊礼,枯木逢阳曦。又譬辙中鲋,悠悠赴涟漪。
附方、薛二公书:
在昔典重访贤,特饰旌旄之采;义存养老,爰伸粟币之仪。史册所传,繇来尚矣。懿维:先生品植圭璋,望隆泰斗。八公山畔抽簪,高廉吏之名;九老图中撰杖,续耆英之会。揖聃仙于函谷,道德传经;晤庄叟于漆园,逍遥著论。奇探本草,秘揭灵枢。启寿世之青囊,悬医宗之金鉴。泽涵桔井,福造梓乡。乃居周子过化邦,衍阳明良知之派。耆年进德名教,自将孔会树其范围,圣门卫其羽翼。从大夫后敦以礼乐诗书,为君子儒修其孝弟忠信。将使居今稽古,沐尧天舜日之庥;庶几用夏变夷,祛美雨欧风之习。遏横流于沧海,作吾道之干城。堂哉皇哉!高矣美矣!具斯懿行,足式浇风;每企鸿仪,同深螘慕。弟等挹清流于章贡,续夜话于苏阳。异结墨缘,籍分廉润。仪修餽岁,欣万象之更新;礼展引年,奉百金而为寿。博得梅花一笑,狂飞竹叶千觞。略同管子之分金,聊复尔尔;漫效晋文之返璧,惟此戔戔。伏乞莞存,无任盼祷。祗讼道绥,统惟爱鉴。
从序中可知,1922年(民国十一年)6月13日,北伐部队攻克赣州,他在逃难时把所有家当全都丢光了,接着又遭遇变故,家人去世。年关将到,举步维艰。此时,江西督军方本仁、观察使薛梦梅二人,突然送来一百金,并致信褒奖。真是雪中送炭,让他如沐春风,似栉时雨。
诗的大意是,让贤良者挨饿,就是君王也感到羞耻。但如此风尚已经很古远了,何能盼望出现在今天。却有人体念我遭遇离乱,丧亡又随之发生。经常如此贫困,好似当年颜回落难,只到枯坐着徒然感到自悲。无奈乞讨借贷于富裕的门生,但他们又漠不关心以体念这个老师(既教语文,又教数学)。我的儿子都是卑鄙无能之辈,如此衷肠寸断,将向谁诉说。怎料到有二位长官,居高位却能听到下面疾苦声。当得知我年老而且贫困无依,就有书信和钱币一并送来。还说是共祝新年快乐之意,叮嘱我千万不要以区区一百金而予以推辞。过去有南北朝的颜延之,以敬重陶渊明而惊世出奇。赠送他偌大二万钱,只是以其高情厚谊让后世深思。但却惭愧我并非著名隐士陶潜,碌碌无为而且日益衰弱。我一介腐儒受到此特殊礼遇,犹如枯木逢春向太阳。又似车辙中的鲋鱼,优哉游哉地奔赴深水涟漪。
方本仁、薛梦梅担心蔡世信不肯接收突如其来的馈赠,于是在书信中强调说,古时候的典章,非常重视访贤求能,要求特地装饰好旗帜,以彰显其风采;礼节道义,要求延续和留存赡养老人的美德,于是可伸手,向上级申请粮食钱币的礼仪。这些都是史册为之所传,也已用歌谣来推广崇尚。为了美好的明天而恭维联系:
先生品德高尚,犹如矗立的名贵玉圭、玉璋,名望隆重,是为众人所敬仰的泰山、北斗。八公山畔,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八公(左吴、李尚、苏飞、田由、毛被、雷被、伍被、晋昌)埋金后升天(引退)为仙,从而提高了廉吏的名声;香山九老(胡杲、吉玫、郑据、刘贞、卢贞、张浑、白居易、李元爽、禅僧如满等九位七十岁以上老人)图中,撰杖捧屦(侍奉长者),以延续宋文彦博留守西都洛阳时,集年老士大夫十一人聚会作乐,是为“洛阳耆英会”。揖别老子李聃仙人于函谷关,留传有其《道德经》;会晤漆园吏庄周,著论其《逍遥游》。
您探奇方于《本草纲目》,揭秘笈于《黄帝内经·灵枢》。启蒙造福,为延寿世人而钻研黄石公《青囊经》,悬壶济世,灵活运用乾隆皇帝钦定、太医吴谦编修的《医宗金鉴》。恩泽浸渍,犹如汉仙医苏耽故居郴州的桔井观(苏母用桔叶和井水,救活诸多瘟疫病人),造福于自己的故乡。尔后迁居宋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其地而教化其民之邦(指虔州),衍绎阳明先生王守仁所提倡“致良知”的学派。
六十岁后德高望重,以纲常名教自我保全,为孔孟会所确定其所有范围,为至圣之门安排守卫和辅佐。追随高尚士大夫,尊从敦诚以礼乐诗书,身为正人君子,用儒学修养其孝悌忠信。将用今天的眼光,考察古代的事迹,沐浴唐尧天地、虞舜日月的庥荫(保护);或许可以运用华夏文化,改变外夷风俗,祛除欧美风气的不良习惯。遏止横流于茫茫沧海,创造我国理论的干城(盾牌和城墙)。堂而皇之!高而美矣!具备这样的嘉言懿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足以式笥(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浇风薄俗(指社会风气轻浮庸俗);每想以鸿毛之仪,同入蚁群之慕。
弟等想舀上清流于章江贡水,延续夜话于苏轼、阳孝本。异想天开以结笔墨之缘,籍以分享廉润芷兰(廉洁的品行像芷兰一样润泽)名望。礼节性的表示点束修(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先奉赠礼物以表示敬意),以馈赠辞旧岁,欣然祝万象更新;些许礼物。以展望新年,而奉上一百金为您祝寿。如能博得梅花一笑,就使竹叶狂饮千杯。这大概同于当年管鲍分金(管仲经商,出资少于鲍叔牙,却多分红利),姑且如此而已;以模糊效仿晋文公重耳受飧返璧(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看出晋公子重耳的随从都是足以辅佐国家的人,断定重耳一定会称霸于诸侯,而讨伐那些曾经对他无礼的国家,这样曹国就会首当其冲,她让丈夫早些表现出与曹国其他人有所不同,于是僖负羁就给重耳送去一盘晚餐,里面暗藏了一块玉璧。重耳接受了晚餐,却把玉璧又返还给了僖负羁。五年后,重耳攻入曹国,命令任何人不得进入僖负羁的官邸,并赦免他的族人,以报答当初僖负羁给予的恩惠),只有这样,才能积少成多。今向尊者恳求笑纳,不胜表示期待与祝愿。只赞颂一路安好,全是为了喜欢请明鉴。
方本仁(1880—1951),字耀廷(亭),湖北省团风县马曹庙镇戴家湾人。幼入塾读书,年二十做塾师。后投武昌右旗马队营当兵,被选送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毕业后仍回马队。后上北京陆军军官学堂,第二期毕业。
1913年任江西都督府参议厅厅长,1914年任江西陆军将校讲习所所长,后任江西督军署少将参谋长,1917年1月任赣西镇守使,1922年10月任赣南镇守使,1923年北京政府特授将军府粹威将军,1924年任粤赣边防军务督办,同年11月任江西军务善后督办,1925年兼任东南五省联防军江西军总司令。
1926年4月出走上海,后投奔广州国民政府,8月任国民政府江西宣慰使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长和右路军总指挥,参加北伐。
后离职赴庐山闲居,1928年3月任中央政治会议太原分会委员,1929年1月任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6月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并代理湖北省政府主席,10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北平行营主任,1930年改任北平政务委员会委员,1931年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1932年任湖北清乡委员会主席,后退出军界经商。
1936年1月任中将,1949年拒任湖北民军总指挥,同年5月在武汉迎接解放。1951年2月15日在天津病逝。
方本仁是浓郁传奇色彩的代表。出身“贫贱”,父亲叫方支奇,弟兄四人,因家道贫寒,无钱娶妻。一姚姓寡妇讨饭,闯进了家门,生下五男二女。全家对方本仁,集四房宠爱和希望于一身,有幸入私塾读书十二年,后在乡间做了塾师。教书不到二年,投笔从戎。
他极力支持儿子方达士抗日,又极力支持家乡建设。捐资创办了萍乡平民工厂,黄州平民织布厂,百福寺楚黄高等小学。黄冈大旱,捐资募款,购粮装载二十三条木船救济黄冈灾民。
1927年春,蒋介石上庐山邀方下山,先后派他与何成浚为南京政府代表,同张作霖的代表杨宇霆、阎锡山的代表南桂馨在北京举行南北停战谈判。1928年2月,被委为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及太原分会委员。8月,特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将委员。
1928年6月4日,东北军阀张作霖因不满日本人在东北的胡作非为,被日方秘密炸毁其乘坐火车身亡,方本仁作为蒋介石及南京政府的代表,参加了张的葬礼。方在东北期间,与日本驻奉天总领林久治郎、日本政府特使林权助进行激烈的辩论、巧妙的斗争,并数次与张学良恳谈,力劝张学良顶住日方压力,毅然易帜,完成国家的统一。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易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使日本分裂东北的图谋遭到彻底失败。东北“易帜”后,南京政府特任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在张学良就职典礼上,他为监誓人。后被张骋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
1929年5月,国民政府委方本仁为湖北省政府委员,代理省主席,兼民政厅长。10月,调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北平行营主任。1931年4月,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驻节武汉。12月,任北平政务委员会委员,并选为******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
后来,方本仁因与蒋介石发生龃龉,看破******官场,不愿做官,长期在武汉闲住。从1932年起,方开始经营工商业。在汉口开设长江饭店、同济信托公司,还开办了蕲州裕利煤矿兼办普一煤球厂。
1938年武汉沦陷,只身赴重庆。后因奔母丧,回黄冈。途经武汉时,汪伪组织派人拉拢他,他断然拒绝,并对其长子方达智身陷敌营任伪汉口市建设局长职,表示极大的愤慨。一面策划其子脱离虎口,一面拜托董必武介绍达智去解放区,参加革命。
他则移居黄州,以当和尚来掩护自己。日伪派翻译官韩某找方几次,他都推脱说:“我已是出家之人,再不介入政治了。”
方虽身陷日占区,但爱国有心。其四子方达士,南京中央军校毕业后,在卫立煌部任职。抗日战争爆发,方达士要求上前线杀敌,卫立煌想予以关照,留在后方,写信告诉方本仁。他复信说:“儿子要爱国杀敌,我很高兴,应当支持他的行动。”方达士后在晋南抗日战场上英勇牺牲。
抗战胜利后,他在武汉作寓公,与董必武关系甚好。1945年10月,董以中共代表身份参加国共谈判,在汉停留期间,他请董住在汉口自己寓所对面的德明饭店,并让他的厨师负责董必武的膳食,以防特务暗算。董必武根据方的一贯表现,称赞方是爱国将领。
1949年,武汉解放前夕,******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派亲信,持亲笔信请方本仁出任民军总指挥,被他严词拒绝。武汉解放时,他同群众一起举着小红旗,欢迎解放军入城。1951年2月在天津病逝。
方本仁传奇人生,蔡世信人生传奇。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惺惺相惜,高山流水。虚心实意,竹石为友。
(四)
潨川小学(今呈坎小学),为安徽省第二所民办小学,徽州第一所民办小学。这所百年老校,历史悠久,桃李荟萃。
这是一所由留学生们创办,男女同校,传授新学的“洋学堂”。因为破土而出,冲天而起,难免会遭受不同寻常的打击,历过不同寻常的风风雨雨,走过坎坎坷坷的道路。几经毁灭,又得新生。
这得力全校师生的努力和当地人民的支持,也得力于当时的知县蔡世信高度重视。在遭遇毁校伤人的紧要关头,他亲临现场,不畏遭受瓦片攻击,前往制止;尔后采取得力举动和积极措施,帮助复校,亲自为“潨川小学堂”题写校名,并参加庆祝开学典礼。此事说来话长: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初,罗凤藻、罗享润在罗氏宗祠旁建房办学校,当即遭到以放高利贷谋利,家资巨万的罗烬基的破坏。他纠集吸****烟为众所弃的武生罗文英,从中兴风作浪。当有人提议将村中酬神演戏经费,移作举办地方教育红费时,他四处散布谣言,说学堂要毁庙加损。
三月初三夜里,罗文英纠同罗社高等数十人,吹号鸣锣,明火执仗,蜂拥至学堂,将堂中一切捣毁净尽,并随之拥进罗凤藻家,用石头撞开大门,将厅内物具,肆行打毁。罗会琏则逃至城中,急请歙县县令蔡世信前来勘查。
黎明时分,罗文英再次聚众,来到各教员家,将各教员带到赛会处,勒令他们写悔据,答应“永远勿许再开学堂,永远不许赴城控告”。
时至中午,歙县知县蔡世信赶到村里,却被乱瓦击中衣帽。寡不敌众,只好离去。大规模的暴乱行为,持续至当天晚上才结束。
此后数天,罗文英一干人等,每日到各家查点,不许私逃一人,离村一步。直至十五日,赛会举办,罗凤藻等人才寻得机会陆续逃遁。潀川小学堂在此次动乱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当年二月,在知县蔡世信支持和关心下,新学堂照常开学。当时知县蔡世信还亲临呈坎祝贺,并将其题写的“私立潨川小学堂”校名匾,悬挂于学堂大门枋上。
开学典礼十分隆重,村民对这所“洋学堂”赞不绝口。当时学生四十多多人,高年级仅四人。罗凌轩为首任校长。董事会由罗凌轩、罗亨濂、罗守恒(举人)、罗迎东(县庠生,罗凌轩之弟)、罗杰、罗宽、罗运培、罗文伯等革新派士绅组成,大多兼教。罗运松担子重,父亲去世后留有不少未结的商务,他也顾不及,连新安公学学监一职也辞了,一心扑在潨川小学堂。
后来学堂发展,学生逐年增多,1911年光复后,学生已近百人。又先后聘请岩寺方光照、沙溪凌讷如、九沙汪承祺、叶村叶森义等任教。早年曾任教员的还有罗运机、罗牧之、罗季颖、罗霭如、洪博、程万里、潘维孝等。
潨川小学创办伊始即实行男女同校,并同班上课。着重提倡男女同堂受业和学习西方传入的新知识,向沿袭几千年的私塾挑战,成为当时徽歙一带推行新学和新思想的重要阵地之一,影响甚大。
开设新课程,采用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制的统一小学课本,有国文、算术、自然、唱歌、图画、体操、修身等科目。校董、教员办学热情高,不计薪酬,不辞劳苦,不仅带自己子女入学,还劝说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送子女入学。
安徽省有两所留日学生创办的小学,一所是潨川小学,和另一所是桐城吴汝纶小学,在安徽省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据《歙县志》小学教育说:“清未民初,本县小学教师多为社会名流,教学质量较高。如潨川(呈坎)两等小学堂堂长由留日学生罗会坦担任,该校第一、第二两届毕业生罗运彬,罗运机、罗敏功、罗长铭、罗时铸、罗时和等人均考取省立三中。民国十五年,该校八名毕业生报考,被省立三中录取五名。”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赞扬潨川小学是徽州办学的楷模,潨川小学也按照陶先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思想,增设手工课,强调实践。自然课也增加仪器使用和标本识别的教学内容。陶行知先生谱写的“锄头歌”,该校一直教唱到解放前夕。
1949年4月22日,歙县解放,7月即奉命改校名为歙县县立呈坎完全小学。从而由“私立”走向“公办”,其办学经费、师资,统由国家调拨,国家统一领导。
潨川小学已一百余年了,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其中佼佼者,也比比皆是,故百年老校潨川小学原校址,还保留至今。
蔡世信重视教育,热衷于兴办新学,故在筹集、管理教育经费方面,可谓尽心尽责。
歙县县学已有学田三百九十余亩,但是由于学校越办越多,规模越办越大,“学堂费巨,岁需百金,或数百金”,必须增加捐税,以维持办学经费。
光绪三十二年(1906)劝学所成立,为普及国民教育,增开花捐。对于这笔花捐的使用,歙县蔡令世信禀批:“据禀:此项花捐,拟以六成拨劝学所,以四成拨入南乡学堂。妥协之至,事关公益,地方官不能不统筹全局,如此委曲求全,当亦为明白晓事人所共谅。萧政彪如再固执不遵,则是有意抗违,当摈之学界之外。至近日财政困难,罗掘四出,不肖士绅往往藉办学题目,以自私自利又何怪纳捐者之啧有烦言乎?学堂无论官立、民立,地方官皆有监督考察之责任,非实力撙节不可仰,即传谕凛遵速行,妥议定案,并谕劝学所一体查照,毌违此缴。”
然而上海《申报》(原名《申江新报》)还经常出现徽州“兴学不准收抽渔捐”,“禀请收取米麦捐兴学为准”的报道。
针对歙县教育会劝学所经费不裕,地方士绅拟抽收渔梁上水杂货捐以资挹注,遂联名禀请歙县县令蔡世信转呈安徽巡抚冯煦,结果被驳回,“所请抽收渔梁杂货捐之应毋庸议”。理由是歙县此前已经因兴学抽收箔捐,认为既有此项捐款,尽可酌拨教育会劝学所之用,余款可再拨入学堂。
冯煦(1842—1927),原名冯熙,字梦华,号蒿庵,晚号蒿叟、蒿隐。江苏金坛五叶人。少好词赋,有江南才子之称。光绪八年(1882)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凤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和安徽巡抚。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以遗老自居。曾创立义赈协会,承办江淮赈务,参与纂修《江南通志》。冯煦工诗、词、骈文,尤以词名,著有《蒿庵类稿》等。
针对别县有的学堂经费充足,却存在浪费现象,知府刘汝骥对歙县县令蔡世信亦有这样的批示:“休宁海阳学堂每岁进款八千余元,学生则仅十六人;祁门东山学堂岁入不下四千余金,学生不过二十余人。其尤可骇者,历年堂长接替,并未有决算报销,或至宵遁而去。黟县岁入尤丰,婺源称是绩溪次之,然均以经济困难为辞,该县小学堂岁支二千馀千,比较观之,犹为彼善于此者也。所有开支该县拟作十个月计算,此原从核实,撙节起见,惟近日学界潮流日益膨涨,其降志以从者,往往窃美名以去,稍为认真整顿,不目为反对,即抵为阻挠,其不遭唾骂者有几。歙多君子,想念及筹捐拮据情形,当亦缩衣减食,不龂龂此区区少数之薪水也。惟事关全局,非一郡一邑所能决议。是否可行?仰候学宪核示遵行,并候抚宪批示缴。”
歙县教育事业发达,办学经费相对紧张,知府刘汝骥心知肚明,于是答应请求学宪法、抚宪后批准收缴教育费。于是歙县蔡令世信也依样画菰禀批:“学堂之难办,由于经费之难筹。经费之难筹,由于开支縻费之太多。据禀:各节自系实在,情形本府察阅,各属报告,休宁海阳学堂每岁进款八千余元,学生则仅十六人;祁门东山学堂岁入不下四千馀金,学生不过二十馀人。其尤可骇者,历年堂长接替,并未有决算报销,或至宵遁而去。黟县岁入尤丰,婺源称是,绩溪次之,然均以经济困难为辞,该县小学堂岁支二千馀千,比较观之犹为彼善于此者也。所有开支,该县拟作十个月计算,此原从核实,撙节起见,惟近日学界潮流日益膨涨,其降志以从者,往往窃美名以去,稍为认真整顿,不目为反对,即抵为阻挠,其不遭唾骂者有几?歙多君子想念及筹捐拮据情形,当亦缩衣减食,不龂龂此区区少数之薪水也。惟事关全局,非一郡一邑所能决议,是否可行?仰候学宪核示,遵行并候抚宪批示缴。”
刘汝骥,字仲良,号李青,直隶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县)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二甲第二十九名进士;同年五月,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四年四月,授翰林院编修。历任监察御史,官至安徽徽州府知府。适逢辛亥革命变作,隐居终老。著有《陶甓公牍》。
(五)
随着清王朝政策的调整,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以盐、典、茶、木为四大主要经营领域的徽商,正逐渐走向衰落和瓦解。
据陈去病《五石脂》载:“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茶叶六县皆有,木则婺源为盛,质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自陶澍改盐纲,而盐商一败涂地;左宗棠增质铺岁月,而当商几败。及今茶市,既不改良,二连岁之亏耗者,不可胜数。然徽人谓曾国藩驻师祁门,纵兵大掠,而全部窖藏一空。”
光绪三十四年的《婺源乡土志》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婺物产,茶为大宗,顾茶唯销于外洋一路。迩年茶市窳败,业茶者富贵降为穷户,而农民依茶为活,遂苦不可支。”
徽州知府刘汝骥在给歙县知县蔡世信的公文中也说:“徽州商业,以茶为大宗。闻近岁茶行亏折,每至数十万元之鉅,大半为日本、印度茶所夺。”(见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三《批判·户科》)
加上咸丰同治兵燹浩劫,包括婺源在内的徽州“发逆而后,商业衰颓,十室九空。”(见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生计既极艰难,商贾迥不如前。”(见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风俗之习惯》)
蔡世信认真执行了知府刘汝骥的指示,以茶为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徽州商业。
光绪末年,徽州知府刘汝骥曾奉朝廷旨意,严令禁烟,要求“阖属士绅人等一体查照劝劝禁,其以烟馆为生涯者速速改图他业。”
歙县县令蔡世信奉命设立戒烟局,制定了“减价售药,限期戒烟”的政策。逐步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以严令禁烟。
为了让这位素质教育的先行者进出历史的迷雾,本文抛砖引玉,敬请蔡世信后裔和同仁,若发现不周,不要见笑,撰文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