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广州市荔湾区珠江大桥东头、中山八路与南岸路交会的一片地方,因位于澳口涌以南,被称为“南岸”。它原属南海县,清末民初,这里有一座典型的珠三角水乡大庭园,叫环翠园,是清末曾担任过云南大理知县的蔡廷蕙兴建的。
蔡廷蕙家族的老祖宗叫蔡善仑,以经营中药发家,后又开办了钱庄,发行银票。蔡善仑有两个儿子——蔡祖远和蔡祖泽。清朝道光年间,是蔡家最鼎盛的时期,蔡祖泽尤为富裕,被称为“蔡百万”,政府为了筹集军饷,常常向他借钱。
可是,那时蔡家并没有突出的政治地位。蔡祖泽的第五个儿子蔡文源娶了高第街许应骙的姐姐为妻之后,情况才发生重大变化;由于许应骙在同治年间曾任浙闽总督,这就大大提高了蔡家的声望。蔡文源的儿子蔡廷兰和蔡廷蕙又先后中举,令这个家族更加显赫。蔡廷蕙退职回乡之后,仗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背景,加上他的父亲蔡文源已在南岸购置了大片田地,因而顺利地兴建了这座远近驰名的庭园。由于蔡廷蕙在兄弟中排行第九,所以被称为“蔡老九”,环翠园也被俗称为“蔡老九花园”。
环翠园北起澳口涌的南岸,南达现在环翠园小学的南墙,西以埗头直街为界,占地共达两万多平方米。它之所以远近闻名,不但因为面积宽广,还因为它的“内容”极为丰富:
园的东部有长方形的大鱼塘,周围遍植奇花嘉树。
园的南部是兼具中西风格的景区,有一条东西走向、宽约5米、用花岗石铺成的路;路侧建鱼池石山,还饲养了孔雀、梅花鹿、蜜蜂、猴子,谐音象征“爵、禄、封、侯”。
园的西部建了西关式的青砖大屋,是家人的住宅。
园的北部建杨桃园,澳口涌从这里流过,涌边建了码头,登船可以直达珠江。还建了“望云草堂”和“玻璃厅”。望云草堂模仿杜甫草堂建造,是当时西关地区文人的聚会场所。玻璃厅是仿意大利风格的两层建筑,在厅内可以尽情浏览园内外风光。
园的中部建了一座宽约50多米、纵深近80米的大祠堂,名叫“元善蔡公生祠”,因是蔡老九兴建,所以俗称“蔡九祠堂”,规模为广州生祠之最。正间的柱、梁架全部用贵重的坤甸木制作,砖和瓦都是特制的,用料足可与陈家祠媲美。祠堂正门两边的钓鱼台,饰以神话故事为题材的木雕、砖雕,正门牌匾由清嘉庆十四年的探花张岳菘题写,既庄重典雅又富有文化情味。
园外遍植荔枝、榕树、木棉、青竹……让“环翠”名副其实。
中过科举、当过县令的富豪蔡廷蕙大可以在园中享清福、“叹世界”,但是他却不满足,民国初年竟在环翠园一带开设****,吸引大批赌徒前来搏杀,令这个原本宁静而美丽的地方充满乌烟瘴气,被人称为“小澳门”。
蔡廷蕙于1924年去世,环翠园迅速衰败,园内外出现许多高低不同、形状各异的房屋,成了百姓杂居区和工厂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蔡九祠堂创办环翠园小学,上世纪70年代末,更将之拆建为普通的教学楼,令这个名园只留下一段50来米长的青砖围墙。
如今,“环翠园”这一名称依然存在,但已面目全非;澳口涌依然在流,但窄了许多,涌水已浑浊不堪。不少蔡氏后代已散居海内外,但蔡老九依然是不少老居民茶余饭后的谈资。此情此景令人感慨不已,笔者于是仿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叹曰:
澳口涌边野草花,残墙老柳夕阳斜。
旧时蔡氏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