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水头分会2024年年会  · 广东阳山县江英镇船洞蔡氏宗祠重光一周年庆典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东石分会第六届理监事会..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泉州中心市区分会第二届..  · ‌广东省蔡氏宗亲总会成立十周年庆典暨第..  · 广东陆丰深圳东莞肇庆四市蔡氏宗亲联合举行联..  · 福建漳浦西湖蔡氏举行2024年冬季祭祖活动  · 福建石狮大仑蔡氏中顺大夫祠落成庆典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应邀出席石狮商会召开的..  ·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世界蔡氏文化经济发展研究..  
蔡氏人物 更多

古代先贤

近代人物

现代精英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人物 > 古代先贤 > 内容 

儒家贤士蔡邕(下)

作者:蔡敬民  发布时间:2016/6/6

  5、书论大成

蔡邕不仅是东汉的大书法家,而且是汉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

蔡邕的传世书论有《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四篇。其中《笔赋》大部分内容为唐宋类书引用而得以保存,只是略有阙失;《篆势》为卫恒《四体书势》全文引录;《笔论》和《九势》都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一书,才得以保存流传至今。尤其是《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笔论》与《九势》

蔡邕《笔论》开篇就提出“书者,散也”的著名论断,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及书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随后则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表现大自然中各种生动、美好的物象,强调书法艺术应讲求形象美。

蔡邕《九势》说:“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揭示了书法美的哲学根据,阐发了汉字结构本身所蕴含的美感因素。接着,他又阐述了八种运笔规则,要求通过运笔来表现生动有力的笔势。故亦有题作《九势八字诀》的。

例如“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蔡邕的这些重要思想和观点,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说,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蔡邕是杰出的书法家,其书法结体谨严,点画俯仰,意态百出,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之誉。他又善于思考和总结前人经验,因此在书法理论上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位一体论

蔡邕的“三位一体”书法理论体系,奠定了古代书法理论基石。主要涉及到书法的三方面重大理论问题:

一是书法物象论,主要是关于书法的“本源”问题。物象论这种观点在蔡邕之前就已萌生,特别是探究文字的起源时,多采用文字模拟物象的观点,如许慎《说文解字序》提出“仰则观象于天”、“依类象形”等;崔瑗《草书势》也提出“观其法象”,并用鸟兽之势来比喻草书的动态之美等。但他们多从文字起源分析,或者以物象比喻,并没有把书法和自然事物的形象联系得那么紧密,蔡邕继承了他们的思想,对书法物象论第一次作了比较深入的阐述。他在《篆势》中指出篆书应“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用一系列生动的自然形象来比喻篆书“法象”、“象形”的美。在《笔论》中提出“为书之道,须入其形”,然后一系列的描述,“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并结论“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他直接把自然物象和书法从形象上和本质上联系起来,自然万物不仅是书法的物象之源,而且从视觉审美上也是书法取法的对象,自然之“象”也是书法之“象”,甚至都能化而为书法。

蔡邕的书法物象论与中国人重直观、重感悟的自然式哲学思维有关,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书法物象论自此成为书法美学的重要命题,进而演变成实践上的“观象以悟书”、“观物以悟道”(如前所述)。后世的观夏云、观剑舞、观惊蛇入草等等,其实与此一脉相承。所谓“屋漏痕”、“折钗股”、“锥划沙”、“印印泥”等等经典理论也无不源出于此。

二是书法性情论,主要是关于书法的“本质”问题。这种理论揭示了书法是一门抒情性艺术的内在特征,可说是蔡邕最为人称道的部分。他在《笔论》中开宗明义地强调:“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在这里,他从书写者的主体角度指出了书法的本质,及书法创作与作者情绪之间的重要关系。作书,必须先“散怀抱”,就是驱除心中的杂念,呈现出自然纯净之心,无所挂碍,不滞于物,这样才能“任情恣性”,尽情释放展露自己的真实性情,才会创作出真正的书法作品来。相反,“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这里可以看出他明确反对被外界因素所困,指出书写者如果不能脱离尘俗世事,就无法达到“佳”的创作境界。因此他又说:作书要“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可见,蔡邕是多么重视性情、情意对书法的影响。

蔡邕的思想,虽然主要来源于儒家,但在艺术上他接受了道家思想、主要是庄子思想的影响,比如《庄子•人间世》就有“散木”、“散人”的说法。

蔡邕首次指出了书法的本质,揭示了书法作为纯艺术所需要的主观心理条件,强调艺术创作的自由心态,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是书法势力论,主要的关于书法的“美学特征”问题。《九势》主要论述书法的“势”和“力”。“势”与汉字的特殊构造有关系。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可以观感的空间艺术,汉字独特的构造方式为形势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与书法物象论是紧密相连的。书法之势自然就从字形体上表现出来。

《九势》先阐述形势的来源:“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自然哲学的核心,自夏商周产生以来,逐渐演化为中国哲学的坚实内核。它主张阴阳二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阴阳相克相生,便产生天地万物。文字肇始于自然事物,自然事物体现了阴阳关系,书写时,阴阳的形势自然也就随文字而体现。因此书法强调形势就顺理成章。

由阴阳而产生形势,同时涉及到“力”。力是书势的内在支撑。没有力也就无所谓“势”。“力”弱则“势”弱,“力”强则“势”强。内在的“力”和外在的“形”两者共同构筑成书法的“势”。所以《九势》接着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用“肌肤之丽”来比拟“力在字中”的审美效果,真是恰如其分,我们可以想象(也可以感受到),健康人的肌肤是光泽而富有弹性的,为什么呢?因为健康的人富有生命的“活力”,因此才使人感到肌肤的美丽。蔡邕以深刻的洞察力,看到了书法审美的根本要求在于“势”,它又通过笔力得以体现,“力”就成了“势”的动因和源泉。“力”的爆发和消退决定了“势”的表现,因此《九势》又指出:“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除最后一句尚存在理解上的争论外,蔡邕对书势的出色阐述使我们对书法的“势力美”有了生动而深刻的了解。这样,我们也就能轻易地理解他所总结出来的笔法“九势”。正因为它归纳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规律,“九势”后来又衍生出著名的“永字八法”理论,成为书法史上最为经典的理论之一。

蔡邕的书法物象论、书法性情论、书法势力论,三者构成一个“三位一体” 的有机整体,从书法的本体来源——“物象”、书法的本质特征——“抒情”到外在的审美要求——“势力”,这三者基本涉及到书法艺术最重要的几个命题,并初步探讨了象、势、力、神采、散、情性等书法美学范畴,故多为后世书法家所接受、遵循和思考。他的书法理论为中国早期书法建立起本体论的框架和自由审美的精神本源,成为“典范”之作,对中国古代书法审美精神体系的形成无疑具有筚路蓝缕之功,将永远炳耀书史。

即使在崇王风气最盛的唐代,蔡邕仍然是人们心中的不祧之祖。

综上所述,蔡邕的书法实践和理论为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石”,确立了后人难以逾越的 “轨范”。他无疑是我们在书法发展史上需要长久驻足以观的人物。即使在今天,他仍将给我们以巨大启示,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资源仍将是我们在书法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恒久动力!

(十)历史评价

著名经学家郑玄听闻蔡邕的死讯后,叹息说:“汉朝的事,谁来考定啊!”

郑玄对蔡邕之死表示惋惜,他未能完成著述“汉史”的心愿,是史学界一大损失。

马日磾感叹说:“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马氏爱蔡邕之才,惜蔡邕之志,赞蔡邕之孝,鸣蔡邕之冤;因而深感失望呢。

范晔《后汉书》:“①意气之感,士所不能忘也。流极之运,有生所共深悲也。当伯喈抱钳扭,徙幽裔,仰日月而不见照烛,临风尘而不得经过,其意岂及语平日幸全人哉!及解刑衣,窜欧越,潜舟江壑,不知其远,捷步深林,尚苦不密,但愿北首旧丘,归骸先垄,又可得乎?董卓一旦入朝,辟书先下,分明枉结,信宿三迁。匡导既申,狂僭屡革,资《同人》之先号,得北叟之后福。屡其庆者,夫岂无怀?君子断刑,尚或为之不举,况国宪仓卒,虑不先图,矜情变容,而罚同邪党?执政乃追怨子长谤书流后,放此为戮,未或闻之典刑。②邕实慕静,心精辞绮。斥言金商,南徂北徒,籍梁怀董,名浇身毁。”

其一,叙事怀人,感叹蔡邕的坎坷命运与遭遇。其二,是惋惜蔡邕的文才与不幸。

裴松之:“蔡邕虽为卓所亲任,情必不党。宁不知卓之奸凶,为天下所毒,闻其死亡,理无叹惜。纵复令然,不应反言于王允之坐。斯殆谢承之妄记也。”

裴氏理解蔡邕的为人,决非董卓一党;也理解他叹惜董卓之死,但不该在王允面前为奸凶叹惜。

张彦远:“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张彦远将蔡邕与上古大贤张衡、诸葛亮等相提并论,充满崇敬之情。

姚铉:“如刘向、司马迁、扬子云,东京二班、崔、蔡之徒,皆命世之才,垂后代之法,张大德业,浩然无际。”

姚铉把蔡邕比作司马迁、班固等贤哲大家,才、德、功业,垂于大千而不朽。

陈普:①不际明时论石渠,空将薄命仕鸿都。天公似把词人戏,父子然脐子坠胡。②万岁黄金欲散时,柯亭风笛尚堪吹。一时谋卓人无数,不遣中郎一个知。

陈普的诗,感叹蔡邕父女的不幸,而表示同情。

黄伯思《东观余论》:“想文饶(刘宽)之高风,玩中郎(蔡邕)之妙楷。”

黄伯思称赞蔡邕的书法艺术,登峰造极。

王应麟:“蔡邕文,今存九十篇,而铭墓居其半。曰碑,曰铭,曰神诰,曰哀赞,其实一也。自云为《郭有道碑》,独无愧辞,则其他可知矣。其颂胡广、黄琼,几于老、韩同传,若继成汉史,岂有董、南之笔?”

王应麟依据碑、铭等文字,推测蔡邕写汉史的笔法。

归有光:“贾生之通达,蔡邕之文学,张衡之精思,卓茂之循良,李膺之高节,黄宪之雅度,邓禹之功勋,有不可一二数者。”

归有光盛赞蔡邕的文学艺术,可与历代一流的名家相比肩。

李贽:“今人俱以蔡邕哭董卓为非,是论固正矣。然情有可原,事有足录,何也?士各为知己者死。设有人受恩桀纣,在他人固为桀纣,在此人则尧舜也,何可概论也?董卓诚为邕之知己,哭而报之,杀而残之,不为过也。犹胜今之势盛则借其余润,势衰则掉臂去之,甚至为操戈,为下石,无所不至者。毕竟蔡为君子,而此辈则真小人也。”

李贽认为:站在私人感情的角度上,蔡邕对董卓被杀所流露的感情是真诚的,无可厚非。比起那些看风使舵的小人来,蔡邕称得上君子啊!

钟敬伯:“士为知己者死,蔡邕哭卓,未为不是。第卓非可知己人,而邕翻成知己死,哀哉!”

钟敬伯说:蔡邕为董卓的死表示伤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因为这个并非知己的人而遭杀身之祸,太不值得了。可悲啊!

王夫之:①蔡邕意气之士也,始而以危言召祸,终而以党贼逢诛,皆意气之为也。何言之?曰:合刑赏之大权于一人者,天子也;兼进贤退不肖之道,以密赞于坐论者,大臣也;而羣工异是。奸人之在君侧,弗容不击矣。击之而吾言用,奸人退,贤者之道自伸焉。吾言不用,奸人且反噬于我,我躬不阅,而无容以累君子,使犹安焉,其犹有人乎君侧也。君子用而不任,弗容不为白其忠矣。白之而吾言用,君子进,奸人之势且沮焉。吾言不用,奸人不得以夺此与彼之名加之于我,而犹有所惮焉。邕苟疾夫张颢、伟璋、赵玹、盖升之为国蠹也,则专其力以击之可耳。若以郭禧、桥玄、刘宠之忠而劝之以延访也,则抑述其德以赞君之敬礼已耳。而一章之中,抑彼伸此,若将取在廷之多士而惟其所更张者。为国谋邪?为君子谋邪?则抑其一往之意气以排异己而伸交好者之言耳,庸有听之者哉!②蔡邕之愚,不亡身而不止。愚而寡所言动者,困穷而止;愚而欲与人家国神人之大,则人怒神恫而必杀其躯。邕之应董卓召而历三台,此何时也?帝后弑,天子废,大臣诛夷,劫帝而迁,宗庙烧,陵寝发,人民骈死于原野,邕乃建议夺孝和以后四帝之庙号,举三代兴革之典礼于国危如线之日,从容而自炫其学术,何其愚也!而不但愚也。汉之宗社岌岌矣,诸庙之血食将斩矣。夫苟痛其血食之将斩,讳先祖之恶而扬其美,以昭积功累仁之允为元后也,犹恐虚名之无补。乃亟取和帝之凉德不足称宗者而播扬之,是使奸雄得据名以追咎曰:是皆不可以君天下者,而汉亡宜矣。此则人怨神恫,陷大恶而不逭者也。以情理推之,邕岂但愚而已哉?邕之髠钳而亡命,灵帝使之然也。四帝可宗,则灵帝亦可宗矣。邕盖欲修怨于灵帝,而豫窒其称宗之路,邕于是而无君之心均于董卓,王允诛之,不亦宜乎。董卓曰:‘为当且尔,刘氏种不足复遗。’邕固曰‘刘氏之祖考不足复尊’。其情一也。故曰:邕非但愚也。虽然,神其可欺、神其可恫乎?则亦愚而已矣。

蔡邕过于义气用事,而且不讲策略,因而遭来横祸。太不明智了。

韩菼:“栾布哭彭,朱诩葬董,伯喈一叹,未足为累。且十年亡命,三日尚书,朝廷伸国讨,国士感私恩,不妨并美也。”

韩菼说:应当就事论事,朝廷讨伐董卓是为国除奸,蔡邕感伤董卓之死是私人感情,两者都没有错。有什么不好呢?

顾景星:“始邕直言为阉待所中,囚徙朔方,赭衣抱拲,全室流离,可谓难矣。及宥还畏祸,亡命吴会,十有二年,无意功名,而且以弹琴著书终老牗下矣。使邕如梅福,长流江湖,岂不高哉?董卓擅权,辟署祭酒,补御史,迁尚书,不三日而周历三台。伊何为者?卓盖惜邕致天下豪杰,不加望外之荣,无以市德。故举之髡钳之余,爵之卿贰之上。且邕有何功?遂封侯食五百户、禄五十万?夫无故之利,圣人恶之。邕初议卓不可受尚父之称,而自出显位,何也?今夫捕鸟者,择其黠者以为囮,毇米为饲,滤流而饮,凡所以慰囮,靡弗至也。笯而出于野,置之丛薄之间,悲呼众鸟,至日暮,翾然投于罗者众矣。夫囮,未始乐为是也,而鸣致众鸟,谓非囮罪不可也,邕,卓之囮也,邕未始乐为是也,而厚禄高位,将以风天下为邕之类者,而邕甘心受之,谓非邕罪不可。桓帝召邕鼓琴,行次偃师,称疾而返。卓每宴集,邕辄赞事鼓琴。后遂为表荐卓,时卓已为太尉,封郿侯、进相国,废少帝、放太后,倾逼人主。邕谓宜益隆委。厚其爵赏,岂欲卓加九锡、封安汉而已哉!然则邕死,不亦宜乎!”

顾景星认为:如果蔡邕一直避祸江湖,过着隐居生活,专心于文学艺术,不至于有后来的结果。然而,他贪恋功名富贵,而且来自奸凶的“恩惠”,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沈铭彝:“邕荐董卓表,极为推重,收邕时不闻以此罪之,当由王允未见此表耳,而流传至今,为后世增一口实,才之为累如此。”

沈铭彝的观点:蔡邕作“荐董卓表”,王允没有见到。否则杀之更有口实了。都是因为有才惹的祸呀!

蔡东藩在《后汉演义》里说:“蔡邕一文学士,所陈奏议,未始非守正之谈,然或嫌迂远,或涉虚浮,才有余而忠不足,吾于邕犹有余憾焉。但曹鸾一言而即遭掠死,国家无道之秋,固未足与陈谠论者。邕之所失,在可去而不去耳,文字之间,固无容苛求也。”

蔡东藩评价:蔡邕“才有余而忠不足”。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啊!然而,历史不是用文字能够讲清楚的。后人不必要苛求古人。

徐钧:“琴遇知音始可调,卓非善听亦徒劳。早知应聘终罹祸,罪死何如节死高。”

徐钧诗意:蔡邕因受董卓牵连而冤死,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不怕认错门,就怕跟错人。”本来蔡邕不愿与“五候”等奸佞为伍,但是,没有坚守住自己的情操。

陆机:“彼洪川之方割,岂一等之所堙。故尼父之惠训,智必愚而后贤。谅知道之已妙,曷信道之未坚。忽宁子之保已,效苌淑之违天。冀澄河之远日,忘朝露之短年。”

陆机与徐钧的观点差不多即:明哲保身,坚守气节,忠贞不逾,才能流芳久远。

(十一)曹操偶像

曹操青年时期,蔡邕已经功成名就。他特别崇拜蔡邕的文才和书法。以致于蔡邕死后多年,曹操仍然“爱屋及乌”,关怀他的女儿蔡文姬。

曹操“文韬武略”,打败了诸多军阀,雄据中原;他善于诗词,代表作有《短歌行》等。在文学方面蔡邕对他不无影响。因此,曹操很赏识尊重蔡邕。

曹操掌握政权后,想起他年轻时崇拜的偶像蔡邕。这时候蔡邕的家人在战乱中已经四散凋零了。曹操打听到蔡邕有个女儿名琰、字文姬,聪明博学,被南匈奴俘虏。因其出身名门,精通文学艺术,气质高雅,嫁予匈奴左贤王而免遭厄运。曹操派使臣带上重金去赎,这时的蔡琰已在南匈奴住了十二年,与匈奴左贤王生育了两个儿子。经过痛苦的抉择,蔡琰洒泪告别孺子,跟随使臣回到中原,曹操将她嫁给董祀。不久,董祀犯死罪,蔡琰亲临曹府,蓬头跣足求情,曹操大为动容,宽恕了董祀,让这位孤苦零丁的女子不至于失去最后的依靠。

曹操尊重蔡邕,关心他的后人,这一善举被载入史册。为人们所称道。郭沫若先生改编成现代戏剧《文姬归汉》。

(十二)《三国演义》记载

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对蔡邕生平事迹的记述与正史相似。如:“后汉侍郎,因上书十常侍乱政而削职回乡。因董卓赏识其才能,不得已而为董卓效力,董卓待之甚厚,一日三迁其官。董卓亡,被王允以董卓一党,下狱杀之。”

《三国演义》记载,可作为正史的注脚。是较为公允的。

(十三) 今人评价

百度评价说:蔡邕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学者,头脑之聪明,才华之全面,学问之渊博,不仅生前独领风骚,死后数百年间也无人能够逾越。擅长书法,他是一位大书法家;精通音乐,大音乐家;精通经史,大学问家;善于辞赋,大文学家,而且精通天文数术。这样全面的才华,让人想起孔子,想起文艺复兴时的巨匠,寻常人只有仰慕的份儿,或者嫉妒上苍的偏爱,毓秀钟灵其一人。

杀死一位蔡邕,不啻烧掉一座藏有孤本秘籍的图书馆。这样天才的人物,有时好几代人才产生一个。蔡邕死后,当时的很多文化名人都伤心落泪。蔡邕的悲剧,与其说是性格的原因,不如说是时代所造成。

蔡伯喈是集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史学家于一身的卓然大家。文学方面他是汉朝的最后一位辞赋大家,有《述行赋》和《青衣赋》等诸多传世名篇。书法方面,独创飞白体,以致于后世所效法。音乐方面,极善琴、笛,有两则千古流传的典故——焦尾琴和柯亭笛。历史方面,他精通汉朝历史,其女蔡文姬正是通过记忆他的作品而写下了《续后汉书》。同时,蔡伯喈也是个事亲至孝之人,其母卧病三年,为侍奉母亲,他不论盛夏严冬,都未解过衣带,七十天未曾安卧。母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盖房守墓、严守礼制,以致于一只白兔很驯顺地在宅旁跳跃,又有木生连理枝之异象。他与叔父、叔伯兄弟同居一屋,三代没有分家。其孝悌美名远扬。他为董卓所敬,被迫出仕,最终却为王允所杀,世人无不扼腕长叹。

(十四)齐名后人

女儿蔡琰

蔡邕有个女儿蔡琰,字文姬,大约出生在公元174年(一说177年),卒年不详。

蔡文姬自幼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家庭藏书的熏陶,因而博学多才,精通音律。九岁时,父亲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蔡琰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说:“你这不过是偶然说中罢了。”于是故意弄断一根问她,蔡琰说是第四根。

蔡琰辨琴的故事在《三字经》中也有出现。

蔡琰归汉后,凭记忆默写出父亲的四百余卷藏书,让后世人因此记起了她的父亲。还作有《悲愤诗》两首,一首为五言体,一首为骚体。其中五言诗侧重于“感伤乱离”,是一首以情纬事的叙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

骚体《悲愤诗》旨在抒情,首尾两节对被俘入胡和别子归汉的经历都比较简略,中间大篇幅自然风景和人情的描述,极言与故乡中土的环境差异,用以渲染蔡琰离乡背井的沉痛心情和悲愤。

范晔评价说:蔡文姬“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

蔡文姬被后人评价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是有根据的。

徐钧说:“此生已分老沙尘,谁把黄金赎得身。十八拍笳休愤切,须知薄命是佳人。”

感叹蔡文姬红颜薄命;感戴曹操为她赎身的义举。

清代诗论家张玉谷曾作诗称赞说:“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办香可也及钗裙。”

大意是说蔡琰的才华压倒了汉代才女卓文君,曹植和杜甫的五言叙事诗也是受到了蔡琰的影响。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1979年正式颁布了310座水星环形山的专有名称。它们的命名借用了世界历代著名文学艺术家的名字。中国有15位杰出文学艺术家名字登上了水星环形山,蔡琰环形山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蔡邕有没有儿子的问题,史书上没有记载,只记载有个孙子,名叫蔡袭,封关内侯。

(十五)纪念碑亭

当年情景

史书记载:公元192年,蔡邕在监狱里死去的消息传出后,群臣和士人没有不为他哭泣伤心。

蔡邕的死讯传到兖州、陈留郡时,很多人家都画蔡邕的像来纪念他。

柯亭

一名千秋亭,又名高迁亭。原为驿亭,地处一块形若半岛的平地上,三面临水,风景秀丽。两层楼建筑,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南面正对古纤道,登楼远眺,心旷神怡。近旁建有“汉蔡中郎祠”,为后人纪念蔡邕所设。辛亥革命前后,鲁迅在故乡绍兴执教时,曾和周建人等一起到过“柯桥的柯亭”,凭吊古迹和游览观光。

古柯亭遗址在今柯桥镇中学内。南有著名柯岩风景区。

蔡邕墓

蔡邕墓位于河南省禹州,箕山入禹境之第一峰为逍遥岭,其阴有汉中郎将蔡邕墓。岭上有摩崖石碑一通,上刻汉隶体字,字大二寸,为蔡邕亲书。此碑曾坠入颍河,现为白沙杨氏获之。

熹平石经,部分葬于此地。其东为白沙镇,其北为白沙水库,湖光潋滟,景色一新,为旅游胜地。

温庭钧有《蔡中郎坟》文学作品。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东安社区西安村夏庄自然村,村北又有一蔡邕墓。

蔡文姬墓位于西安城东南蓝田县三里镇乡蔡王庄村西北约100米处,冢高约8米,林木葱郁,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蓝田县又在此建文姬展览馆一座,将文姬轶事及境内出土文物陈列展出,用四体书法镌刻《胡笳十八拍》于18块青色大理石上。墓前有蔡文姬雕像。

歌曰:汉末天下乱纷纷,战火灾害日月昏。

中原一隅启明星,金声玉振靓乾坤。

柯亭笛,焦尾琴,天籁之音上青云。

飞白书,笔法论,金科玉律启后人。

诗赋碑铭传千古,至善至孝天下闻。

更有才女蔡文姬,父女双星耀古今!

柯亭笛,焦尾琴,天籁之音上青云。

飞白书,笔法论,金科玉律启后人。

诗赋碑铭传千古,至善至孝天下闻。

更有才女蔡文姬,父女双星耀古今......

·上一篇:儒家贤士蔡邕(上) ·下一篇:传奇才女蔡文姬:昔造胡笳声,一..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