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20日,在蔡氏立姓3050周年庆祝大会上,江西宜丰蔡氏宗长蔡交云发言提出“修编《中华蔡氏总谱》的建议”;2006年4月30日,台湾大学教授、《儒林门第》名誉理事长、世界柯蔡宗亲总会编辑委员会召集人蔡洁来致函《儒林门第》,热盼撰修蔡氏总谱,并将他多年收集整理的大量蔡谱资料献出;2006年第3期《儒林门第》特约记者蔡励发表文章:《关于修编蔡氏总谱我之见》,表示赞赏修编蔡氏总谱之举措,亦以广东实际情况提出看法供考虑。从那时起,各地蔡氏家族掀起修编家谱热潮,并有不少蔡氏新编族谱颁发。”事至如今十四年了,蔡励、蔡洁来两位宗贤不幸相继逝世。他俩无缘目睹《中华蔡氏总谱》,含叹西去了。
《中华蔡氏总谱》难产甚于“十月怀胎”,其难度超出人们的想象。十多年来,我观察到蔡洁来宗长提供的蔡谱资料,写着“未全”、“无”、“部分未”、“尚要补充”之注,知其是“半成品”;听蔡励宗贤说:“一些地方在修编本地族谱筹资时,规定每户要交一定的资金。如不能交者,不能写入族谱;”查江西宜丰蔡谱,见蔡剑十三世祖履公错接宾公(生龄不符);阅福建《莆阳蔡氏世系表》及《戡序》,发现用明公六世孙蔡确错成用元公六世孙,《戡序》中存在七次记述失实;读福建建阳蔡谱,发现松源蔡氏始祖福粤公被纳入为元定公四世孙(生龄不符);我亲自参与编辑的梅州松源《福粤公大宗族谱》和揭西河婆《绵基公族谱》,都无真实史据考证福粤公及绵基公上祖世系,主要原因在于蔡氏中传史模糊,难以务实求真,修编《中华蔡氏总谱》,任重而道远呵!修编《中华蔡氏总谱》的意义是重大的,简单而论,它必然要澄清蔡氏源流、世系,使每个蔡人都知道自己是蔡度公第几世孙,明释昭穆。修编蔡氏总谱,从史料方面考量,要切入蔡氏中传史研究,寻找相关的源流与世系史料,这项工作相当艰巨膨大,非专家学者不成。首先要把蔡氏考史精英组织起来,建立联络机构,发挥专门探索蔡史空白、疑难之史项,攻破源流不明,世系断接、错接之状况;其次,将各地蔡谱及有关史料副本集中到蔡史研考机构,设置交流平台,供查讯;再次,编总谱还要聘用异姓专家、学者协助辅导工作。做好了这些工作,《中华蔡氏总谱》才有希望面世。
另外《儒林门第》要多登考史文章,特别是有争论性的文章,不要怕争论,不要担心争论伤感情。争论是好事,史论越争越明。举一例说明如下:
1959年,中国历史学家郭沫若在编作历史剧《蔡文姬》中,因受古史伪文误导,把蔡文姬之父蔡邕说成是今杞县人。《辞海》亦把蔡邕注称为“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自从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后,河南杞县为了发展经济,备建汉中郎蔡邕及才女蔡文姬的文史纪念馆,借此带旺本处旅游业。其实,蔡邕是河南尉氏县人,尉氏县蔡庄村有蔡邕故里及其后裔居住;近处还有蔡邕祖辈葬墓;尉氏县志存有关于蔡邕祖籍的详实记载。尉氏县申报蔡邕故里文物立项,与杞县发生争端,双方论战激烈;尉氏县还将矛盾起因追索到《辞海》编辑部及郭沫若,发函《辞海》编辑部,提出更正诉求(见《蔡邕、蔡文姬研究》第458页)。
经开封市政府介入调查取证,结果,将蔡邕原籍决定归属尉氏县蔡庄村。在《郭沫若大事年表》中,郭老作了认错,他还亲口说:“……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见《蔡邕、蔡文姬研究》第463页)。郭老欣然认错了,其克己复礼,仁也!郭老不计较自己持有全国人大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身份声誉,欣然纠错,难能可贵矣!此例可为各地蔡氏族谱编纂者树立榜样。试问:有人向你(族谱编者)指出曰:“你编修的族谱内有失实的记述”,你能否像郭老那样克己复礼、欣然纠错吗?还是不屑一顾,将错就错;或居功自赏,自我作古?
《中华蔡氏总谱》的面世,有赖于蔡氏族人的共同关心、发挥智慧、摒弃私心杂念、务实求真、通力合作。如果能做到这样,《中华蔡氏总谱》面世的希望终会实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