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岸村又称磐岸村,因创寨时岸滨土呈赤色,故名。俗称“五蔡”村之一,古属揭阳县磐溪都,今属揭阳市蓝城区月城镇。《揭阳市地名志》《蔡氏揭丰志》《揭阳潭前蔡氏族谱》等族谱志书均载清顺治六年(1649)始祖蔡芝铭自本县蓝田都(今属揭阳市揭东区锡场镇)潭前蔡村迁徙至此创寨(此说法与府志记载不同,详见下文),至今已历365年之久。现有人口2000多人,旅外华侨300多人,遍布英、美、加、法、泰、新等国。
该村地处镇治西北约三公里,面积约0.7平方公里,民生素以农为主。改革开放后,不少村民陆续外出往深圳、东莞、广西等地务工经商,形成了亦工亦商亦农的形态。
榕江两大一级支流,即北河、德桥河(向南注入榕江南河)均流经该村,引榕干渠亦横贯而过,村内水网密布,环村川流不息。昔有洫流以沟通上述两河,惜今已塞为平地。上世纪90年代英蓝公路建成通车之后,水陆交通日臻完善。
考“赤岸”地名,最早见诸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时任潮州知府郭春震篡修的《潮州府志》中。该书“卷八•杂志•村名•揭阳县磐溪都”条载:“磐溪都统新窖、潮尾、盘载、大西、港后、棉洋、桂林、寯东、蓝青、大沟、福岗、大娘岗、大白、赤岸、赤浦、西山、廓城、神山、潮林、营浦二十村。”①由此可见该村历史至少有466年,虽与传统说法互有抵捂,然府志所载,应属确切。而其时说“五蔡”,也即玉步头、新围、西埠、高湖诸村尚未创建,至清世祖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任潮州知府吴颖篡修《潮州府志》时情况仍是如此,磐溪都辖属仍同郭志所载的二十村②。殆至清世宗雍正九年(1731年)时任揭阳知县陈树芝篡修《揭阳县志》时情况就有所改变。该书卷首“疆域图”中“磐溪都图”③所载村寨中已出现“牛路头”(玉步头村原名)、“西埔”(今称西埠)二村,但创寨时间都比赤岸至少要晚184年,足见“五蔡”各村创寨,实以赤岸为最先。
该村地处水陆交通要塞,位置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末刘公显领导九军起义反清,赤岸即其据点之一④。清顺治六年(1649年)十一月初,南明国姓爷郑成功遣其叔郑鸿逵率闽军来此激战清兵,攻占赤岸、大白、南畲等村⑤。解放战争时期,西南武工队频频来本村大搞革命活动⑥。
赤岸虽为僻小乡村,但却创寨于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之前,建置历史悠长久远,文化底蕴丰硕深厚,文化风格独特优雅,文化事象自成体系,多为他乡所无者,拥有许多独一无二之优秀文化遗产。
一、蒐集多种潮汕工艺美术的肇吟公祠
肇吟公祠位于赤岸村南部,为世进公第四子常武公(俗称“千石公”)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兴建,是一座三山门三进五开间的厅堂,加上两侧两座四点金(即儒林第),构成一座规模宏大、远近罕见的“三壁联”民居(村民则称之为“祠堂”),名曰“新磐岸”。厅前凿有池塘一个,名曰“新溪”,其水流与环村内河相通。
肇吟公祠不仅结构完整,格局独特,而且以蒐集多种潮汕工艺美术见称于世,内中灰塑、嵌瓷、木雕、漆画、墙画、石雕等各种工艺美术都运用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装饰作品,神形逼真,名类繁多,表现手法,异处罕有,神工鬼斧,巧夺天工。
左右两座儒林第的正壁下面,都用灰塑塑造出各种人物、花鸟造型,上面则用墙画描绘出各种吉祥图案;屋脊运用嵌瓷(俗称贴饶)贴成“双凤朝阳”图,形态逼真,惟妙惟肖;柱头、横梁、斗拱、梁枋、门楣等木质构件则用木雕进行装饰,其所刻图案多关家乡方物,如鱼、虾、蟹、荔枝等,特色鲜明,构图饱满,布局匀称,精雕细刻,粗细兼用,独具一格。横梁、梁枋等部位还饰以漆画,人物花鸟,家乡特产,皆入画中,寓意吉祥,古朴典雅。
肇吟公祠最具特色的工艺美术是石雕,从正壁到大门两旁的墙壁都用硕大石块堆砌而成,各块石上面装饰大幅石雕字画,下层为风竹图,内中图案,骨瘦叶茂,茎长枝状,迎风摇拽,别具板桥遗风。上层为行草书法图,所题诗文,笔力雄劲,直逼王怀,绘景描色,历历可见,抒情发论,文义隽永,寓意悠长,如:“横笛何人夜倚楼,小庭月色近中秋。凉风吹坠双梧影,满地碧云如水流。”“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藏云泄雾在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等。正门两侧还设置一对石锣鼓,显示这是官宦尊贵之家。
潮汕地区祠堂众多,但能够采用石雕装饰的却为数不多,因为一是石雕所需材料夯重、运输困难;二是石雕工艺精细,雕刻费神费时费力,耗资巨大,非经济富足者不能承担。由此可见,常武公兴建肇吟公祠时财力的确十分殷实雄厚。该祠现为揭阳市不可移动文物。⑦
二、特有的科举文化遗存——同一位举人树两座华表
旧时例俗,乡人若有考中科举,获得功名者,衣锦还乡之时,须于故乡之祠堂前树立华表(俗称旗杆夹)一座。然而,与众不同的是,清代道光元年(1821)揭阳县磐溪都赤岸村人蔡蕃考中举人之后,既在故乡赤岸村树立一座华表,又到同县的蓝田都(今属揭东区锡场镇)的潭前蔡村再建一座规模相同的华表。
为什么蔡蕃要在故乡与外乡各建一座华表呢?原来,蔡蕃自幼家贫如洗,寄养于舅父之家,然其舅父亦非富有之家,无力供其入学读书,只好令其每日穿行于村内村外拾粪积肥而已。但蔡蕃聪颖好学,博闻强记,常于每日拾粪之余到村塾外听塾师讲课,并暗中默读,记熟。不久,蔡蕃的举动引起了塾师的关注,询问之下才知道蔡蕃的舅父家中贫困,无力缴交学费,所以不得不这样做。塾师深表同情,承诺只要蔡蕃前来村塾就读,不仅不收取学费,还负责书簿、文具等全部费用。塾师培育英才的诚意使蔡蕃的舅父感动不已,他最终答应让蔡蕃到村塾读书。这样,在塾师的悉心培养下,蔡蕃学业猛进,不数年已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号称一方鸿儒。
蔡蕃成年后,连续三次以舅父家之履籍出身前往赴试,均名落孙山。道光元年第四次赴试之时,他思及自己是赤岸子孙,而溯本追源,赤岸村创寨始祖芝铭公又是从蓝田都潭蔡村迁徙而来,于是便以潭蔡赤岸围的出身报考。这次果然高中第七十四名恩科举人,后出任番禺县令。
蔡蕃中举之后,循例在故乡赤岸村树立华表一座,以为庆贺。但是他报考举人之时又填及祖村潭前蔡村,所以又到该村再建一座华表,以报祖德,这样便出现了同是一位举人却树立二座华表的奇特现象⑧。
三、种植有国内独有的植物——胶仆棉
胶仆棉原产于越南,本村所植树种由旅越华侨移植而来。赤岸是著名的侨乡,旅外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他们热爱家乡,本村北河堤脚种植的“番树”胶仆棉树,即为华侨热爱家乡的历史见证。
1967年,本村旅居安南(今越南)华侨蔡安然先生利用回乡探亲之便,随身带来安南常种产棉植物(本村俗称胶仆棉)的种子到赤岸,希望这些树能在家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了实现蔡先生的愿望,当时由村书记蔡受存负责将这些种子培育成幼苗,然后种植于村前村后、田头路口、北河堤岸等处。并选派蔡潮兴(已故)负责管理。由于本村土壤肥沃,气候温暖,十分适合胶仆棉的生长,几年间,所有的树都长得树干粗壮,枝叶茂盛,果实所含丝绵,品质醇正,保暖持久,每于六、七月间果实成熟之时,常有村民前来摘果取棉以供制作棉被之用。其后因嫌这些“庞然大物”既影响其他农作物的生长,又阻碍往来交通,遂将村前村后、田头路口的胶仆棉相继砍伐,仅剩玄天上帝庙前二株、祠堂后北河踏头一株以及北河岸脚数株。1986年后玄天上帝庙前二丛、祠堂后北河岸也一株又被砍去,现今仅剩北河堤岸三株。经过60年的风吹雨打,这三丛“番树”至今仍是生机盎然,亭亭玉立,每株高达三、四十米,树干需数人才能合抱,行人尚未入村,大老远即可望见其笔直雄姿。
由于本村种植的这些胶仆棉源出越南,种类独特,无论在潮汕地区还是省内以至国内都是独一无二的⑨。
四、独有的地理和特色民俗文化
1.独特地理——“三水”同过境
赤岸村所处位置得天独厚,方位显明,尤以多水闻名于世,老寨四周溪河围绕自不必说,更有“两河一渠”总共“三水”同时流经本村而过,如此景象实为他村所无:揭阳母亲河——榕江的两大一级支流——北河、德桥河均流经本村,北河自北向南从村东边倾泻而下;德桥河从北向南流经本村西面注入南河,引榕干渠则自北向南横贯本村而去,如此方位格局在潮汕地区境内甚为罕见。
“三水”中的第一“水”是榕江北河,古称“北溪”,由本村东面流过,村民习惯称之为“前溪”或“大溪”,是榕江的最大支流,它发源于丰顺县北斗乡桐梓洋岽,流经汤坑镇,于汤南镇流入揭阳⑩,沿玉湖、新亨、锡场、月城、磐东进入市区,再流经曲溪、砲台至双溪嘴汇入榕江,流程92公里,本境流程长约5公里。河道狭窄弯曲,走向呈s形。
“三水”中的第二“水”是引榕干渠,俗称“浮沟”,1957年动工开凿,北起罗山拦河坝之玉步涵闸,向南经玉步、赤岸、长福、象头、月城、磐东流入榕城,再至渔湖⑾。1975年北河桥闸开通后,水源改由秋江桥头涵闸引入,然后凿渠沿北良、西湖等村南下,衔接原有渠道,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本村流程长约4公里,走向也呈S形。其未将本村一分为二,全赖当时主持工程测量工作的乡贤蔡岳新的科学设计。
“三水”中的第三“水”是德桥河,古称“德桥套”⑿,也是榕江一级支流,起于北河牛路头、赤岸二村之间的蜑家套⒀,流经西湖、新围、赤岸、孙港、荣前、狮头、东升、德桥等村注入榕江南河,全长15公里⒁,本境流程长约5公里。故也有人称本村夹于榕江南北二河之间,即是谓此。1959年凿通新河(即麦厝洋涵向北直通新围河段)后,弯曲的老河便被人为分截、围成多个鱼塘,发展淡水养殖,至今依然如此。
2.独有的民居——老寨容貌肖县城
赤岸老寨(俗称寨母)之方位、格局、形状、容貌等特征都与古代揭阳县城(今榕城)极其相似,可以说是古代揭阳县城(学术界又称之为“揭阳县治”)的缩影。
榕城为一水网密布之江边渔村,榕江南北两河横贯南北两面,境内沟渠交错,星罗棋布,舟楫穿梭,四通八达,临水轩居园囿,触目皆是,仿佛三吴风光,为粤东水乡名城,前人有“风物胜概,媲美苏杭”之雅誉。同时,榕城全城一共开有五个城门,即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和进贤门,环城四周,河流围绕⒂。
赤岸老寨与揭阳县城多有相似之处:一是榕江两大一级支流北河、德桥河也是分别由老寨东西两面自北向南横贯而过;二是老寨四周皆有河流环绕,河水随南河潮汐涨落,终年川流不息,旧时村中还有大小河流多条以沟通北河、德桥河两大支流,船只能够自由进出村中运载人货,惜今已塞为平地;三是老寨亦是开有五个寨门,即西面寨门(九如门)、东面寨门(三斯门)、南面寨门(未按规格建成,只开一便门)、北面寨门(上书“磐岸古居”)和古磐岸门,其格局与揭阳县城大同小异。这一独特格局之形成乃是本村创寨始祖蔡芝铭选定“鼎盖地”之风水形胜来创建本村所致的结果⒃。
3.独有的地方称谓——水涵称之为“关”
本村东北部有一水涵,是本村内河与引榕干渠交汇处所设的降地涵,也是本村内河与榕江南河相连接的唯一通道。然而,所有赤岸村民都不称它为水涵,而是把它叫做“关”(有时或称“关涵”),这一奇特说法在潮汕地区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了。
考潮汕地区背靠五岭,面朝南海,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且位于季风区内,常年降水量十分丰沛,地表水径流量大,造成江河溪涧星罗棋布,比比皆是,与之相应修筑起来的水利设施也是名目众多,坡、坝、涵、管、渠、塘等应有尽有,不胜枚举⒄。然而水涵就是涵,唯独本村村民不称“涵”而称“关”者,自有其由来之处。揭阳向为岭东巨邑,商贸繁盛,四方辐奏,盖因旧时陆路运输能力有限,人货往来多以水路运输为主,榕江南北两河乃是旧时连接榕城与揭阳西、北二片的主干道,舟楫往来,络绎不绝,一派繁忙景象⒅。本村内河连接南北两河,为过往船只变换航道的必经之地。据村中耆老所讲,昔日清政府曾经派员来此设下关卡,向过往船只抽分征税,故名为“关”。如今,尽管当年征税之“关”已不复存在,但村民仍习惯称该地为“关”,且代代相传至今不变⒆。
4.独有的语言习俗——“四”字潮音读“肆”而不读“势”
本村村民中凡属五房公(即世进公)派下裔孙每当说到数字“四”时就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说法,即“四”潮音读“肆”而不读“势”,如“半斤肆两”“肆季如春”等,这一独特习俗是由后代子孙为讳言五房公的名字而形成的。
讳即避忌,其俗始于周代,至今已甚悠久。《左传•桓公六年》云:“周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中华民族向有尊祖敬宗之传统美德,祖宗的名字和长辈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讳,无论是说还是写,都忌言祖宗和长辈的名字,否则是对长辈不敬,同时也有欺祖之嫌。如果有什么事物与祖先和长辈的名字相同,那就要把该事物改一下名称,换成另一种说法,这就是名字的忌讳。如东汉光武帝名刘秀,为避其讳,秀才改称“茂才”,唐太宗李世民为避讳而将“民风”改称“人风”,清圣祖名叫玄烨,为避其讳,《千字文》之首句“天地玄黄”被改为“天地元黄”,凡此种种,皆此之谓也⒇。
五房公名世进,在潮汕话中“世”与“四”同音,所以后代子孙每当说到数字“四”时,特将其读成“肆”,以避先祖世进公之名讳也。
5.独有的匾额文化——长房公厅匾额寓意特殊
公厅又称公祠、宗祠、祠堂,潮汕城乡,处处都有。绝大多数公厅的大门(三山门者则在中门之上面)上面都安放一块匾额,上面写明“某某公祠”“某某公室”“某某宗祠”“某某公厅”等字样,其作用是标明某氏某族或某个房头在此开基创业、另立门户,此外极少再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或用意。然而,赤岸村长房公厅的匾额“常爱公室”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这块匾额中的“爱”字的写法极为独特,本来自右至左之顺序题写,其应该是繁体字(该厅民国年间落成,当时尚未使用简化字),但事实却不是;若是简体字,则“友”字右上角又多了一点,明显是个“错别字”。然而,“古之人不余欺也”,题写匾额者一定有特殊的寓意在其中。
原来,长房公讳常爱,为世进公长子,上有父母,下有四个幼弟,成家后又育有六个儿子,家中人口真的不少。公为人刚直豪爽,粗通文墨,难入艺肆,遂萌发过番赚钱养家之念头。乃动身前往南洋,不料途遇一高人指点,恍然大悟,便折途回里,倍前勤耕力作,悉心关爱儿子,使其各具成人,子孙昌盛,蔚为乡中望族,而公也以仁爱见称乡里。
民国24年(1935),长房裔众设局筹建长房公厅,时常爱公之五世孙、乡中保长蔡耿星主其庶务,部队军官蔡耿清副之。蔡耿星深晓常爱公之为人处世及家规教法,故延请棉洋晚清秀才、汕头日新学校校长、潮汕知名书法家郑之栋题写长房公厅匾额之时,特意安排书此“错字,”意在告诫后世子孙对人要“爱多一点”,也即多多关爱他人(21)。
6.独有的祀先祖习俗——长房裔孙会
本村长房合族有一奇特的习俗,凡属长房公蔡常爱派下裔孙每逢农历正月初二日上午,人人必办祭品齐集常爱公厅,祭拜常爱公的忌辰。奇特的是,常爱公明明是在正月初一去世,但后代子孙却推迟一天于正月初二日才为其拜忌辰;而且有两件与拜忌辰全无关系的活动也在现场同时进行:一是凡属本族上一年度结婚的新娘都在家婆的引领下也在这时来到公厅与众房亲相认;二是凡属本年度内族中要办的大事要事也要在此时进行讨论商定。这种“三效合一”的独特集会,长房合族都称之为“裔孙会”。这一独特习俗是子孙们不按原日为常爱公拜忌辰而形成的。
原来,常爱公确是正月初一去世的。当日正是新春佳节,为了不破坏人们过年的喜庆气氛,众议当日合族照样欢度佳节,直到隔日才为公发丧,治理丧事,所以按照民间风俗约定以后每年的正月初二为常爱公的忌辰,岁岁祭拜,从不间断。又因为平时族里大多数人都外出,只有到了过年和正月初二祭拜常爱公的忌辰时才从四面八方赶回来,这时族人最为齐集,故凡刚过门的新娘,家婆也趁此机会领其前来与众房亲相认,序明昭穆,畅叙宗宜。这对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共创和谐都有好处。另外,此时阖房子孙最为集中,凡事容易协商、解决,所以本年度内族里待办的大事要事也于是时进行讨论商定。大概到了上午11点,在厅外鸣放鞭炮,厅内各户焚化纸钱,随后各人收拾祭品回家,活动结束。如此习俗岁岁相因,至今不变(22)。
7.独有的题匾额习俗——五瑞公并非一位先祖
祠堂既是潮人宗族结构的标识和施行宗规族法的法地,又是族人祭祀祖先、商议族内大事、聚集活动的公共场所。
潮汕祠堂在结构上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之处,即于大门之上安放一块石制匾额,上书“某某公室”“某某公厅”或“某某公祠”作为该祠堂所属的标志和主人身份的象征,虽然不同姓氏的潮汕祠堂大门上的匾额字样款式以及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某某公”一定是该祠堂所有房头的共同始祖或一位支房先祖,即“某某公”只表示一个人。然而,赤岸的“五瑞公室”之主人“五瑞公”却不是表示一个人,而是代表这一派别的来自五个不同地方的五位蔡姓先祖,这一奇特现象在潮汕祠堂中实属罕见。
那么,赤岸的“五瑞公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与众不同的奇特现象呢?原来,继蔡芝铭自蓝田都潭前蔡村迁来赤岸创寨定居之后,又有来自揭阳榕城草街蔡、火烧地等五个不同地方的蔡氏先祖迁来本村落户生息。其后这五个派别为联合建厅需要,请来地师,择址于本村之东、榕江北河之滨兴建祠堂一座,作为族人举办各种活动的场所。鸟围一先生受聘为该公厅题写祠堂匾额之时,乃结合实际情况,巧秒安排,定名该厅为“五瑞公室”,圆满解决命名存在的困难。这样一来,“五瑞公”就成为本村这一流派五位先祖的总称,代表的是五位先祖,而不是仅指一位先祖了(23)。
注 释:
①明·嘉靖《潮州府志》,页121,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2003年翻印。
②清·吴颍《潮州府志·卷一·地书部》,页24,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2003年翻印。
③清·雍正《揭阳县志》,页22,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2003年翻印。
④清·雍正《揭阳县志· 卷三·兵事》,页155,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2003年翻印。
⑤《揭阳县新亨区志·第三十二章· 兵事》,页200,新亨区志编写组,1987年版。
⑥《中共揭阳县简史》,页194,中共揭阳县委党史研究室,1991年版。
⑦李锡安主编《揭阳文化遗产》,页220,揭阳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2年版。
⑧蔡金河《一位举人二华表》,见汕头特区晚报2011年9月25日潮汕文化版。
⑨2013年3月25日采访蔡振华先生记录。
⑩《丰顺县志·第一篇·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第三节·山脉 河流》,页127,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⑾《揭阳县新亨区志·第十二章·水利 电力》,页76,新亨区志编写组,1987年版。
⑿《蔡氏揭丰志》,页414,《蔡氏揭丰志》编辑委员会,1998年版。
⒀徐光华《榕江流域先秦文化遗存》,《潮学》总第2期,第40页。
⒁《揭阳县志·1986—1991续编》(公元2001—2003年篡修),第137页。
⒂见清光绪《揭阳县续志·县镇图》也载《榕城镇志·卷首》,第16页。
⒃《赤岸村史》手抄本。
⒄参《潮学研究》第2辑之《潮汕地区古代的水利建设》一文。
⒅《潮学·总第4期·揭阳航运史初探》。
⒆2008年端午节采访蔡锐钊先生记录。
⒇徐光华 蔡金河《揭阳特色民俗选粹》,页108—109,潮汕历史文化中心揭阳市研究会,2013年版。
(21)2011年10月5日采访蔡炳林先生记录和2012年元宵节采访蔡鸡安先生记录。
(22)《揭阳特色民俗选粹》,页37,潮汕历史文化中心揭阳市研究会,2013年版。
(23)2010年8月4日采访蔡绿雄先生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