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谱旨在经世致用,笃亲昭穆,联而疏远。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孟子曰:“苟有亲而不笃,徒言兴仁。”孙中山在《关于家庭组织》文中言:“敬宗亲族的观念,深入中国人的脑筋……”故宗亲姓氏观念,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而宗谱则真实地记载,体现了这一历史文化。
济阳兰溪蔡氏,系800多年前宋代大儒——闽北建阳蔡元定公的后裔,明朝天启年间由世贞公自闽迁兰定居,至今已近400年。
近年来,各姓氏、家族重修宗谱之风日盛。2010年1月27日《金华晚报》报道了“兰溪发现由蔡元培作序的蔡氏宗谱”一文,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夏月,前教育部总长、现任大学校(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兰溪蔡氏重修宗谱序》中讲到,“尝考兰溪蔡氏为西山公第二子分派,居闽漳龙溪。至明天启间,有乡先达更新宗长始迁兰城,谓之始迁祖。”蔡元培先生在谱序中最后提到,“余之先世,亦自明季由诸暨迁山阴,以上世系未能远溯,而兰溪蔡氏犹能历追自汴而闽,而浙之系统,斑斑可考,诚可羡也,诚可羡也!故为之序,以志景仰焉。”这是他对第五编《兰溪蔡氏宗谱》(敦睦堂)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对吾辈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
2011年3月26日至27日,兰溪蔡氏宗亲蔡国环与笔者专程去建阳,参加有来自国内外700多名蔡氏宗亲代表的“蔡元定石雕像工程竣工开光庆典”等系列活动,通过祭扫先祖陵墓,寻根访祖,求证确认并与“建阳蔡氏宗亲联谊会”建立了亲密关系,取得了宝贵的宗亲资料。笔者与蔡国环回兰后,向“兰溪蔡氏宗亲联谊会”传达了参会情况和感受。而后成立了由蔡启生、蔡甲生、蔡士旸、蔡国环、蔡熙、蔡予文和笔者7人组成的“兰溪蔡氏敦睦堂”第六编重修宗谱编纂委员会。
据七世竹亭公駰《本支编字小引》记载:吾族自更新公迁兰至今近400年。初以元、亨、利、贞4字为房号,至今第八世始,除亨房外,元、利、贞3房均已无传而中绝;亨房曾祖汝为公生4子,希行四、希行六、希行八亦历数传而中绝;希行七祖实斋公生芝严公、光远公,光远公后裔亦无存者;惟芝巖公派下人丁繁衍兴旺,生子鳌、馴、骐、骥、驹、骏、骧、騵、騋、駰、駹11人,驹、骏、騋3公幼殇或仅一传。有鉴于此,从第八世开始,房号过渡更新改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8字。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第五编修谱时,坎字第二房已中绝。该编付印时,离房金奎公(主编)年已80,膝下仅有3女,并无过继,故该房实际已无后。此次第六编续编,经几年努力调查探访证实,济阳兰溪蔡氏现尚有乾、艮、震、巽、坤、兑6房。
六编《济阳蔡氏宗谱》共410页。前面先是始祖、先祖像,而后是名人为一至五编宗谱作序,以与新编宗谱相贯连。再是将这五编名人所作之序加上标点,以便阅读。后面是与五编相连的济阳兰溪蔡氏现尚有乾、艮、震、巽、坤、兑6房的载入长行33人派下后人入谱。建阳蔡氏宗亲联谊会蔡光明会长为入编宗谱作了序。
六编《济阳兰溪蔡氏宗谱》有4个特点:
一、将五编宗谱自右而左的传统直排,六编宗谱改为自上而下的横排,符合国家文字改革的规范,使续谱版面清晰且能节省篇幅,可谓一项创新。
二、城市修谱,兰溪蔡氏宗亲独树一帜。时近百年,重修宗谱难度很大。现在很多农村流行重修宗谱,但在城区仍很少见,我们是兰溪城区第一个重修宗谱的姓氏。随着城市旧城改造,大多宗祠都被拆除,同宗同族的人大多生活分散,有的家族意识也相对较淡。我们历时近3年,六编重修蔡氏宗谱才告圆谱。其间经历了诸多走访调查,还到外地寻找族人,查核资料,称得上是从杂乱琐碎中梳理出来的。六编《兰溪蔡氏宗谱》(敦睦堂)的问世,凝聚了我们7位编纂的心血和智慧,得到了众多宗亲各方面的鼎力相助,受到了较高的评价。
三、为提倡男女平等,首次将女丁自道行开始编排入谱。据统计,女丁:道行55人,德行90人,仁行109人,义行54人,忠行15人,共323人。
据统计,载入六编《济阳兰溪蔡氏宗谱》的男丁:长行3人,道行41人,德行99人,仁行106人,义行50人,忠行6人,共305人。蔡姓男、女丁总计628人。统计截止日期为公元2013年8月31日24时。
四、六编《兰溪蔡氏宗谱》被誉为宗谱现代版。这与它的历史的传承性、宗谱的连贯性、编排的系统性、内容的综合性所分不开。这次续修宗谱,首次将济阳兰溪蔡氏中学业、事业有成,对国家、人民有贡献的精英,载入宗谱,光宗耀祖,流芳后世,激励后人。据不完全统计(自道行起),有157人,其中,近代已故较有名望的先辈34人;具有高级职称或在企事业单位中有成就者43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80人。占蔡氏男、女丁总计628人的25%。这与蔡元培在第五编蔡氏宗谱中指出的“自民国以来,其弟子毕业各普通专门学校颇多,出类拔萃之材,累叶相传,罔踰正轨。夫乃叹理学家声,诗书世泽,子孙犹克绍前徽,不为时俗所移,非祖宗积累之深,曷克臻此!”相印证。
《兰溪蔡氏宗谱》前几编也都有名人作序,像第三编的帝师蔡新,第四编的唐壬森,足以说明兰溪蔡氏在姓氏宗谱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