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早的《程乡县志》卷之二,规制志坊表记载,在宋、元、明、清时期建的程乡县牌坊有27座。其中坐落在西阳的有3座(接武坊、联芳坊、折桂坊),坐落在程江驿的有3座(步云梯坊、绣衣坊、科第流芳坊),在梅州城区的牌坊有21座。以后的《乾隆州志》等志书亦有同样的记载。
在梅州城区的21座牌坊中,按其建的目的分:
一是为进士而立的有6座(德泽坊旧称童魁坊,五马坊、攀桂坊、进士坊、父子进士坊、元魁接武坊);
二是为举人而立的有9座(登云坊、步蟾坊、三桂坊、龙跃天地坊、世科坊、冲宵坊、凌云坊、文魁坊、梯云坊);
三是因建按察司而立的1座(澄清坊);
四是为官员而立的有3座(绣衣坊为监察御史廖睿而立;大史开天坊为翰林编修李士淳而立;纶音宠锡坊为北城兵马司指挥杨侯而立。)
五是祈望梅州能出状元的1座(望杏坊)
六是未知何因(志书未记载)而立的1座(威武坊)
在梅州城区建的21座牌坊中按朝代分:
南宋时期建的有1座(童魁坊后称德泽坊,是1259年为神童进士蔡蒙吉而立的),元朝建的有2座,明朝建的有17座,清朝建的有1座(就是1673年建的望杏坊)。
以上这些牌坊早已不存在,但何时何因而毁,史志等资料绝大部分都没有记载。
为什么古时要建些牌坊,志书记述得很清楚,坊表者,是表其人表其事,以昭示天下后世,亦表厥室里之意也。就是说要在社会上在人们中树立起标杆式人物,做到学有榜样。
从以上所记载的史料上,可以看出建牌坊时间最早、最突出的就是南宋的1259年为神童进士蔡蒙吉建的童魁坊、距今已有760多年的历史。
蔡蒙吉是何人也,据《程乡县志》卷之六,人物志记载,蔡蒙吉邑之曾井人。古时称曾井是指一个地方的名,现在叫曾井是指一口井,古时的曾井是在梅州城内(南宋末期的地名也称梅州),现为城西一带的地方。就是说蔡蒙吉是梅州城区人。
蔡蒙吉的祖父、父亲及其本人都是进士,当时被人们誉为“一门三进士”,声名远扬。蔡蒙吉的祖父蔡若霖在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以三礼登第(进士),任钦州推官。在任期间有一定的政绩,受到钦州人民的颂扬,称他为端廉先生。任期满后,钦州人民挽留他继任,但他不恋官职,而是衣锦还乡,回到松源老家修饰故居,同时在梅州城区曾井新建房屋。因此在松源与曾井二处居焉。蔡蒙吉的父亲蔡定夫亦随父在州城居住,并专心读书,后到福建建阳求学,由于立志不骄、刻苦学习,在宋理宗淳祐四年甲辰科(1244年)中式二十九名进士,任清海军节度通判。蔡蒙吉出生以后随祖父母和父母亲在州城曾井居住读书。因蔡蒙吉年幼就聪明颖悟,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八九岁时就能背诵五经,当时的知州贾全和教授郑景仁得知蔡蒙吉年幼聪明博学、知识丰富,当面对其召试而感到神奇。由于蔡蒙吉在梅州城跟随乡进士侯安国读书,学《春秋》等课程,并精通其义,在州、县应童子科试时均获第一,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蔡蒙吉十二岁时,应丙辰童子科试时,得中进士,被授迪功郎,人们称他为神童进士,是岭南历史上年纪最小的进士。以后再经殿试又获得第一,加三资授从政郎,韶州司户兼司法。
为了表彰蔡蒙吉聪明好学、博学多才,从小就有爱国情怀的精神,在社会上树起标杆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官府专门为蔡蒙吉建立一座牌坊并命名为童魁坊。那时蔡蒙吉只有15岁,官府为15岁的少年蔡蒙吉立牌坊,应该说,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以后童魁坊怎么又变为德泽坊呢?民间有一种说法,就是蔡蒙吉及其父亲、祖父都是进士,家风优良,德泽百姓而又称为德泽坊,意为德泽流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