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龙云4岁跟着父亲学拳,15岁在上海滩打败俄国拳手,为中华扬眉吐气,赢得“神拳大龙”的称号。被西方世界视为中国武术化身的李小龙,曾在床头一直放着他编写的《武术运动基本训练》。他一生编写过无数武学名著,教授过无数业已成名的学生,却说自己“没有徒弟,他们都是学校和国家培养的”。
2008年,以他命名的大师工作室挂牌,这是上海教育界仅有的三个大师工作室之一(另外两个是周小燕、余秋雨大师工作室)。而他的生活却依旧恬淡简朴,毫不保留地将余热全部贡献给武术教育事业。
他是一代武术宗师蔡龙云,似乎与金庸、古龙书中的侠客不同,他更像梁羽生笔下的侠士——身无半亩,心怀天下,破读万卷,神交古人。
12月19日23时40分,这位我国著名的武术教育家因病医治无效,在新华医院逝世,享年87岁。昨日,蔡老的遗体告别仪式在龙华殡仪馆举行。他的生前同事、培养过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纷纷追忆这位武林泰斗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尚武之家熏陶
清末民初,在“武术救国论”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武术名家齐聚“十里洋场”。蔡龙云的父亲蔡桂勤祖籍山东济宁,当年是上海滩有名的拳师,武艺精,江湖上有“枪王”、“拳魔”之称,和霍元甲、王子平齐名。
家中尚武,注定了蔡龙云的武术之路。蔡龙云4岁时,每天天未亮,就被“狠心”的父亲抱出屋外,苦练功夫。白天练拳,晚上站桩。不用功,鞭子马上飞到身上。蔡龙云曾回忆说,10岁时,父亲拿出一对钢鞭,把柄是镏金的虎头,上刻“宁武关总兵周”。“这是明朝忠臣宁武总兵周遇吉的十三节钢鞭,是祖上传下来的,你爷爷交给我时说:‘练武之人要精忠报国。蔡家子孙后代,忠厚者传鞭,不忠不孝者,此鞭就是阎王棒。’”
这一家训深入蔡龙云的骨髓,所以曾有记者问他:“对武术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他不假思索答道:“养吾浩然正气。对于武术家来说,最重要的是气质。小时候,在我家的客厅里,总挂着戚继光、岳飞、文天祥、薛仁贵的画像。我一进门就见到这些古代英雄,受到他们气质的熏陶。”
一洗东亚病夫耻
1943年12月13日晚,能容纳3000多人的上海亚尔培路回力球场(解放后的卢湾体育馆)被挤得水泄不通。正在举行的是一场十分特殊的比赛:俄国拳师马索洛夫对中国的蔡龙云——历史上第一场武术与拳击的正式比赛。
据说马索洛夫19岁时,在哈尔滨非礼一名中国少女,被一位中国武师狠揍一顿,为此他始终存有报复之心,到上海拜美籍拳击家鲁塞尔为师。当时,许多会拳术的外国人混迹上海滩,他们对中国武术不屑一顾,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
1943年,外国拳手通过中间人向蔡桂勤提出:“想和中国武术交交手。”蔡龙云回忆说,父亲淡然回应:“可以。”共八场中外对决,抽签下来,年纪最小的蔡龙云,对手正是马索洛夫,小龙云胸口里憋着一口气。
彼时的蔡龙云经父亲多年指教,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八步连环”、“华拳”、“风魔棍”都有着相当不错的功底,祖传的“迎面三腿”也练得得心应手。一上阵,他充分发挥中国武术身手敏捷、贴身靠打的优势,两个半回合内就把体格魁梧的马索洛夫连摔了13个跟头。当裁判举起蔡龙云的右手,宣布他获胜时,场下欢呼四起,有人还哭了。《申报》随即刊发了一篇通讯,标题为《神拳大龙》。蔡龙云的名字飞遍上海滩。
当时还有个小插曲,15岁的蔡龙云一心想着要拿到报纸上的照片。他跑到记者家里,求了好久。记者不给,他不走,最终把那张珍贵的照片带回了家。
后来,马索洛夫的师傅——美国重量级拳击冠军,人称“黑狮”的鲁塞尔再次约战,要亲自挽回面子。且提出比赛按洋规矩,只能用拳,不能用肘,更不能用腿,蔡龙云一口答应。结果“黑狮”自讨苦吃,比赛还没结束就被蔡龙云打得缴械投降。现场观赛的书法家沈尹默看得兴奋不已,吟诗一首,后又写成条幅赠送蔡龙云:“少林拳击世莫当,动迅静定力蕴藏。蔡君得之制强梁,柔非终柔刚非刚。刚者先折柔转强,妙门洞辟唯东方。技与道合乃有此,一洗东亚病夫耻。”
当代中华武术奠基人
曾有人告诉蔡龙云,华裔武打巨星李小龙非常崇拜他,他的《武术运动基本训练》一书还被李小龙放在床头。蔡龙云当时只以为是传言,没有放在心上,也不对外说,后在“李小龙研究会”发表的文章中看到,才确信有其事。
原来,李小龙曾在中国大陆买回很多武术书籍,其中就有蔡龙云《武术运动基本训练》和《华拳》。李小龙根据蔡龙云书中的指引练习,腿法应用自如,用腿仿佛用手一般。李小龙撰写的《中国基本拳法》一书,所用配图也是根据蔡龙云书里的图改编的。
这两本书,仅是蔡老为中华武术留下的财富中的一小部分。他主编了第一个《武术竞赛规则》,组织了初级刀、枪、剑、棍、长拳等书籍的创编工作……可以说,蔡龙云是当代武术教学与训练体系的奠基人。
这都缘于他是一位近乎偏执的武痴。和其他武者不同,从青年时代开始,蔡龙云就沉醉于研究中华武术文化,善于探索并揭示武术固有的体育价值与科学性、哲理性、艺术性及教育意义,使武术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道路。此外,他还精于归纳和创新,他那本《琴剑楼武术文集》里,随手一翻都是精辟的讲解——“体势”分类,其拳术可以分为:工、行、醉、绵、劲、别六种。华拳则是工、行的“结合体”……
采访过蔡老的人都知道,每每话到兴头上,他就会不自主地演练起来。有一次他拿起剑,比划着握剑把的方法,边说边舞,“随着不同剑法的变化,分为满把、螺把、压把、钳把、刁把五种。”——这正是蔡老提炼出的新技艺,几乎看傻了“观众”,这哪是八旬老人可能有的身手。
蔡龙云早年打败马索洛夫用的是父亲教的华拳。晚年的大部分时间,蔡老都在撰写12路《华拳》系列丛书。他除了吃饭、睡觉,其它时间几乎都扑在编撰丛书的工作上。他说,是为了不使华拳这个中国古老的传统武术项目失传,而且要发扬光大,既可以让专业的武术运动员练习和比赛,又便于让广大武术爱好者学习和使用。
上海体院武术学院副教授蔡纲是蔡龙云的次子,子承父业,从小就练武。近年来,蔡纲与来自外省市的武术青年教师王继强和席饼嗣一起,为了父亲编写《华拳》丛书拍摄图片而担任华拳动作的替身“演员”。他们在练功房,严格按照蔡龙云的要求,一遍又一遍练习华拳。即使在酷暑闷热难耐的晚上,蔡龙云仍然坚持写作。由于老花眼加白内障,他时常借助放大镜手写并修改书稿中文字或路线的每个细节。武院的领导想配助手给他,让蔡老口述、助手记录,但蔡龙云不同意:“我说他写,他还要问我这个字怎么写。写完,我还要一个字一个字看,还不如我自己写。”
《华拳》总共12本书,蔡老已经完成大约120余万文字,差不多还剩一半。原本计划2至3年内完成,现在只有交给他的后人了。
为人敦厚周慎
在蔡龙云大师工作室的墙上,挂着朋友送给他的一幅字:“敦厚周慎”,是朋友对他性格和为人的概括。这位武术界公认的泰斗,从来不以大师自居。一生都自奉节俭,宽厚谦虚待人。对后辈,他毫无保留地传艺讲道,授业解惑。
这几年,两个儿子成了家,都买了新房搬了出去,老伴也住到儿子家帮着照顾孙子。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蔡龙云一个人守着那70平方米的简朴房子,那是学校给他的教师宿舍。孩子们要给他请钟点工,他不肯,坚持自己打扫屋子,自己走路买菜。
蔡老对自己节省,待朋友却大方。学生邱丕相讲了个小故事。上世纪70年代,他和蔡老去北京出差,那是个周日,蔡老见老友难得相聚,抬高嗓子喊:“今天的午饭,我请大家去吃烤鸭。”当时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几十元,吃烤鸭是了不得的花费。从当上老师开始,蔡龙云就为报刊写了大量关于武术方面的文章,他请客的钱,就是攒了许久的稿费。“可晚上大伙儿去招待所食堂吃饭时,他就花五分钱买了份合菜,合菜是北京人说法,就是中午吃剩下剩菜放一起拌一拌。”
蔡龙云培养有邱丕相、王培锟、陈春茗、虞定海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和高级教练。今年7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的武术博士班在上海体院开讲,87岁的蔡老坚持要亲自教课,三伏天,训练房里没有空调,蔡老坚持示范动作,一节课都是站着。院里给他拿了凳子端了水,谁知他一挥手,“哪有老师是这样上课的!”蔡老仙逝后,那一届的博士很多都落眼泪。
如今武术学院院长戴国斌,说起蔡老对他的关爱,话匣子就关不起来。他说自己拿到江苏省武术冠军时还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毛孩,当年写了篇提出对武术看法的文章,寄给时任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副院长的蔡龙云,没想到很快收到回信。“蔡老先是肯定和鼓励了我的想法,并且建议我看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后来这两本书戴国斌读了好几遍,也因此对武术有了新的理解。2002年,戴国斌考入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所写博士论文《乌托邦:武术技击的理想》在学校引起不小的争议,“我到今天还清楚记得,那是个大雨天,蔡老拿着一把湿透的伞到我宿舍。他心平气和地和我聊着他对这篇论文的看法和建议,小到一句话,他都带着商量的口吻,和我这个年轻人探讨”。
最后的大师
中国史上历来都有重视“武”的传统,更不乏驰骋江湖的豪情,李太白酒醉吟诗,豪气干云,拔剑四顾心茫然就已象征着那个时代文武并驱的局面。就是重文抑武的宋明时代,也有岳飞、戚继光、俞大猷等朝廷基石,撰书带兵,弘扬武术。
中国人尚武,一为保家卫国,二为修身养性。所以新中国的领导人中间,也不乏爱武之人。1954年,蔡龙云被调入国家武术队担任辅导员,他曾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有一次随团去中南海怀仁堂演出,贺龙大声说:“欢迎,欢迎!我、总司令(朱德)、刘委员长(刘少奇),都是武术爱好者,咱们都是武林中人,来到这里莫拘谨。”话音刚落,周恩来进来了,“我也是武术爱好者,来迟了,请原谅。”贺龙说:“总理在南开读书时,拜韩慕侠大师学过武,是韩先生的得意门生。”
可以说,武术更接近于一种“道”,一种与“佛道儒”并驾齐驱的个人精神修为,并和这三家有相通的一面。而用当今武术圈的说法,蔡龙云,可能已经是最后一位具备如此全面的武术修为的大师了。
这和蔡龙云饱览群书、深谙中国古代艺术有很大关系。
蔡龙云酷爱抚琴,喜欢看史籍,读小说,如《聊斋》、《七侠五义》……也看外国小说,爱好唐诗、宋词、元曲,尤其是广览历史笔记之类的作品。这种爱好,为他研究武术理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空闲时,他亦会弹奏几曲古琴,泼墨挥毫几笔。广陵派琴家马维衡,曾专程到蔡老家鉴定古琴,他去了大吃一惊——蔡龙云家有三张古琴,其中两张为明代的古琴,一张为宋代古琴,均为古琴中的精品。
蔡龙云时常对两个儿子说,“琴如人生,字如其人”,闲情雅致间,承载着一种哲学和审美理念。他教育孩子用琴、字正音正心,从而达到严谨治学、修身养心的过程。
很多人以为,武术只是单纯的竞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蔡龙云却指出,武术并不是单一的体育项目,而是多元化的艺术,应该紧密结合艺术,强调武术的艺术性。武术与艺术有许多共通之处。无论是哪个项目,长拳还是枪术,都有音乐感和旋律。运动员动作的快慢舒缓,都决定了动作是否舒展流畅。这就是艺术。戴国斌对此极为赞同,他说,现在都说武术是花拳绣腿,有人还提出表演和技击融为一体,这就好比要剔除武术中包含文化和艺术的部分,和毁了武术没什么两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