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蔡洪平,上海人,历任德意志银行亚洲区主席、瑞银投行亚洲区主席。自1997年进入投资银行业,他的名字多与民营企业相关。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蔡在整个市场寂静无声时将民营企业恒安国际送到香港,被当年一系列金融杂志评为“1998年最佳亚洲IPO发行上市”。2002年香港股市低迷时期,他又将名不见经传的比亚迪打造为明星公司;2003年,其他投行人士全力分享国企上市的最后盛宴时,蔡又将联华超市、魏桥纺织与长城汽车三家企业带至香港,总融资额达8亿美元。由此,蔡被香港媒体誉为“中国民营海外上市之父”。
人物履历
蔡洪平
,1954年生于上海,年少时曾插队种田,后参军。1977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院新闻学学士学位,并从事过记者职业。1988年,获复旦大学新闻学学士学位。
1987年至1991年,蔡洪平在上海市政府工业及运输管理委员会及上海石化工作,并参与了上海石化到香港和美国上市的全过程。
此后5年,担任国务院国家体改委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指导小组成员之一及中国H股公司董事会秘书联席会议主席。
1997年,加入百富勤投资银行。2006年3月,蔡洪平转投瑞银投行,任瑞银投行中国区主席,今年升任亚洲区主席。
声名鹊起
让蔡洪平声名鹊起的是2007年。是年4月,瑞银主导的碧桂园IPO,讲述了“中国最大地主”的故事,成功打动香港投资者,获得超过百亿的募资,碧桂园大股东杨惠妍,一举晋身内地新首富。
碧桂园之后,瑞银接手了另一单迥异的房地产IPO:SOHO中国。SOHO只有1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远远低于碧桂园。“这是两个故事,碧桂园是中国的城镇再造者,而潘石屹的项目在市中心。”蔡回顾说。
最初,SOHO中国并没有邀请瑞银担任承销商,瑞银是半路杀出来的。后来,瑞银将SOHO定义为“中国最大的品牌商业房地产开发商”,并辅以潘石屹和张欣的名人效应,改变了投资者的价值观。
蔡洪平说,他要求每家IPO的企业要去跟国际资本市场讲动人的故事、企业发展的基因和核心竞争力……老板要去亲自讲,要幽默地讲。
据说,近几年来瑞银所做的IPO企业路演时,其老板的发言稿,都是蔡洪平亲自撰写。
个人看法
蔡洪平出身上海富庶家庭,1969年,15岁的蔡被下放到江苏海门县务农。当时他以为一辈子只能种田了,对未来颇为绝望。蔡说他甚至两次想到自杀。
多年以后,曾经的务农经历,让“老蔡”可以深刻地理解中国当代的民营企业家,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感受。
牛根生、杨国强、潘石屹、郭广昌等人,现在都是富豪,但也都是农村出身,杨国强一直到16岁没穿过好鞋子,潘石屹13岁才用上卫生纸。这些富豪无一例外,均打上了“蔡洪平制造”的印记。
一名曾目睹蔡谈判的人士称,在一次拜访某民营企业时,对方在果盘里摆了些削好的萝卜、黄瓜,这让在场的外籍人士一时不知所措,而蔡则率先开吃。“这让创业者对他有很强烈的好感”。
蔡本人并不喜欢首富这个说法,“媒体说这个首富、那个首富,这不是一个好的称号。”蔡洪平说,其实杨国强和他女儿本身没有这么想,这是一个天外送来的礼物。
博鳌论坛上,蔡洪平说,当前社会对首富有误解,财富排行榜误导人们,把日常消费财富和资产经营财富混在一起,“他是有上千亿,但是他的钱不能乱花,他是创造收益、创造就业的一个载体。这个资产实际上是谁的?眼睛一闭都是社会的,永远带不走。”
在参加由《财经》杂志、海航集团联合主办的“探寻企业真实成长”高峰论坛时,蔡洪平说,中国经济可能是发展方向问题,提出了升级换代转型,但从很多舆论官方媒体发现,说的太多,做的太少。从十多年的报告来看,都讲的不错,但做的完全相反。
相关观点
在无数单IPO中,蔡洪平对内地房地产情有独钟,他对记者表示,内地房地产市场目前不存在泡沫,未来还有10年、20年的发展空间。
从今年来看,香港资本市场反弹最大的、最快的是中国房地产概念。蔡预计,9月开始到12月期间,将是中国房地产企业密集融资高峰。这个高峰融资额预计最多达到100亿美元。
蔡洪平提醒想上市的房企,往往赶什么潮就赶不上,“小时候外婆常说一句话,‘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他说,去年有些企业不是冲着事业稳步发展,而是冲着财富去的。明明可以上市,他也不上了。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为了上市而大规模圈地、快速发展,这样的企业在2008年非常痛苦。市场和世界往往是这样,等到所有人看到的时候,机会就没有了。
香港有报纸写到,如果你想成为富豪,不能不和老蔡见个面。“我哪有那么大本事?我永远记住当初百富勤的教训(梁伯韬创办的香港百富勤投资银行,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3.02
0.67%]危机中破产,后被法国巴黎银行入主)和梁伯韬先生的话:感觉越是成功的时候,就是越危险的时候。”蔡认为,如果冲着财富去上市,会有很大问题;没有准备做10-15年的房地产,最好不要上市。瑞银也不会做:“我们通常是看三年,过往三年怎么样、未来三年怎么样,看复合增长率。”蔡说,投资银行不是光为企业圈钱。
价值理念
在过去的一年中,国际投资银行集体遭遇了灭顶之灾,瑞银的状况也相当糟糕,投资银行部门的亏损使其2008年整体业绩亏损了197亿瑞士法郎。
但瑞银中国区业务则一枝独秀,这得益于蔡洪平及其团队的锐意进取和大胆创新。中国业务被寄予厚望,今年3月间,蔡洪平被提升为亚洲投资银行部门主席,他被认为是中国最有恒心和积极主动的银行家。
在金融危机期间,除了IPO这一传统业务外,瑞银积极实现业务多样化。“我们正在中国市场向债券承销和并购业务进一步扩张。”蔡洪平表示,出任新职后,他的重心仍然是中国市场。
谈到中国成功的民营企业家,蔡说,“在美国,可能是聪明人发财;但是在中国,单单靠聪明是不够的,还要无比的勤奋。”
他本人也在践行着这一点,“他在晚上陪客户吃完饭后,回来接着陪着员工熬夜加班,也可以和我们一样,只睡四个小时。”瑞银一员工说。
多家与瑞银有合作往来的企业高管告诉记者,蔡洪平充满激情,跟他工作过的人可能都有这种感觉,他是一个很好的演说家;从去年开始,他亲自督战每一个项目,会为了一个小时的定价会而专门飞到旧金山。“我没有什么休息。”蔡洪平说,他坚持每天做30个俯卧撑,20次原地摸高跳。
生存法则
这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蔡洪平在多年时间里孜孜不倦的保持着同中国民营企业家们良好的关系并取得他们的信任上,这也使得瑞银能够在一个客户上精耕细作。早在2001年,身在百富勤的蔡洪平便在寻找体现“中国制造升级”的过程中发现了比亚迪;2007年11月,比亚迪手机业务分拆在香港上市,瑞银为其承销商,2008年比亚迪拟回归A股,其保荐人则是瑞银在中国的合资公司瑞银证券;而在随后,瑞银作为财务顾问将比亚迪的股份卖给了巴菲特。
与大型国企的上市特点不同,民营企业家往往更重视投资银行为其带来的商业价值,而蔡洪平则相当善于讲述此类故事。事实上,在诸多瑞银承销的项目中,其招股定价均超过同行。在2007年碧桂园上市前,其两家承销商对这家公司市盈率的判断差异极大:瑞银的预期是17到23倍,而另一家投行的市盈率预期为11到15倍。
同样不可忽略的是蔡的勤奋,“我没有什么休息。”直到今天,他坚持每天做30个俯卧撑,20次原地摸高跳,不过在2008年,他表示自己依然犯了胃病和肩周炎。
人的生意
毫无疑问,在过去几年中,随着中国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崛起,蔡洪平是制造了最多“首富”的银行家之一:张茵、杨惠妍,以及新鲜出炉的刘忠田,都曾因其而被推上富豪榜首富的宝座。
与之相应,蔡洪平同样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冠以“首富园丁”、“首富幕后推手”之类的高调称号。然而在他看来这些并不重要,更让他在乎的是自己所带领的瑞银团队在股权资本市场打硬仗的实力:“别人都不敢做的,我们做出来了才说明一家银行的实力。”而对于自己,蔡洪平更乐意比作是交响乐队中那个训练有素的指挥——只要把调子定准,就可以演奏出震撼人心的音乐。
事实上,在过去一年中,蔡洪平所集中精力做的另外一件大事是重新锤炼瑞银的投行团队。在去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后,蔡洪平迅速找到了原雷曼兄弟石油及天然气领域的几位银行家,邀请他们加入瑞银,其中有四位在10月便正式入职。而为了安抚他们,蔡在其上班后的第二天便同其集体谈话。
除此而外,蔡洪平还亲自从深圳控股公司找回了瑞银的资深员工张化桥担任瑞银投资银行中国区副总经理。在此之前,张曾经在瑞银做过多年的分析员,其当年离开时任瑞银投资银行中国区研究部主管。“蔡总的工作热情,他对行业的看法,你不被打动是比较困难的。”事后,在谈及回归原因时,张将相当一部分原因归结于蔡洪平,“他的电话你不接是很困难的。”
即便如此,受到瑞银全球投行部门业绩巨额亏损的影响,亚太区也同样遭遇了裁员之痛,但在这其中,中国团队所受的影响是最小的。“这当然和蔡洪平有很大关系。”一名前瑞银员工说。而这支稳定的队伍则被蔡洪平看做是瑞银能够保持其市场地位的一大法宝。
在很大程度上,刚刚完成的忠旺上市给瑞银带来了更多信心。“经济已经到了底部,会呈现锯齿形发展,在谷底震荡。”蔡对眼下的经济形势做了这样的判断,并鼓励人们重回房市和股市。而在其推销清单上,下一家赴港上市的国内企业将是北京金隅股份。在其官方网站上,金隅将自己描述成“全国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之一,北京领先的地产开发商以及大型地产投资及管理公司。”不过面对今年对房地产行业的质疑,蔡洪平表示:“金隅要侧重的是水泥概念。”
在经济刺激计划背景之下,这个与忠旺极其类似的故事到底能不能再次吸引投资者仍未可知。但蔡洪平认为,即便是在经济低迷之时,那些居于增长行业,并能够在行业内占据领导地位的企业仍然具有价值。“企业终究是讲技术、讲成本。要回归基本,不要复杂。”蔡洪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