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就全国而言,2008年核雕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西安也有一位民间艺人蔡青柱,在吸收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其核雕技艺被命名为“蔡氏核雕”,成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蔡青柱出生于1964年8月22日,1982年高中毕业后从军西藏边防第三团,1984年转业到工厂。
蔡青柱幼年跟着母亲学习书法,从小学开始学习绘画,从其后来从事核雕打下良好基础。在开始“核雕”之前,他先开始捏泥塑,把自己对“人物、空间、造型”的把握做到位。正式玩祖传的“蔡氏核雕”已是2004年。
据蔡青柱讲,核雕大体分为两派:北方的山东以桃核雕刻为主,南方的江浙以橄榄核雕刻为主。两派雕刻手法不一,在借鉴和融合中保持了各自的特色。
“核雕”的工序大致分为:选核→画样(审核)→成型→精雕→开脸→抛光→上油→成品(装盒),每一道工序稍有不慎,都会前功尽弃。
以“审核”为例,宏观纹路而细观走向,在“纹中”寻找自己想要的造型。这一过程讲究“因材施艺,借势运刀”,如果审核走眼,发掘深层次的意向和意境就是空谈。
核雕一定要造型准确,刀法精确、做工细腻,于丁寸之间表达自己心中的意图。做核雕必须具有造型能力、雕刻能力、构思设计,还必须要有“冷板凳坐热的耐性”。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天资”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这份天资,仅仅是心血来潮恐怕是做不了雕刻的。
蔡青柱的核雕,大的不过鹌鹑蛋大小,最小的像花生米一样,每一件都相当传神,让人叹为观止。他雕出的核舟长度不过15毫米,借助放大镜才能清晰地看出,6位形态各异的人物拿着扇子分坐在船头船尾,雕出的小窗户还能自由开合。“桃核表面的纹理就决定了每一件核雕作品都不会重样,只能因材而异,讲究的是精细的艺术表现。”
蔡青柱认为,核雕是个“表达自己”的东西,在雕刻的过程中通过遮挡手法达到某种表现形式。这是一个系统的思维模式,不是单单会拿刀就能刻。这个技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靠手艺人的品性去雕琢,去打磨。你面前的成品,其实是手艺人“自己”。他曾耗费2年时间做成一套“水浒”人物,获得各方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