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广东陆丰深圳东莞肇庆四市蔡氏宗亲联合举行联..  · 福建漳浦西湖蔡氏举行2024年冬季祭祖活动  · 福建石狮大仑蔡氏中顺大夫祠落成庆典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应邀出席石狮商会召开的..  ·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世界蔡氏文化经济发展研究..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与石狮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福州市漳浦系蔡氏宗亲联谊总会赴宁德古田等地..  · 安徽省大别山蔡氏宗族第四届祭祖暨九修宗谱修..  ·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组织参加后柯海印堂保生慈济..  · 福建石狮玉浦蔡氏中房举行新祖宇落成庆典  
姓氏博览 更多

姓氏话题

百家姓氏

各姓网站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姓氏博览 > 百家姓氏 > 内容 

别姓

发布时间:2016/7/1

      别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2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别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王族,出自天子诸侯嫡长子以外之子,属于以宗族称谓为氏。

  别氏,出自古代“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之说。

  “别子”,古代指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儿子。曾巩在《公侯议》中指出:“天子之嫡子继世以为天子,其别子皆为诸侯,诸侯之嫡子继世以为诸侯,其别子各为其国卿大夫。”

  在典籍《礼记·丧服小记》中有“别子为祖,继别为宗”记载。意为,诸侯国国君嫡长子当继承父位,长子的弟辈谓庶子,均称“别子”。别子无权继承君位,须分离出宫自立一家,另赐新氏。而出宫别子即为新赐姓氏之始祖,此谓“别子为祖”。

  与诸侯国宗法同制,别子之嫡长子、嫡长孙继承新氏家支为大宗,此谓“继别为宗”。嫡长子之外庶子属小宗,小宗依宗法各继承其第一代庶子。别子不得以祖上的姓氏为姓,只能以祖父之名字、官称、爵位、封邑、谥号等为姓氏,其中亦有以宗法制度中长幼、嫡庶、地位为姓,遂有别氏。

  在史籍《百家姓考略》中记载:“古诸卿大夫长子,世为宗子,宗子之次子,世为小宗;小宗之次子,为别子。不敢姓祖父之姓,而别为一族之祖,以祖父之官爵字谥,别为姓氏。此别氏之义。”

  由此,有的姓氏学专家认为,在史籍《姓氏寻源》中所说的“别氏为别成子之后”,或即别子之误。

  第二个渊源:源于庶族,出自战国时期阴阳家别成子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有关于别氏的最早记述:“别成子后代,以别为姓氏,世代相传,乃成今之别氏。”

  据文献《百家姓姓氏起源》记载:上古之时,有一个隐士,名号为别成子。

  别成子喜为众人排解忧难,甚受百姓拥戴;不少诸侯贵族亦闻其名,欲请为官,但均遭拒绝。后有一贵族因嫉妒别成子,将其杀之,陨其首,弃于终南山中一深潭。百姓闻听后如丧考妣,于其家中设灵堂,将无头尸置于棺椁,还选了精通水性的年轻人下深潭觅其首,不料,打捞到的头颅却氏那贵族。众人惊诧不已,纷纷着人往贵族家打探,果闻在别成子遇难翌日,那贵族亦被人枭首。众人甚感蹊跷,于是疾返别成子灵堂,却见那棺椁里空空如也。自此,再也没有人见过别成子,据说他已通过“兵解”方式,得道成仙而去。

  实际上,别成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阴阳学家,并撰有著作。在史籍《汉书·艺文志》中,记载阴阳学家的系列著作中,有“《别成子·望军气》六篇,图三卷。”

  据学者别廷峰在其所著的《寻根求源,认祖归宗——别氏族源流考》一文中记载:阴阳家,是战国时期出现的相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个流派。

  阴阳说、五行说,是当时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的一种流行思想,代表人物是邹衍(公元前305~前240年)。阴阳家在学术上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氏阴阳相互协调、冲克而推动的,是受木、火、土、金、水五种势力的支配的。这个学说为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统治者在创建新型的封建社会制度、统一政权的过程中找到了理论根据,为改朝换代合法与否,确立了评判的标准。别成子,就是该学派众多学者中的一个佼佼者,是这个学派中的一位有见解、有著述的重要成员,是中国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思想十分活跃的战国时期一位大思想家和大学者。

  由于年代久远,文章佚失,今天人们已经看不到别成子所撰写的原篇《望军气》六篇文章和三卷图。但相传,到了秦汉之际,著名谋略家张良的老师赤松子就是别成子的徒弟,张良承其衣钵,因此人们可以从张良的一系列著述中,看到当年别成子的学术思想。

  在别成子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其名号为姓氏者,称别氏,世代相传至今。

  别氏族人大多尊奉别成子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孙伯黡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记载:“至春秋时,晋张侯、张老,实为大家。张孟谈相赵襄子以灭智伯,遂逃功赏,耕于负山。后魏有张仪、张丑。至汉朝,张姓滋多。常山王张耳,梁人。丞相张苍,阳武人也。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张汤,增定律令,以防奸恶,有利于民,又好荐贤达士,故受福佑。子安世为车骑将军,封富平侯,敦仁俭约,矜遂权而好阴德,是以子孙昌炽,世有贤胤,更封武始,遭王莽乱,享国不绝,家凡四公,世着忠孝行义。”

  据史籍《汉书》的记载,西汉车骑将军张安世被赐封在富平,为陕西富平侯,传到其第五世孙纯嗣侯,因为恭俭自修,因此在王莽篡汉后,并没有失爵。到了东汉建武中期,更封富平之别乡为武始侯,亦称别乡侯。

  纯嗣侯就是张纯,在东汉时期,被汉光武帝刘秀改封为武始侯,亦称别乡侯。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或爵称为姓氏者,称别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军制别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秦、汉时期,军中主力部队以外的辅助部队称别部,统领之将官称为“别将”,亦称“别部司马”。到北魏中期以后,于主帅都督别道附翼而行之部队亦称别部,统领称“别将”。

  别将一般为六品,官秩六百石,唐朝时期降至从七品,多称作偏将。

  别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别将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别氏、将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地方官吏别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别驾,是汉朝时期所设置的各州刺史的辅佐官称,全称为“别驾从事史”,简称“别驾”。

  别驾辅佐刺史,总理各种具体行政事务,权力甚重。到唐朝时期曾一度改为“长史”,但不久又复置“别驾”,形成刺史、别驾二官并立、相互制约的情况,但其实权不如汉朝时期,至宋朝、明朝时期,其相应官职皆改为“通判”,为知府的副手。

  别驾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别驾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别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中央官吏别火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汉时期,在大鸿胪的附属官员中有别火令,下辖有别火丞、别火下士、别火刑吏等,主要负责掌管狱令。

  大鸿胪是中国秦朝时期所设置的官职,秦朝时期称典客,到汉景帝中六年时改名为大行令,至汉武帝太初元年时改名为大鸿胪,为掌理“蛮夷”事务的主官,亦即外交事务的机构。

  别火令就是辅佐大鸿胪管理各邦国冲犯大汉王朝的外国人等,晓以中华国典,教以中华礼法。

  另外,别火令兼管时令改火之典,也就是仿照《周礼·月令》中要求的,随不同季节改变取火之薪:“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拓之火,秋取柞痋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以供王用。”

  别火令之官职到魏、晋两朝以后被废黜。

  在别火令、别火丞、别火下士、别火刑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别火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别氏、火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三国时期曹魏国官吏别兵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别兵曹,简称为“别兵”,是三国时期曹魏国所置五个兵曹尚书之一,负责掌管和调遣国家中央军队之外的别部兵马,即辖管中央政府属蕃各国的兵马,如同今日的各地方部队,并参与统一的军事行动等。

  在别兵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别兵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别氏、兵氏者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族必兰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别兰氏,亦称必喇氏、毕力扬氏,源出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必兰部,以部为氏,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世居和悠(今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河口地区)、长白山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别氏、何氏、杨氏等。

  迁徙分布

  发祥:关于别氏起源,在史籍《姓苑》中记载:“别氏,望出天水(今甘肃通渭),京兆人。”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五》中记载:“别氏,《姓苑》云:京兆人。宋有别仝,望出天水、京兆。”在史籍《二十四史》中记载:“别参,朝邑人(今陕西),安禄山叛,尚衡举义兵计贼,置参为牙将。”

  在史籍《姓韵》中记载:“熊潇南昌别侯重修儒学记云:别侯讳建奇,字树宇,陕西富平人。催科而存抚字,折狱而称明允,城邑加饬,保甲维严。”

  在文献《湖北仙桃别氏分支族谱》的封面与菲页中题字:“别氏宗谱,京兆堂”。

  在清朝末期的儿童启蒙读物《幼学歌·姓氏考源》中,以韵歌形式介绍了中国姓氏的主要祖籍,其中的“京兆”栏下包括有二十六个姓氏,即有韦氏、酆氏、史氏、计氏、米氏、宋氏、杜氏、於氏、宗氏、段氏,家氏、康氏、车氏、全氏、黎氏、扈氏、雍氏、寿氏、扶氏、浦氏、别氏、夔氏、晁氏、冷氏、申氏、屠氏。

  湖北学者别道林珍藏有其父别行栖手抄的农历与气象内容书一册,书册上虽然没有作者与抄录者的姓名,但在封面上题有四字:“家世京兆”。另据学者别凌先介绍,其祖别文才在生前的记事本上,亦均写着“京兆氏”三字,而不直写其真实姓名。显然,该支别氏家族起源最初居住地应为京兆。

  另外,陕西别氏族人为别氏发祥于陕西一带提有佐证:据入川始祖别维汉墓志记载:四川巴中别氏祖先原“在陕西安府富平县东河里羑子店”,后在清朝康熙年间“由秦入蜀”,落业在“巴州中二甲柏顶子山下”(今四川巴中巴州区光辉乡宋兴村三社)。

  今陕西省富平县隶属渭南市,距西安市约七十公里的觅子乡别家村,有别氏族人千余人左右。

  另据家住西安市的别鑫奇在近期走访调查,西安市雁塔、碑林区和咸阳市武功县,有别氏族人三百十九户,共计一千二百七十余人。此外,西安市的灞桥、临潼、长安、闫良区,宝鸡市的歧山、扶风、凤祥县,渭南市的大荔县,也有别氏族人居住,人数不详。西安市郊别氏多为土著。

  迁徙:中国的姓氏多起源于中原地区,随着人口不断迁徙,诸姓氏逐渐分布全国。历史上人口流动趋向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今南方姓氏,多为人口南迁所致。别氏流动亦无例外。

  据文献《华夏百家姓探源》中记载:“别氏是一个极为少见的姓氏。不过,他们的子孙一向遍布华夏大地”。如今别氏人口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位第三百二十二位门阀。

  根据史籍《姓氏考略》上的记载,古时候有个人叫别成子,这是关于别氏的最早记述。别成子的后代,就以别为姓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别氏。

  湖北别氏当是别氏迁徙出京兆最早的一支,应在南宋以前。湖北别氏入鄂的始祖,据沔阳《别氏宗谱》载“原始祖为之杰公,原籍郢洲大宗,嘉定二年赐进士出身,出仕河南参知政事,卒赠少师”。此文确定沔阳别氏原始祖系别之杰。然宋朝名人还有别仝,别仝是别之杰之父,故别之杰是否为入鄂别氏始祖待考。

  其实,湖北的别氏族人应不少于两支:一支为郢州本源,即别之杰宗族。此支别氏应分布在今荆门、钟祥、宜城、宜昌、沙市、枣阳等地,本支别氏起源与发展分布情况待查。另一支为别之杰后裔别妙祖明初迁徙至沔阳所发,属郢州别氏分支。这一支另成体系,另修宗谱,另排辈份,另立祠堂,为沔阳别氏。主要集中于仙桃(前沔阳)、天门、潜江、洪湖、汉川、武汉等地,其中仙桃市别氏最多,1992年修谱统计约三千五百多人。仙桃市原为沔阳,因沔水(今称汉水、襄河)流经而得名,历代建制为州、府治所。

  元末,沔阳人红巾军领袖陈友谅称帝号大汉,与朱元璋于鄱阳湖交战被射杀,明太祖朱元璋血洗沔阳并大举移民。沔阳别氏始祖妙祖公于此时(明洪武二年)迁徙沔阳,定居于沔阳西陲沔水支流通顺河南侧之毛嘴珠玑寺(即古竟陵南乡流泗河),至今已逾六百年。

  而目前别氏族人分布省份,据学者别凌先个人网站[http://www.bxwcn.com/bxw/]上的记载来看,除陕西省之外,别氏族人分布较为集中之省份尚有湖北、河南、山东、四川、吉林、重庆等省份。

  如关于湖北省别氏始祖的介绍,据湖北仙桃沔阳别氏宗谱记载:“别之杰,郢州人(今湖北荆门、钟祥),宋嘉定进士,先后知澧州及德安、江陵府,湖北安抚使,进端明殿学士加兵部尚书,淳佑中拜参知政事。”

  由中国人民银行程度分行别凌所撰《别氏“由秦入蜀”考略》一文介绍:

  别氏族人入川始祖别维汉“由秦入蜀”,别氏族人是随明末清初的移民大潮,从陕西来到四川的。从找回的入川始祖别维汉的墓碑来看,此碑中间刻有“皇清待赠拟谥吏相英明别公讳维汉老大人一位正性之墓志”二十五个大字,其碑文如下:“公讳维汉,考之谱牒,原[系]结斋公之次君,母氏喻孺人所育,生于康熙甲戌年吉月吉日吉时。在陕西安府富平县东河里麦子店生长人世[氏]。元配金君,仅育二子,并无一凤。后由秦入蜀,择地而蹈。始于巴州中二甲柏顶子山下落业。公以二弱君,课耕课读。不数年家声丕振,遂无志西归也。不幸卒于吉年吉月吉日吉时,用迂艮山坤向,卜葬于斯。旧曾建有墓志,所载仪型方躅,无不昭然若揭。奈年湮雨,风雨倾颓,堕泪竟无徵焉。光绪甲午后,起兴木本水源之思,动重修复刻之念,维七房共捐七串,犹有不足,族众谪议,将祖积会资以作公焉。嘱余为文,余爰公已历数世,泪愧未悉其风度,述其制行,仅笔生卒,以志不朽云。”

  入川始祖别维汉之墓,原葬于现在的巴中市巴州区光辉乡宋兴村三社的中央田边封田下面的弯弯田岩处。据别氏宗亲回忆,该墓碑高六尺九、柱厚两尺四,磴基长八尺一、高两尺七、宽两尺七。碑上面刻有“龙凤呈祥、双狮登扁”图案,两侧刻有“二十四孝”等人物。整个墓碑,图案清晰,碑文完好无损,十分壮观。可惜碑柱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已损毁,墓碑被别氏后人搭作了洗衣台。2000年9月,由别氏宗亲捐款重修了碑柱,并重刻上“复建墓碑耀先祖,昭穆列祖裕后人”于柱上。将墓碑重新立于始祖别维汉墓前。

  从碑文来看,此碑是别氏后人在清光绪甲午年(公元1894年)农历9月28日,纪念始祖别维汉诞辰二百年之时重新修建的,最初的墓碑因为年代久远而损毁了。碑文表明,四川巴中巴州别氏祖籍原“在陕(西)西安府富平县东河里麦子店”,“后由秦入蜀”移民到四川巴州中二甲(今四川巴中市巴州区光辉乡宋兴村三社)。别氏后人为了不忘记祖籍,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记载。如:民国七年(公元1919年),在九世别毓昌的墓碑柱上刻有“灵钟秀毓川之北、源远根深陕以西”的对联。

  陕西富平县别氏族人主要集中在觅子乡别家堡,位于县城正西,现有一村就以别氏为名,称为别家村。陕西省富平县,西晋时因“富庶太平”而得名,建立县置两千四百余年,位于关中平原北部,东邻蒲城、渭南,西界三原、耀县,南接三原、临潼,北连耀县、铜川,属于渭南市管辖,离西安市六十九公里,是陕西传统农业大县。富平县为关中最古老的县份之一,清朝属西安府管辖。1950年5月属咸阳专区,1958年12月并入铜川市,1969年后属渭南地区(今渭南市)至今。

  入川始祖别维汉墓碑记载的“东河里麦子店”这个地名,经多方证实就是现在的富平县觅子乡西上官村别家组。虽然找不到“东河里”这个地名的记载,但“觅子店”这个地名就很早有记载。据明朝万历年间《富平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划全县为四个乡,辖四十四个里,其中横水里统“觅子店”等六村堡。清朝初期的富平仍沿袭明乡里制,唯村庄有所增加。清乾隆初年,将村堡分属八十五个联,后增至九十九个联。并将联及村堡按方位分属于城中和东、西、南、北、东北五个乡。据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的《富平县志》“乡甲”记载:“西乡第六联领:七星堡、南闾村、别家堡……,共十四堡八百六十四户”、“南七联:领觅子镇等八村堡”。这是有史记载以来,第一次出现“别家堡”这个地名,表明这时的别氏人家已较多了。民国初期,富平仍以清代联的编制作为基层政权组织,沿用明朝里制。后来实行保甲制,全县编为二十四联保、二百四十三保、两千八百八十三甲。民国二十九~三十年(公元1940~1941年),又扩大乡、保编组范围,将全县原有联保调整为十三个乡、九十八个保、两千一百五十八甲。这时的“觅子镇”归信立乡,是乡公所驻地。

  解放后,1950年5月全县划为十个区,九十七个乡、两个街。“觅子乡”属于第二区管辖。其后该县的区、乡发生过多次变化,但觅子长期是“乡”的建制。据1994年的《富平县志》记载,截至1989年底,全县有村堡一千六百四十一个,分属于三十二个乡镇管理。这时的“觅子乡”辖“别家堡”等三十一个村堡。1996年以后,别家堡先后改为别家村(自然村)、西上官村(行政村),现在称为西上官村二组或西上官村别家组。2002年2月编印的《富平县行政区划图》还标有“别家堡”这个地名,但现在人们普遍把这里管叫“别家”。富耀路穿境而过,别家依路而居。西去三公里,即到觅子乡政府所在地觅子村;东去十八公里,经庄里镇和南社乡,就到了富平县城。途径此处,依稀可见“别家馍店”、“别家家具城”、“别家综合商店”等路边店名招牌。别家堡的东面,有一条发源于铜川的石川河流过,当地人称它为“东河”,河上建有有一座桥,“东河里”这个地名应该是此地。由于上游的铜川境内修建了“桃曲坡水库”,此河现已断流。

  从历史上来看,富平县的别氏有不少的杰出人物被列入史册: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的《富平县志》卷之五“选举”中记载了两位别氏人士:“乾隆三年戊午科:贡士别树宇,蕲州州判,先令南昌供应,大军严整有法,以能名”、“乾隆十三年乙卯科:“掾吏别奇珍,馆陶典史”。

  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富平县志》“仕宦”篇记载中的三位别氏人士,他们分别是:

  别树宇,蕲州州判。蕲州,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为蕲春县,今属湖北黄冈地区。州判,清代为知州的佐官(副职),与州同分掌粮务、水利、海防、管河等诸职。

  别奇珍,馆陶典史。馆陶,县名。清属山东东昌府,今属河北邯郸地区。典史,官名。为知县下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

  别莹,甘肃知县。知县,官名。宋代开始,由中央派遣管理一县的行政官员,称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有军队驻县的还兼管军事。明代开始正式用为一县长官的名称,清代相沿不改。

  1994年10月出版的《富平县志》“外地富平县籍工作人员名录(五十二人)”中排在二十位的有一位别氏人士:“别守智,男,汉族,高中,籍贯觅子乡,师长,住北京海淀路三院”。这是唯一被列入新县志的富平籍别氏人士。

  富平县觅子乡的别氏究竟是土著,还是从别的地方迁徙而来的,没有资料考证。但居住在这里的别守仲老人(现年八十一岁)回忆小时候听到的故事,传说这里村民的祖先大多是在明朝年间从山西迁徙过来的,别氏也不例外。

  目前,富平县的别氏人家大都集中觅子乡西上官村二组。据户口部门管理统计,现别氏共有五百零八人。由于没有代代相传的取名“字派”,近四代人已没有按“字派”取名,也无法区分别氏的分支房系,只管“三百年前是一家”。正是由于没有字派,这里的别氏取名十分随意,也很有特点。比如:别六一、别六三、别程程、别田田、别伯乐、别百岁等。因此,无法与入川别氏祖先传下来的字辈核对辈份。但通过上述考证,可以肯定别氏“由秦入蜀”的起始地就是富平县觅子店别家堡。

  由于年代久远,富平县觅子店的别氏人家没有留下家谱之类的史料,别氏繁衍生息的过程无从考证。但现年五十五岁的别忠文保存着一幅记载祖先神位的“神轴”,是其父别建财在1991年去世前传给他的。此轴将宣纸裱糊帆布上,长一米七,宽一米三。从上到下,共有七排。第一排上书“本门三代宗祖之神位”,第二排上书“皇清显考别府君(妣韩孺人)讳伦之神位”、“皇清显考别府君(妣□孺人)讳昆之神位”、“皇清显考别府君(妣武孺人)讳作周之神位”。

  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从顺治年间至乾隆年间包括陕西在内的十多个省的民人向四川移民,持续时间达一百余年。别氏入川始祖别维汉就是在清政府倡导的“移民垦荒”大环境下,自发性移民到四川的。

  从史籍来看,陕西省富平县在清朝初期灾情频发,清康熙五十九~六十年年间(公元1720~1721年),连年大旱,饥荒、瘟疫并行,人民无法生活,而背井离乡。从陕西临近的四川来看,由于兵燹连年,人口损耗殆尽,四川大部分地区十室九空,十不存一,土地荒芜,需要移民垦荒。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顺治皇帝谕户部,四川无主荒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康熙大帝批准四川湖广总督蔡毓荣关于“敕部准牧民之例”的疏请。定各省平民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例。

  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康熙大帝又谕迁往别省之四川缙绅应令各归原籍。流寓之人在川垦荒者,将地亩永给为业。定入籍四川者准其考试例。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满清政府户部复准四川巡抚马会伯关于各省入川民人由原地方官给予印照到川验明安插。由此促使别氏“由秦入蜀”,落业四川巴州。据民国《巴中县志》记载:“明崇祯十年,献贼窃入蜀疆,杀总兵侯良柱,由巴剑将奔汉中,为川北副将张合所扼,十三年春二月,左良玉合诸将兵,大破献忠于太平,九月返走,入巴州时知州卢尔谆练乡兵制火器以拒之。十四年春正月朔城陷,卢尔谆遇害,阖署殉难,教喻钱柏柯亦死于贼焚毁掳掠,加以屠戮。是年献忠自巴州至开县,官军败绩,献忠遂东下。十七年即清顺治元年十一月,僭号于成都,遣伪将军分屠各州县,顺治三年献贼伏诛,五年清知州许广大始招复流亡,其间州中无主凡七年。”

  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巴州志·风俗》:“州自明季……土著无几……国朝康熙、雍正间,秦、楚、江右、闽、粤之民,著籍插占,各因其故俗以为俗,不必尽同。”民国《巴中县志》还记载:“清代至民国初年,各省移来县境客户,互以乡谊联名建庙,塑供桑梓大神,各姓自立昭穆神主,名称会馆,实为家庙,既是同籍商帮集会场所,又是各姓人士敬神祭祖之地……文星街三元宫,系陕西人所建”。这表明有不少陕西人入籍巴州,由于人数较多,合伙建起了会馆。

  陕西与四川自古相通,是为近邻,常有商业交易及民间往还。陕西移民四川的情况,在各地县志中有着明确的记载。陕人在清初入川占地,其具体做法是“秦人随大军开辟,砍树臼其皮为界,施棚帐于内髅瓦砾之间”。清光绪年间撰著的《德阳县志续志·陕西会馆田记》一文说:“时朝廷功令他省民人入蜀报垦……当此之日,楚来最多,亦最选,秦次之,江右为后,粤、闽出于乱定数十所之外。故人邑人率皆五方杂处”。在文献《成都通览》中记载,当时填四川者,湖广籍占25%,云贵籍占15%,江西籍占15%,陕西籍占10%,安徽占5%,山东占5%,广东占5%,广西占5%,而福建、山西、甘肃合占5%。这说明湖北、湖南、云南、贵州、江西和陕西人占了“湖广填四川”的人口的大多数。这些典籍记载了陕西人入蜀及创业的情况。

  巴州始称于北魏。春秋战国时代,巴州是巴子国的首都。秦国并吞六国后命名巴郡。由于唐朝许多诗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称,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县。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原达县地区所辖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县划出设立巴中地区,并批准巴中撤县建市,地区行署设在巴中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原巴中市改为巴州区。巴中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该市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东临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连陕西汉中;地貌多为山地和深丘,经济以农业为主。

  别氏族人入川始祖大约在清朝康熙年间,从陕西富平起程,过西安,翻越秦岭到汉中后,再跋涉大巴山中的米仓古道进入四川巴州。著名清朝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汉中府·巴岭山》中记载:“在府西南一百九里,亦曰大巴山。其山延绵深广,中包孤云、两角、米仓诸山,南接四川巴州之小巴山。”米仓古道北起陕西汉中,南至巴州,东线至壁州至绥定(达州)抵培洲(重庆),南线至保宁(阆中)至成都,西线接利州(广元)汇入剑门古道,全程绵延数千公里”。这是一条从荒蛮巴蜀通往繁华京城的古道,别氏入川始祖在三百多年前从这条古道徒步一千五百公里左右来到了今巴中市巴州区光辉乡宋兴村三社柏顶子山下,通过插占土地定居安身。先住在用竹木梆的茅草窝棚,后在荆棘丛中发现了一座无人居住的大瓦房(由于战争和瘟疫,原房主可能逃离或死亡,留下了房屋,这种情况当时的四川比较普遍,都通称某老屋),便搬进这座房屋居住,后称别家老屋。嘉陵江的支流恩阳河流经这里,别氏来后这段河就叫别家河,靠下段的滩就叫别家滩。

  别家滩位于巴中市的南部,属巴州区光辉乡管辖,离乡政府所在地五公里、巴中市政府所在地十八公里。光辉乡原名石庙,在1854年建场时,用石头修建了一座庙宇而得名。解放前属石城乡公所管辖。1951年建立石庙乡。1966年更名为光辉公社,意取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着这个地区。就在这个山川秀丽的地方,别氏家族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世代聚居在这里,生活、生产、发展、奋斗不止,安居乐业。至今在这里繁衍生息十四代,已逾三百多年,除外迁巴中市巴州区宕梁、石城乡,南江县下两乡、花桥乡、赤溪乡,以及成都、北京、兰州、辽宁外,此地尚有别氏后人二十三户,八十九人。

  郡望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巴郡:亦称巴州,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东临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连陕西汉中;地貌多为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古巴族人就在该地区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巴州是巴子国的首都。战国时期秦国取古巴子国之地置巴郡,其时辖地在今重庆市一带地区。东汉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刘璋改巴郡为巴西,治所在阆中(今四川阆中)。后另以江州(今重庆)为治所,置巴郡。南朝齐国代置垫江县,北周时期改称巴县。南北朝时期北魏建巴州,后期为楚州,隋朝时期改为渝州,又以渝州为巴郡。由于唐朝许多诗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称,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为巴中县。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原达县地区所辖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县划出设立巴中地区,并批准巴中撤县建市,地区行署设在巴中市。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巴州成为重庆市巴南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原巴中市改为巴州区。巴中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巴州堂:以望立堂,亦称阆中郡、巴中郡。

  历史名人

  别 惨:(生卒年待考),朝邑人(今陕西大荔)。著名唐朝将领。

  别 蠙:(生卒年待考),朝邑人(今陕西大荔)。著名唐朝将领。

  别之杰:(公元?~1253年),字宋才;郢州人(今湖北钟祥)。著名宋朝大臣。

  别的因:(公元1195~1276年),蒙古族人。著名元朝大臣。

  别 丛:(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举人,任教谕。

  别明官、别文兴、别兴官、别文焕、别文章、别富官:四川巴中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别廷芳:(1883~1940),字香斋;原籍河南内乡丹水镇张堂村(今河南西峡阳城乡),陕西西峡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别祖后:(1912~1981),湖北天门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别廷峰:(1927~),吉林和龙人。著名古代文学教育家。

  别刻检:(1942~),陕西潼关人。现代文艺工作者。毕业于辽宁刊授党校。现任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副处级研究员,艺术讲师。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渭南市文联常委,渭南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渭南市电视艺术家协会艺术顾问。

  别永祥:(1957~),陕西西安人,指墨书法家。西北工业大学毕业。解放军某部干部,大校军衔。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指墨艺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多次参加全国大型书法比赛,曾获一、二、三等奖,并有作品多次入书、入展。作品被“纪念彭德怀元帅诞辰百周年书画展”收集,珍藏于彭德怀元帅纪念馆。

  别必雄:(1957~),湖北仙桃人。地方公务员。2008年1月13日当选为湖北省天门市市长。

  别 江:(1957~),笔名另工;四川巴中人。著名当代商业书画家。

  别 凌:(1965~),祖籍陕西富平县;四川巴中人。著名现代金融工作者。

·上一篇:温姓 ·下一篇:庄姓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