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公发祥(公元1810~1899年),人称翰林公,字振鹏,号云亭,石城县草泊村(现湛江市廉江蔡屋箔村)人,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壬辰科进士,钦赐翰林院授职国子监司业(正六品)。
公之先严,一介书生,公兄弟6人,排行第二,幼时家境贫寒。受父学影响,耕余苦读诗书,勤习举业,儿孙满堂之时方中秀才。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参加省试,高中举人。公虽逾耄耋,壮志不已。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不顾83岁高龄仍力排阻难,在孙子的陪伴下赴京应试。相传为蔡公上京考试之事老夫妻还红过脸,老夫人实在担心蔡公年纪大路途远吃不消,但见没能阻止蔡公决意后,一气之下把两只筷子倒插在饭碗中。蔡公见了击掌大笑,“中了,中了,旗杆已立(古时为表彰考取举人、进士以上功名的族人,在宗祠前立旗杆石以作纪念,以显示功名)”。结果到了京城,考官们见到发须皆白的蔡公啧啧称奇,又文章锦绣,乃奏启圣上,今科得一寿星。光绪皇帝感其骥志,钦赐翰林院授职国子监司业。喜报传来,乡人欢欣之至,对蔡公耄耋之年金榜题名无不赞扬,乡邻习文蔚然成风。
当时,为筹备两年后的60寿诞,慈禧太后授意在今科考生中挑选两名年纪大者,届时为她燃点寿烛,寓意寿星高照。公年纪最长,相貌端正,被选为点烛者之一。但公为人耿直,不依附权贵,对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甚为不满,不久便以“贱体抱恙”为由辞官隐归桑梓。石城县官听闻蔡公返乡,在城中设宴迎接,公不愿相扰,遂悄悄取水路经安铺回到老家。
蔡公返乡后在私塾中以授业为生,虽老态龙钟,还步行到位于遂溪县茅村的蔡氏宗祠祭祖,给在祠中私塾就读的每位学童赠送毛笔和纸扇,族人至今仍感念公之懿德。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9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公于家中无疾而终,享年90岁,葬于围墙村岭,坐东向西。现遂溪县的茅村、孔村蔡氏宗祠均供有“壬辰科钦赐翰林院授职国子监司业蔡发祥”之牌匾。蔡公活到老学到老,终其一生,光耀宗祠,启秀族裔,为后世所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