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明写《琵琶记》之前,宋朝宣和年间已有流行南戏《赵贞女》,叙述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故事。赵贞女当然指的是赵五娘,内容大意是说,蔡二郎(蔡伯啮)入京考中科举,当了大官,却弃家乡中的父母不顾,害得父母活活饿死,又休发妻赵五娘,并且派人放马踩死赵五娘。最后,蔡二郎遭到天打雷劈。
蔡伯喈(蔡邕)本是一个孝子,却被人在戏剧里糟蹋为“弃亲背妇”的薄情郎,大诗人陆游因此感叹:“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说的也是,蔡伯喈人已死,也就没法对诬陷提出辩护。高明为了替蔡伯喈翻案,同时他不满意当时流行佳人才子、神仙幽怪的戏剧,便创作了《琵琶记》。
《琵琶记》的大意是这样的:汉朝末年,有个书生蔡伯喈,饱学多才,事亲极孝,娶妻赵五娘,容貌端丽,俊雅贤惠,新婚两月,夫妻恩爱。一日,春光明媚,蔡伯喈吩咐赵五娘备了一桌酒菜,为双亲做寿。酒足饭饱之际,蔡公询问儿子:“孩儿,如今黄榜招贤,试期已近,你这般人才,应当上京应试,光耀门楣。”蔡伯喈回答:“禀告爹爹,孩儿并非不去,只是爹妈年纪老,家中无人侍奉。
蔡婆立刻抢白:“老贼,你又没七子八婿,只有一个孩儿,你眼又昏,耳又聋,又走动不得,教孩儿出去,万一有个变化,谁来管你?”蔡公也马上顶了回去:“你懂得什么?孩儿做官,我们也改换门闾.为何不让他去。两老各持一理,不相上下。
蔡公又回过头来训斥蔡伯喈:“孩儿啊,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杨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你不肯去,莫非舍不得新婚娇妻?还是她太凶悍,不让你去?”
这顶帽子压下来,蔡伯啮承受不了,非去不可了于是他回房去告诉赵五娘。五娘沉吟了一会儿道:“这不好吧,你爹只有你一子,怎能不留在身边?我去帮你说。”“你还是别去吧,他直怨我迷恋你。”蔡伯嗜无可奈何地说出委屈。赵五娘叹了一口气,“我是为爹爹泪涟涟,为母亲泪涟涟,何曾想到夫妻情?”说着,说着,她的眼圈儿都红了。“你赶快擦干眼泪,”蔡伯嗜小声地说,“爹妈进来了”
蔡公蔡婆走进来,后头还跟了一个乡里的张太公。蔡伯喈一见张太公,连忙打躬作揖:“卑人今日远行,家中并无亲人,爹爹妈妈,年老力衰,一个媳妇,只是女流之辈,凡事多烦公公早晚看管。”蔡伯喈又拉着赵五娘的手:“娘子啊,你宁可将我来埋怨,莫要冷落我爹娘。”频频点头的赵五娘早已泣不成声了。
蔡伯喈走了之后,一连三年,音讯全无。赵五娘一方面要成全丈夫之孝,一方面要尽为妇之道,日子过得相当辛苦。蔡婆一天到晩埋怨蔡公,当初不该教孩儿出去,尤其是陈留郡闹饥荒以后,两老更是争吵个不停。蔡婆终日唠唠叨叨:“老贼,今天咱们没饭吃了,就是他当了状元,于你何事?”我是神仙,我怎知会闹饥荒,今天饥荒也是死,被你埋怨也会埋怨死。”蔡公也是一肚子火气。“哼,他做得官时你做鬼!”蔡婆愈骂愈难听,赵五娘做媳妇的,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当务之急是赶紧弄点吃的来救急。
陈留郡开仓赈灾,赵五娘赶着去领粮,谁知里正作弊,仓中无粮,那里的长官命令里正拿自家粮来赔,赵五娘才领到一袋米。谁知走到中途,里正出现,一把推倒赵五娘,又把粮食给夺了回去。赵五娘难过极了,看到路旁一口井,真想一头栽入井中,一了百了,可是放心不下公公婆婆,正在一筹莫展之时,遇见好心的张太公赒济了她一点米粮。由于米粮不够,赵五娘勉强煮了两碗饭,呈给公公婆婆,自己躲了起来,只吃一些米糠苟延残喘。
一向尖刻的蔡婆吃饭时见不到媳妇,十分不满,她横眉竖眼批评道:“咱们亲生儿子不在家,看看媳妇怎样供养我们的吧,前两天还有一盘青菜,现在就只有两碗淡饭,怎么吃得下去?再过几天,怕连白饭也没有了,你看看她,每次吃饭就千方百计躲着我们,准是背地里在吃什么好东西,哼!蔡公不以为然道:“你别冤枉人,我看媳妇儿不是这等人。”“反正,下次她吃饭,我要瞧瞧去。”
这一边,赵五娘正皱着眉头勉强吃糠,直呕得她肝肠痛,泪珠垂,喉咙哽得想吐,她望着槺,轻声叹道:“糠与米,本是两相依倚,一贱一贵两处飞,丈夫,你便是米吗?你在哪儿?奴便是糠吗?奴该如何奉养公婆?”
蔡婆自赵五娘背后窜出,一手叉腰对蔡公道:“你看,媳妇果然背着我们在吃好吃的,这个贱人该打!”等到蔡婆就近一看,原来赵五娘吃的是糠,一阵羞愧涌上心头,忽然昏倒,完全不省人事,就此一命归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