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仅有名,成人后还有字。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所以古人的字代表着个人符号。永嘉学派继承者蔡幼学,字行之,他的一生都在用行动耿直地行之。
蔡幼学(1154~1217),字行之,出生于瑞安新城(今莘塍),师从永嘉学派巨擘陈傅良。陈傅良是京师太学的名士,以文章著称于世。师徒两人是同乡,志趣相投,学术观点也相近,蔡幼学经常跟随陈傅良在太学学习,甚至一起参加会试。在会试中,师徒两人双双高中。
会试之后,就是由皇帝亲自或指派大臣主持的殿试。应试者都是会试取录的贡士,只要经过殿试,便可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如果能夺得皇帝钦定的状元、榜眼和探花,那这一生可谓是官途坦荡,前程似锦。
十八岁的蔡幼学即荣登礼部会试榜首,从千万考生中夺得会元,实属罕见。且师徒两人不分伯仲,加上当朝茵华、吕祖谦等大臣的赏识举荐,一时间蔡幼学名声鹊起,誉满京城。孝宗皇帝也知其大名,将他列为殿试第一人。
这时孝宗皇帝宠信外戚张说之际。张说独揽朝政,宰相虞允文、梁克家等官员都暗中依附他。朝野皆是随波逐流之士,无人与之抗争。士大夫应该秉公直言,伸张正义,蔡幼学早已对此深感不满。
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殿试上,嫉恶如仇的蔡幼学直言上书,向皇帝陈述当今混乱的风纪:“陛下即位之始,冀太平旦暮至。奈何今十年,风俗日坏,将难扶持;纪纲日乱,将难整齐;人心益摇,将难收拾;吏慢兵骄,财匮民困,将难正救……”接着,他又以西汉外戚专权的史实为例,指责宰相虞允文、梁克家等人有的是以虚名混淆视听,以立功自许;有的是以沉默存身,不能主持公道。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张说专权后的弊端:“今陛下使夷子欲兵柄,其人无一才可取……”蔡幼学的策论洋洋洒洒,耿直地坦陈利害。
众所周知,向皇帝建言献策,言辞不可过激,用语多加斟酌。相信才华横溢的蔡幼学也明白这个道理,但面对朝野的污浊之气,蔡幼学选择直言不讳地发泄内心的愤懑。
虽然蔡幼学的策论洋洋洒洒,且切中时弊,但听惯了歌功颂德之词的孝宗怎会欣然接受这篇激扬文字?孝宗内心不悦,更不用说策论里面的矛头指向者——宰相虞允文。这个耿直的年轻人一下子把当朝皇帝和宰相都得罪了个遍。殿试结果出来,蔡幼学果不其然没有上榜,只是被派往江西广德军担任教授。
是金子总会发光,时隔数年,蔡幼学果然因政绩突出,被调入京师。但他依然不改直言本色,刚上任就向孝宗进言:“如今靖康大耻未报,边境还未收复,陛下英明神武,本可以大有作为,都是那些扰乱帝心的议论、萎靡不振的习气,影响了陛下的心志……”孝宗正为丢失疆土一筹莫展,灰心丧气,听了蔡幼学的鼓励,甚为欣喜。或许被这耿直的臣子打动,或许听腻了赞美之词,或许很久没有人敢如此直言劝说,孝宗皇帝逐渐发现这些建议的可取之处,欣然采纳,蔡幼学得以重用。
蔡幼学不畏权贵、直言廷对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为后人所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