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与司马光有一段交情,长期以来是是非非说不清。
有个网友读了笔者拙作《宋钦宗改辕易辙与蔡京之死》以后,评论说:“蔡京中进士,是在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当时王安石实行变法,蔡京力主新法,非常得王安石的赏识。后来王安石失势,司马光旧党当政,蔡京马上见风使舵,五天之内就把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除。司马光非常感动,说‘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意思是说,假如天下人都像你这样奉法,那我什么干不成啊?哲宗皇帝继位以后,比较倾向于新法,所以又用章 一党行新法,蔡京马上又把旧法废掉了。十年之间,蔡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个人的政治操守由此可见一斑。”
这位网友的论述让我大吃一惊。治史贵在“述而不作”,即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下结论,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恰如其分。历史实际首先要尊重,否则,那就是无的放矢,非犯错误不可。《重刊兴化府志》说,司马光秉政,复差役法,为期五日,迫蔡京等完成。京独如约,悉改畿县差役,无一违者。诣政事堂,白光,光喜曰: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已而,台谏言京挟邪坏法,出知成德军……蔡京办事雷厉风行,连保守派首领司马光也不得不折服,当面称赞,但在反对派面前,这个兴化之子却无立锥之地,终被逐出京城,日子一天不如一天。”明明历史记载仅仅说蔡京执行差役法一事,而这位网友却是“司马光旧党当政,蔡京马上见风使舵,五天之内就把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除”,变成了蔡京是那时王安石变法的废除者,蔡京有这样的权力吗?我真不知他的这个依据从何而来?
而且历史实际尊重了,论述一旦错了也易于改正。例如上面那段论述,笔者那时采用流行性说法,称司马光是“保守派首领”,那是错误的。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王安石变法以后出现的历史巨着,这恰好说明他和王安石不是死对头,而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最终俩人各自梦想成真。司马光任宰相,当着高太后等人的面表扬蔡京,说明他“君子坦荡荡”,办事光明正大,不搞阴谋诡计。他对蔡京不但没有成见,而且还有着用人的念头。与此同时也说明,蔡京没有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所以受到尊重。作为当代人,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自然更为深刻,他对蔡京的称赞,显示出他想为王安石“补台”的雄心壮志。但是,在高太后那里却通不过,蔡京等后来被赶出京城。所以,尽复旧人旧法,对新人新法一概排除的不是司马光,而是高太后。要是高太后有宋神宗那样的雄心壮志,支持司马光为王安石变法补台,要人给人,要物给物,那么,在宋朝政治舞台上,一定还有司马光的精彩表演。司马光后来没有当几个月就死去了,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不得志气愤而死。所以,蔡京与司马光的这一段交情,很能说明问题,帮助我们澄清了那些是是非非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
在这里值得指出,王安石变法所以会在经济上取得硕果累累,是因为政通人和,举国上下闻风而动。例如农田水利法实施后,仅在七年间,兴修水利就有1万多处,涌现了许多水利工程专家。例如据《长编》卷165《熙宁八年闰四月乙巳记事》说:“程 尽力于河北,……所开、闭河四处,除漳河、黄河外,尚有溉淤及退出田四万余顷。自秦以来,水利之功未有及此者。”在这里,作者称程 治水方面有着前无古人的成就。这就等于肯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功绩。
又例如,据《宋会要辑稿》的《食货》熙宁四年十月,提举京东常平仓王子渊言:“臣职事之中,在农田尤为先务。如本路济州有南李堰,濮州有马陵泊等处,久为积水所占。昨已疏治修复良田四千二百余顷。昨来夏秋民间耕种所取菽麦约三二百万余硕。此乃于常岁之外所获之物,散在公私,以备饥岁。又修导过曹、单等九州一十三处沟洫、河道,疏决畿内以来诸处逐年夏秋积潦,东入清河等处,遂入于海,无横溢之虞。”
而且王安石重视及时总结历史经验。《长编》卷236,熙宁五年闰七月丙辰载王安石语:“今修市易法,即兼并之家以至自来开店停客之人并牙人,又皆失职。兼并之家,如茶一行,自来有十余户,若客人将茶到京,即先馈献设燕,乞为定价,此十余户所买茶更不敢取利;但得为定高价,即于下户倍取利以偿其费。今立市易法,即此十余户与下户买卖均一。此十余户所以不便新法,造谤议也。臣昨但见取得茶行人状如此,余行户盖皆如此。然闻茶税两月以来倍增,即商旅获利可知。”市易法实行三四个月以后大见效,茶税倍增,这说明各地商旅从新法中得到许多利益,即粮食、丝绸、瓷器、食糖、水果等不滞销——王安石正是这样通过社会实践检验新法。所以,青苗法扶植农业,市易法扶植商业,为的是国民经济来一个翻身仗。在那时,称得上是一年小胜利,三年大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新法的无比威力。
凡此种种说明,王安石变法有着强烈的时间观念,那真是分秒必争,过期作废。要是到了高太后时还山河依旧,什么也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变法还有什么用处呢?所以,过去人们认为高太后执政期间废除新法,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只不过是想当然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