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现锋贤弟听说我在撰写《尉氏县诸阮史料汇编注译》和《尉氏县历史人物资料汇编注译》,给我送来了熊明《汉魏六朝杂传集》和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等书,看后收获颇丰,特别是“见”到了蔡邕的儿子和孙子,发现尚存争议,在此略陈管见。
蔡邕的儿子是蔡袭。《晋书·羊祜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父衜,上党太守。祜,蔡邕外孙,景献羊皇后同产。”又曰:“羊祜当讨吴贼有功,将进爵土,乞以赐舅子蔡袭。诏封蔡袭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争议的是:有人认为“舅子”是舅父的儿子,蔡袭是蔡邕的孙子;有人认为“舅子”是对舅父的尊称,蔡袭应该是蔡邕的儿子。因此,从晋朝到现在争论不休,难以定论。最近,世界蔡氏宗亲总会组团来尉氏县蔡庄镇蔡庄村寻根拜祖时问起此事,蔡邕后裔、尉氏县蔡氏宗亲会会长蔡国献说:“舅子是对舅父的尊称,我们这里自古就有这个习惯。”蔡国献夫人邹道荣也说:“我们辽宁省也有这个习惯,称舅父为舅子。”我认为:蔡邕的后人都承认蔡袭是蔡邕的儿子,外人以后也就不要再节外生枝了!
蔡邕的孙子是蔡充。《世说新语·轻诋篇》第六条:王丞相轻蔡公,曰:“我与安期、千里共游洛水边,何处闻有蔡充儿?”王丞相,指王导;安期,王承的字;千里,阮瞻的字。这段话译成白话文为:丞相王导看不起蔡充,曾说:“我当年与王安期、阮千里在洛河岸上一起游玩时,哪里听说过有蔡充这小子?”
刘孝标注释引用《蔡充别传》曰:“蔡充祖睦,蔡邕孙也。”此句话文理不通,辈分也不对,不论是作者还是注家,都是当时名士,不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很可能是转抄失误造成的。《晋书·蔡谟传》:“蔡谟字道明,陈留考城人也。世为著姓。曾祖睦,魏尚书。祖德,乐平太守。父克,少好学,博涉书记,为邦族所敬。”又《晋书·蔡豹传》:“蔡豹字士宣,陈留圉城人。高祖质,汉卫尉,左中郎将邕之叔父也。祖睦,魏尚书。父宏,阴平太守,迁建威将军、徐州刺史。”根据这些记载以及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蔡邕故里探源》等可知,在西晋时期,尉氏县蔡相乡(原圉乡)的蔡氏为了躲难或避乱,已经不断向外迁徙了。
按此记载,蔡睦为蔡邕叔父蔡质的孙子,是蔡邕的侄子,是蔡充的同祖叔父。由于蔡邕蒙冤被杀,他的后人也许受到牵连渐渐衰落,也许为了避难混籍于蔡质一支。相反,蔡质一支名人辈出,世有显官,官籍簿册至少祖上三代是要记载清楚的。有人又因为蔡充与蔡克的字都是“子尼”,就说成是一个人。纵观史籍《人物传》,同姓同名同字同官职的人屡见不鲜,不足为怪。无论南朝刘宋的刘义庆,还是萧梁的刘孝标,都与生活在晋朝的蔡充和蔡克相去不远,是不可能将二人弄混的。在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之前,书籍文章大多都是靠手抄而传世的,因此多有以讹传讹的现象。
此注引“充祖睦,蔡邕孙也”,用今天话说是:“蔡充祖父蔡睦,是蔡邕的孙子。”这显然是不符合史实的,是错误。这种错误,很有可能是传抄脱字或误解造成的,应该理解成:蔡充是蔡邕的孙子,同祖叔父是蔡睦。
[清]梁章钜《浪迹三谈》卷三《中郎有后》:“《晋书·羊祜传》:‘祜,蔡邕外孙。讨吴有功,将进爵,乞以赐舅子蔡袭。诏封袭为关内侯。’则中郎未尝无嗣。而《蔡克别传》亦云:‘克祖睦,蔡邕孙也。’克再传为司徒谟,则中郎后裔,且蕃盛于典午之代,何得云无嗣哉?又《代醉编》载:‘羊祜父道(衜),先娶孔融女,生子发,后娶蔡邕女,生承及祜,适发与承俱病,度不能两存,乃专心养发,承竟病死。’邕女之贤如此,而《后汉书·蔡邕传》无闻,《列女传》止载文姬没胡中,生二女,赎归,重嫁董祀事,而亦不及羊道(衜)之妇,史之漏略如此。”(《浪跡丛谈、续谈、三谈》,[清]梁章钜撰,陈铁民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9月第1版,第457页)
《河南通志》卷八十《辨疑》也记载蔡邕有后。
唐代蔡希综《法书论》:“余家历世皆传儒素,尤尚书法。十九代祖东汉左中郎邕,有篆籀八体之法。”唐代书法家蔡希综是蔡邕十九代孙。
经以上资料考证,蔡邕的儿子为蔡袭,孙子为蔡充。目前正在编修《世界蔡氏大宗谱》,蔡道济先生担任主编,希望将蔡邕后裔纳入《世界蔡氏大宗谱》谱系之中。
尉氏县蔡邕蔡琰文化研究会理事李文建撰文
2023年4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