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陈留蔡氏源远流长,最为出名当为东汉名臣、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一族,关于其后人网上亦有很多争论,本人亦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本文主要从蔡睦和蔡邕的生平去探索和思考。
首先还是来看下有争议的典籍记载,
《世说新语·轻诋篇》第六条:王丞相轻蔡公,曰:“我与安期、千里共游洛水边,何处闻有蔡充儿?” 此处蔡充儿为东晋侍中蔡谟,刘孝标(462-521)注释引用《蔡充别传》曰:“蔡充祖睦,蔡邕孙也。”
另《蔡克别传》亦云:“克祖睦,蔡邕孙也”,蔡克和蔡充都字子尼,皆为蔡谟之父,应为同一人,且相互印证。
有争议的是《晋书·蔡豹传》:“蔡豹字士宣,陈留圉城人。高祖质,汉卫尉,左中郎将邕之叔父也。祖睦,魏尚书。父宏,阴平太守,迁建威将军、徐州刺史。” 两部典籍争议之处暂且不表。
争议的核心点还是蔡睦其人,可以确定的是蔡睦为蔡谟曾祖,蔡谟(281-356),蔡邕(133-192),两人出生相差148年,如果以古代谱系一代人为25-30年之间来推断之间相隔5代人,那么从年龄上看蔡睦为蔡邕孙辈较为妥当。
查蔡睦生平,资料甚少,字子笃 ,少年好学,善辞章 ,曹魏时曾任尚书。蔡睦早年与王粲共同避难荆州,后归故里,王粲作诗以赠。王粲《赠蔡子笃诗》曰:翼翼飞鸾,载飞载东。我友云徂,言戾旧邦。……君子信誓,不迁于时。及子同寮,生死固之。何以赠行?言授斯诗。中心孔悼,涕泪涟洏。嗟尔君子,如何勿思!
五臣注《文选》吕向注曰:“蔡子笃为尚书,仲宣与之为友,同避难荆州,子笃还会稽,仲宣故赠之。”
或许王粲的生平和这首诗可以作为一些突破口,王粲(177-217),据《三国志》本传记载:“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为初平元年(190年),王粲13岁。初平四年(193年),王粲因长安局势混乱避难荆州,由此可知蔡睦和王粲自小相识,蔡邕也很赏识王粲而赠其书,后来蔡睦也因蔡邕亡故曾经避难荆州。
“悠悠世路,乱离多阻。济岱江衡,邈焉异处。风流云散,一别如雨”,蔡睦当时将回到旧邦(故居)济水和岱岳(泰山),吕向注为子笃还会稽。可见蔡睦的故居出生地可能在蔡邕避难的会稽或者泰山。光和二年(179), 《后汉书》曰:“邕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往来依太山羊氏,积十二年,在吴。”在此期间亦发明“焦尾琴”。
另《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可知,蔡邕在陈留居住时已有三世,如果从叔父起算,那么从弟蔡谷或者蔡邕当有下一世,179年避难吴地已有47岁,若蔡睦在吴地所生,若为蔡谷之子当在陈留所生。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朝政混乱,自然灾害频发,纵观蔡邕一生,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中年和叔父入狱,后又逃亡,如有子而隐藏也属正常,但既然为世家应有子。《晋书-羊祜传》曰:“祜当讨吴贼功,将进爵土,乞以赐舅子蔡袭诏封袭关内侯”可知,蔡邕有子。
唐代蔡希综《法书论》:“余家历世皆传儒素,尤尚书法。十九代祖东汉左中郎邕有篆、籀、八体之妙,六世祖陈侍中景历,五世伯祖隋蜀王府记室君知,咸能楷隶,俱为时所重。”查蔡希综的世系谱可知为蔡谟次子蔡系之后,如果蔡邕为蔡睦伯父,应称之为伯祖,比如其五世伯祖君知。其称蔡邕为十九代祖,应该为直系,且代代相传。
再回过头来看《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同时期济阳和陈留蔡氏代表人物是蔡廓,《宋书•蔡廓传》记载说:“蔡廓字子度,济阳考城人也。曾祖谟,晋司徙。祖系,抚军长史。父琳,司徙左西属。”可见当时济阳蔡氏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刘义庆编写出错的可能性较低,毕竟年代相差不远,且代代相传。而《晋书》属于唐朝重新编撰,晚于《世说新语》二百多年,编撰者有二十一人众。
本人亦是蔡氏子孙,祖上太婆口述先祖从隔壁县避荒落脚本地,后经本人去当地查宗谱找到先祖名字, 相隔6代有余,可见关于祖宗一两百年间代代相传的口述其实是非常准确的。对于典籍记载,应先考量典籍编撰的时间,时间越近应越为准确,还有宗族后人的自述,时间越近也越为准确。既然《蔡充别传》《蔡克别传》都有记载“祖睦,蔡邕孙也”,其后人也自述为十九代孙,真实度颇高,即便是过继,那也是族人认可的孙辈。本人非历史研究者,出于对蔡氏家族蔡邕、蔡谟的喜爱,网上看了不少文章,以上内容纯属个人的一些思考和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