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年间,苏州洞庭西山西蔡蔡氏宗祠建成的同时,《蔡氏宗祠碑记》也应运而生。解读该碑记,从中得知蔡氏宗祠落成与碑记诞生的过程,以及蔡源家族南渡播迁繁衍分布等诸多信息,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研究西山蔡氏南渡历史文化的佐证资料。
宗祠碑记 为新祠增辉
从清·康熙丁丑年(1697年)仲秋到庚辰年仲春(1700年)的4年间,蔡源第十八世孙蔡来信“身任其事,纠子姓共襄之”,在其主持督造下,于宁静的西山西蔡古村西首,终于建起了规模宏大的蔡氏宗祠。这座坐北朝南有着宽敞院场和三进的建筑气势十分恢宏,“丰栋飞瓦,既崇且备”。为了使蔡氏宗祠有一个隆重的庆典仪式,西蔡蔡氏后裔蔡息关当时邮书信到京城,邀请其吴县籍好友礼部尚书韩菼,“嘱为祠堂记,将勒之石以计长远”。韩菼接书后欣然答应,“余未获身览其胜,而忾慕往哲,得附名氏,共山之高,共水之长,固所愿也”,遂润笔撰写了《蔡氏宗祠碑记》一文以资纪念。
经蔡氏族人协商,挑定康熙庚辰年仲春“上浣谷旦”(象征好日子)这天举行的蔡氏祠堂落成典礼,呈现一派喜庆的场景,其时“少长咸集,荐牲灌醴,献酬已毕”, 人们摩肩接踵拥入,一睹新建祠堂的风采而啧啧称赞,西蔡终于有了蔡氏聚集祭祀的重要场所。
我们从祠堂碑记一文的最后看到有当时社会名流的具名:一是赐进士出身都察院左都御史李柟(江苏兴化人),二是赐进士出身礼部侍郎孙岳颁(江苏吴县人),三是赐进士礼部尚书韩菼(今苏州人);还有蔡氏家族的后裔,参与主持蔡氏祠堂建造的蔡来信、蔡汝震。从中可以领略到蔡氏祠堂建造落成的典礼规格之高,盛况空前。而刻有《蔡氏宗祠碑记》的石碑置放祠堂内,更为西蔡宗祠锦上添花而增辉。
开枝散叶 始西蔡源流
蔡源家族从北宋灭亡后南宋以降,长子蔡维孟随父亲秘书郎蔡源由汴梁(开封)南迁到杭州后,奉母辗转迁徙定居西山。经历了南宋、元、明、清4个朝代,西蔡成了蔡源一支家族繁衍的发源地。“而西蔡固百川之宿海,万木之蟠根也,而宗祠缺焉”,没有宗祠不可想象。当有了这座蔡氏祠堂后,西蔡蔡氏后人饮水思源不忘先祖,“以奉始祖秘书公、赵夫人祀,而三支(即蔡源三子)昭穆以此附焉”,并以列祖列宗之画像、牌位供奉祭祀。
从碑记中记载:始迁祖秘书郎蔡源生三子,长子维孟与次子继孟先后迁居西山西蔡与东蔡,分称太伯、仲伯,季子承孟迁居德清,称季伯。“三支各派,而群奉太伯为大宗”。花开各枝,叶散各地。
西山缥缈峰峰之阳为蔡氏聚族而居后,“友渔樵,乐林圃,俗尚淳朴,有上古风,蔡氏子姓尤读书敦行,故群推蔡氏为人宗。自建炎迄今历六百年家声不断”。蔡维孟生日祈、日新、小秀(日斯)三子,毕竟西蔡仅一地难以容纳,后裔遂迁到西蔡附近的圻村、甪头等处,元代后蔡氏族人先后远迁到无锡坂村、常州横林及毗陵、湖南长沙、安徽泗亳、迁江苏宿迁后(奉西山堂为祖)又入沈阳。还有从西山迁到崇明等地。
蔡维孟遵父命辞官退隐后终老在西山。据新化蔡氏家谱记载,之前维孟曾奉诏讨伐楚苗,有后代落籍在新化梅城(湖南娄底),又为维孟分支。其后裔又迁蜀(四川),“录西蜀支派世系”。随着岁月变迁,西蔡维孟的这支望族遍布全国各地。
保护不力 宗祠终被毁
西蔡祠堂建成后,散居各地的蔡源家族后人近悅远来寻根问祖,这里成了他们追思祖先的必到之地。六十年代初,蔡氏宗祠还保存完好,但后来祠堂内摆设已无踪影,俨然成了一个空壳子。
笔者少年时在西山长达7年,记得当年缥缈生产大队常在该祠堂开社员大会,或者西里生产队把祠堂用作仓库。再过几年,由于保护不力,祠堂因年久失修而塌陷,一派破败景象。到了文革“破四旧”,一场浩劫更是把祠堂拆除,村民索性把拆下的砖瓦等拿去修房子。当祠堂拆除后,原址成了一片废墟。而这块宗祠石碑据称曾放在一家村办工厂内,也不知去向。直到后来,因建房用地需要,村民便在该处建房居住。而这样一个古村失去了一座祠堂实在非常可惜,它是蔡氏宗族文化的精神支柱,其间该宗祠存在了250多年。西蔡宗祠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曲折过程让人唏嘘不已。而屈指算来蔡氏祠堂也已被毁70多年了。现西蔡古村的明清建筑也已越来越少,而代之以新建的民居与陈旧的古宅交相衬映 。
西蔡古村现已作为控制保护传统村落,古村的保护力度也在加大。这是因为西蔡是南宋秘书郎蔡源长子蔡维孟迁居之地。也是蔡氏南渡历史文化的遗存之地。随着推动旅游开发,消夏湾东西蔡古村景点的开发保护也在加强。寄望有一天能把重建西蔡蔡氏宗祠提上议事日程,把展现和传承西蔡古村蔡氏南渡历史文化底蕴和风貌的这篇文章做好,並得到弘扬,更好地服务于美丽乡村和古村文化建设的既定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