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宣传蔡氏品牌  服务蔡氏宗亲


                    

蔡氏新闻 · 广东陆丰深圳东莞肇庆四市蔡氏宗亲联合举行联..  · 福建漳浦西湖蔡氏举行2024年冬季祭祖活动  · 福建石狮大仑蔡氏中顺大夫祠落成庆典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应邀出席石狮商会召开的..  ·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世界蔡氏文化经济发展研究..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与石狮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福州市漳浦系蔡氏宗亲联谊总会赴宁德古田等地..  · 安徽省大别山蔡氏宗族第四届祭祖暨九修宗谱修..  · 世界柯蔡宗亲总会组织参加后柯海印堂保生慈济..  · 福建石狮玉浦蔡氏中房举行新祖宇落成庆典  
历史渊源 更多

蔡氏渊源

考析论坛

蔡氏辈序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王奇蓉

编 审:蔡弘光

主 编:蔡海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考析论坛 > 内容 

再考郦食其故里、蔡邕封邑高阳乡

作者:李文建、马现锋  发布时间:2023/8/4

空桑并不是穷桑、陈留附近有高阳

——再考郦食其故里、蔡邕封邑高阳乡在今开封市陈留镇附近

   最近,我们看到某位学者在《颛顼活动地域地理新证》一文中说“空桑又叫穷桑”或“迁居高阳,在今河南杞县高阳镇”。[1]谬矣!特意再次考证,权作抛砖引玉,恭请有兴趣的专家学者参与稽考论证,各抒高见。

   战国时期史家撰《帝王世本》曰:“颛顼是黄帝之孙。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又曰:“昌意生高阳,是为帝颛顼。”[2]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曰:“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集解]皇甫谧曰:“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索引]宋衷云:“颛顼,名;高阳,有天下号也。”张晏云:“高阳者,所兴地名也。”[3]

   魏晋史学家皇甫谧《帝王世纪》曰:“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穷桑在鲁北,或云穷桑即曲阜也。”又曰:“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仆,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生颛顼于若水。”又曰:“颛顼氏自穷桑徙商丘,于周为卫。……故《春秋传》曰:‘卫,颛顼之墟也,谓之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4]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古乐》曰:“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5]

   《辞海》对“穷桑”没有解释,对“空桑”解释说:“古地名。在今河南开封陈留镇南。”[6]《辞源》解释“空桑”说:“地名。……河南开封县陈留镇南有空桑城。”解释“穷桑”说:“传说古帝少皞氏居于穷桑,故亦号少皞为穷桑。《左传》昭二十九年:‘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晋杜预《注》、皇甫谧《帝王世纪》皆以穷桑在鲁北,谧引或说云即曲阜。”[7]

   通过以上正史资料可知:颛顼帝生于今天雅砻江入金沙江处的若水,实际居住生活在今天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一带,称帝于今濮阳市和曲阜市一带,后来迁都商丘。这也正是北魏郦道元《水经·睢水注》“苏林曰:高阳者,陈留北县也。按在留,故乡聚名也。有《汉广野君庙碑》。……县有鉼亭、鉼乡”[8]及清代杨守敬《水经注图》将“高阳故亭、广野君庙”标注在陈留县东南、雍丘县西北的历史依据。[9]所以说“空桑并不是穷桑”,而在唐代以前陈留城周边有高阳县、高阳乡、高阳亭等城邑或地名。

   《史记·高祖本纪》曰:“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并攻昌邑,昌邑未拔。西过高阳。郦食其为监门。”[10]这个“高阳”,就是陈留县城北边的高阳县或高阳乡城邑,郦食其是个看守城门的官吏。理由有三:

   第一、《史记·郦食其传》曰:“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11]《汉书·地理志》曰:“陈留郡……县十七:陈留、小黄、成安、宁陵、雍丘、酸枣、东昏、襄邑、外黄、封丘、长罗、尉氏、鄢、长垣、平丘、济阳、浚仪。”又曰:“淮阳国……县九:陈、苦、阳夏、宁平、扶沟、固始、圉、新平、柘。”[12]由此可知,在西汉时,雍丘县属于陈留郡,而圉县属于淮阳王国。又根据《开封简志》和《杞县志》记载:雍丘县辖区是今杞县县城以北,圉县辖区是今杞县县城以南。所以说郦食其是西汉初期陈留郡高阳县或陈留县高阳乡人,即今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一带人。

   第二、昌邑,《辞源》解释说:“县名。秦置。……故城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13]金乡县在陈留镇东北,正西正是苏林所说的“高阳者,陈留北县也”。[14]兵法曰:“兵贵神速。”[15]刘邦袭击陈留城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带领大兵转绕到今天杞县大西南的高阳乡。范晔《后汉书·章帝纪》曰:“(章和元年八月)壬午,遣使者祠昭灵后于小黄园。”李贤注:“小黄,县,属陈留郡,故城在今汴州陈留县东北。《汉旧仪》曰:‘昭灵后,高祖母,起兵时死小黄北,后为作园庙于小黄栅。’《陈留风俗传》曰‘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梓宫招魂幽野,于是丹蛇在水,自洒濯之,入于梓宫,其浴处有遗发,故谥曰昭灵夫人。’”又《郡国志·陈留郡·小黄》李贤注:“《汉旧仪》曰:‘高祖母起兵时死县北,为作陵庙于小黄。’”[16]所以说汉高祖刘邦“西过”的“高阳”,应该是苏林所说的陈留郡北部的高阳县。

   第三、《史记·郦食其传》说:“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17]郊,《辞海》解释说:“邑外为郊,后泛指城外、野外。”[18]可见这个“郊”,指的是陈留城邑周围,不可能“郊”到今杞县西南的高阳乡。传舍,《辞海》解释说:“古时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客舍。《汉书·郦食其传》:沛公至高阳传舍。”[19]刘邦攻城略地来到陈留城郊区,应该住在城北的高阳县驿站指挥攻城作战,不可能住在远离陈留城150里开外的今天杞县高阳乡指挥战斗。所以说当时刘邦是在陈留城北面的高阳县驿站召见的郦食其。

   蔡邕《让高阳侯印授符策》曰:“诏制:‘左中郎蔡邕:今封邕陈留雍丘高阳乡侯,下印绶符策,假限食五百户,岁五十万谷。’”[20]蔡邕这个陈留郡雍丘县高阳乡侯的封地就在今天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附近,理由有三:

   第一,南朝刘宋史学家范晔《后汉书·郡国志三》曰:“陈留郡十七城:陈留、浚仪(本大梁)、尉氏、雍丘、襄邑、外黄、小黄、东昏、济阳、平丘、封丘、酸枣、长垣、己吾、考城、圉(故属淮阳,有高阳亭)、扶沟。”[21]东汉时雍丘县和圉县同时隶属于陈留郡,可见蔡邕封的是雍丘县高阳乡侯,封地应该在雍丘县西北的高阳乡,即今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一带,绝对不可能是今天杞县的高阳乡。如果当时蔡邕封地在今杞县高阳乡,诏书就应该写成“陈留圉高阳亭侯”,而不应该是“陈留雍丘高阳乡侯”。所以说蔡邕的高阳乡侯封地在今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一带。这也正符合开封市史志研究学者程子中先生曾经指出的“隋代以前之陈留在今陈留北20多里处即初留村一带”之意。

   第二,通过《汉书》与《后汉书》的记载,明显告诉人们在汉朝雍丘县和圉县都有高阳之地名。雍丘县的高阳乡,指的是今天开封市陈留镇一带;圉县的高阳亭,指的是今天杞县西南的高阳乡一带。

   第三,唐朝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雍丘县和圉县,原雍丘县的南部、中部与圉县的北部、中部合并为杞县。由于原雍丘县西北部的高阳乡划归浚仪县,后又改名为祥符县、开封县,高阳这个地名不知何时何因消失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深深隐藏在了古籍史料之中,致使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相反,杞县西南的高阳乡之名有幸保留到现在,却被后来历朝历代个别由于失察欠考、不明真相的注释家、著述者望文生义、牵强附会而将其混为一谈了。这不仅是历史的悲哀,也是读者的悲哀,更是郦食其、蔡邕本人的悲哀!

   以上论点、论据、论证和结论有不妥之处,恭请专家、学者批评匡谬,特致衷心感谢!

尉氏县蔡邕蔡琰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李文建、马现锋撰文


   注 释

   [1]马世之《颛顼活动地域地理新证》,《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9月,第8卷第3期,第29页。

   [2]《世本》,佚名撰,周渭卿点校,第2页,《二十五别史》第1册,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

   [3]《史记》,(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1册,第11页、第12页。

   [4]《帝王世纪》,[晋]皇甫谧撰,陆吉点校,第4页、第9页、第11页,《二十五别史》第1册。

   [5]《吕氏春秋》,第五卷,(汉)高诱注,(清)毕沅校,徐小蛮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第104页。

   [6]《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辞海编辑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第1792页。

   [7]《辞源(修订本)》,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2月修订第1版,第3册,第2323页、第2331页。

   [8]《水经注·睢水》原文参考三个版本:《水经注》,谭属春、陈爱平校点,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1月第1版,第355页;《水经注校证》,[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正,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7月第1版,第566页;《合校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清]王先谦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2月第1版,第360页。

   [9]《水经注图(外二种)》,清杨守敬等编绘,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9月第1版,第298页。

   [10]《史记》,第2册,第357页、第358页。

   [11]《史记》,第8册,第2691页;《汉书·郦食其传》:“郦食其,陈留高阳人也。”《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7册,第2105页。

   [12]《汉书》,第6册,第1566页、第1567页及第1635页、1636页。

   [13]《辞源(修订本)》,第2册,第1406页。

   [14]陈桥驿《水经注校证》,第298页。

   [15]《孙子·九地篇》:“兵之情主速。”《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3月第1版,245页;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三国志》,(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金名、周成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279页。

   [16]《后汉书》(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3月第1版,上册,第108页、109页;下册,第2348页。

   [17]《史记》,第8册,第2691页、第2692页;《汉书·郦食其传》曰:“后闻沛公略地陈留郊,……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食其。”《汉书》,第7册,第2105页、第2106页。

   [18]《辞海》,第447页;《辞源》:“郊,距都城百里谓之郊。泛指城外、野外。”《辞源(修订本)》,第4册,第3101页。

   [19]《辞海》,第214页。

   [20]《蔡中郎集》,《四部丛刊·集部》,上海涵芬楼景印明兰雪堂活字本,卷八;《蔡邕集编年校注》文字略异:“制诏:‘左中郎将蔡邕:今封邕陈留雍丘高阳乡侯,下印绶符策,假限食五百户,岁五十万谷。’”《蔡邕集编年校注》,(汉)蔡邕著,邓安生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下册,第412页。

   [21]《后汉书》,下册,第2347页。

·上一篇:考《蔡朗碑》兼论蔡邕故里 ·下一篇:中华蔡氏总谱为何难产?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稿留言 |  |  |

部   箱:2512630201@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号: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许可,转载必


在线客服

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