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蔡氏文化  传播蔡氏信息

      服务蔡氏宗族  传递蔡氏情怀

  

                   

蔡氏新闻 · 蔡氏宗亲共聚东莞长安举行新春团拜会  · 惠州蔡氏宗亲联谊会举行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  · 福建省蔡氏宗亲联合总会召开蔡氏立姓3070年庆..  · 广东惠州蔡氏宗亲联谊会在梅山庄园举行2025年..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祥芝蔡氏家庙分会2025年..  · 河南上蔡县招商局领导一行莅临惠州蔡氏宗亲联..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参加南塘柯氏家庙乙巳年..  · 福建青阳蔡氏世界宗亲总会在青阳蔡氏家庙隆重..  · 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金鹏分会2025年年会  · 广东罗定下围蔡氏举办燃放丁财炮活动  
历史渊源 更多

蔡氏渊源

考析论坛

蔡国沉钩

功德榜 更多

《蔡氏文化网》编辑部

组成人员


编 辑:蔡嘉蓉 蔡崇文

总 编蔡海峰

手 机:13719670907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渊源 > 考析论坛 > 内容 

考《蔡朗碑》兼论蔡邕故里

作者:李文建、马现锋  发布时间:2023/8/4

   蔡邕在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所作《琅邪王傅蔡朗碑》(简称《蔡朗碑》)记载了蔡氏源流史及部分蔡氏族人“氏家于圉”的史实。碑文记载:“君讳朗,字仲明。盖仓颉之精胤、姬稷末胄也。昔叔度文王之昭,建侯于蔡,以国氏焉。迄于平、襄,周祚微缺,王室遂卑。齐晋交争,强楚侵陵,昭侯徙于州来。公族分迁,氏家于圉。奕叶载德,常历宫尹,以建(“逮”之形讹)于兹。”[1]

   “公族分迁,氏家于圉”的时间应该在“昭侯徙于州来”之后,蔡国为楚国所灭之前,也就是在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至蔡侯齐四年(公元前447年)这段时间。

   春秋时期,蔡国受楚国逼迫,曾多次遭遇战乱,国亡而复兴,兴而复亡,以至迁都数次。蔡昭侯二十六年,楚昭王伐蔡,蔡国宗室贵族多随蔡昭侯迁到州来,有的不愿意去州来,或国灭后为了避祸,四处迁徙逃离故土,蔡邕的祖先就“氏家于圉”了。[2]当前学术界对圉地归属似乎有争议,而《蔡朗碑》所在位置对于考证圉地归属有决定性作用。

   清代著名历史学家、金石学家黄叔璥在《中州金石考》卷一《开封府•尉氏县》条目下记载:“《琅邪王傅蔡朗碑》,永兴六年(应为永兴元年,公元153年)蔡邕撰。《大復山樵樊翰记》:(蔡)邕有断碑数十字,在尉氏县,近岁失其传。”[3]这个“氏家于圉”无疑就在尉氏县境内,即朱绍侯先生《蔡邕故里探源》一文考证的“尉氏县的南圉城”,今尉氏县蔡庄镇。[4]

   《蔡朗碑》碑文是记载蔡邕故里最权威、最原始的历史文献,这是蔡邕本人写自己的家族史。蔡邕自述家世,蔡氏“氏家于圉”的历史,最早见于此碑,没有比这个古碑记载蔡邕故里在哪里更权威的资料了。而黄叔璥《中州金石考》明确记载这个由蔡邕本人所撰写的汉代原碑在尉氏县,这可不是偶然的,是有历史原因存在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19年)成立尉氏县,尉氏“圉城”成为“陈留郡尉氏县圉乡"的所在地。到了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蔡邕“拜将封相”之后,尉氏县及蔡家庄的人们感到非常荣耀,就将“圉乡”改名为“蔡相乡”,从此以后,“蔡相乡”取代了“圉乡”,一直到1955年11月又改称“蔡庄乡”。这就是朱绍侯先生所说的:“在尉氏的南圉城,因多次改名,反而被忽视了。”[5]

   尉氏圉村,春秋时为郑国管辖,两汉亦属陈留郡尉氏县辖域,在历史上有“圉乡”之称,此说见于清顺治《尉氏县志》卷之四艺文志《琅邪王傅蔡朗碑》“公族分迁,氏家于圉。(尉乡名。)”[6]我们注意到,关于圉名由来,最早见于《左传》。

   《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此指郑庄公)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许庄公之弟,后来的许穆公)以居许东偏(许国都城的东部),曰:‘……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我之所以让你们居住在这里,不只是为了许国,也是为了聊且稳固我的东部边疆)。’”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注曰:“圉,边陲也。”[7]此圉指边疆、边地,即今尉氏、长葛、鄢陵三县交界处。

   《春秋左传·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韩起反,郑伯劳诸圉。(晋国正卿韩起出使楚国返回时,郑简公在圉城慰劳韩起一行。)”杜预注曰:“圉,郑地名。”[8]这个圉,既是蔡邕《琅邪王傅蔡朗碑》中所说的“公族分迁,氏家于圉”的圉城,也是范晔《后汉书·蔡邕传》“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9]的圉乡,又是当代著名史学家朱绍侯先生《蔡邕故里探源》中“在尉氏的南圉城,……明清诸多地方志皆称蔡邕故里在尉氏县西南三十五里蔡家庄(古圉乡所在地)”。[10]

   朱绍侯先生的考证不无道理。早在清代,就有地理学家江永在所著《春秋地理考实》卷三中,对“圉”地归属存有怀疑。文中对“圉”有详细注解:“《传》:韩起反,郑伯劳诸圉。杜注,郑地名。《汇纂》:汉置圉县,后魏曰圉城……今在杞县南五十里。”然而,江永同时也注意到,“杞县在开封府东一百里,韩起自楚反晋,郑劳诸圉,其地当近郑都,不得经杞县之圉,疑非是。”[11]今天我们看到,实际杞县在开封府东偏南100里,而圉镇更在杞县县治南45里,合计大约145里左右。我们认为,清代学者江永的怀疑不无道理。春秋时期,尉氏称为“郑之东鄙”(见圈称《陈留风俗传》),[12]意即郑国东部边境,而尉氏“古圉”地正好处在郑国的边陲之地。《开封市地名志》记载:“圉村,在尉氏县县城南12公里,小陈乡中部。圉,意为养马地。相传,东汉时为陈留郡边缘地带和养马地,故名。”[13]且尉氏地近郑国国都新郑。故而郑伯劳诸圉,当在尉氏之古圉地。

   另外,明、清、民国中央及地方官修志书均记载蔡邕宅、蔡邕先世之墓、蔡邕墓在尉氏县,简单罗列如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开封府部汇考二》记载:“蔡家庄,在尉氏县南三十五里,汉蔡邕宅并其先世之墓皆在此。”《钦定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之《钦定大清一统志》记载:“蔡邕宅,在尉氏县南三十五里。”《成化河南总志》记载:“尉氏八景:蓬池温泉、蔡邕故里、阮籍啸台、兰若晚钟、康沟夜月、柳陌晴煙、栢林擎雪、圣井甘泉。”《河南通志》记载:“蔡邕宅,在尉氏县南三十里,名蔡家庄,邕先世之墓皆在此。”《河南方舆人文志略·河南有名之人物》记载:“文学家:……而蔡邕(尉氏人)工书,创飞白体,亦千古独步也。”《万历开封府志》记载:“蔡邕宅,在尉氏县南三十里。”又曰:“蔡邕墓,在尉氏东北四十五里。邕,中郎。”(现锋按:“东北”应为“县南”之误,下同。)《康熙开封府志》记载:“蔡家庄,在尉氏县南三十五里。汉蔡邕宅并其先世之墓皆在此。”又曰:“蔡邕墓,在尉氏县东北四十里。”[14]

   尉氏县的历代《县志》也均记载蔡邕祖父蔡携、父亲蔡稜的坟墓在尉氏县蔡庄镇蔡氏祖茔,明嘉靖《尉氏县志》有明确记载。嘉靖《尉氏县志》卷三《隐逸·蔡稜传》:“东汉蔡稜,字伯直。父携,稜其长子也。”卷四《宅墓》:“汉蔡邕宅,在县南三十里蔡家庄。……蔡稜墓,在县南四十里隗村保,相传蔡邕祔葬其侧。”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陈隆文教授《钟繇故里考辨》一文指出:“东汉时葬俗为祔葬,即子孙从其父祖葬,也称归旧茔。钟皓系钟繇祖父,钟繇卒后归葬旧茔,自然也要葬在钟城南三里的家族墓地之中。”[15]蔡邕“祔葬”蔡稜墓侧,符合东汉时期的葬俗。《嘉靖尉氏县志》卷四记载:“蔡家庄,在县南三十五里,汉蔡邕宅墓并其先世之墓皆在此,今有祠祀邕。蔡相乡,即蔡家庄所在数十里之通名,盖以邕尝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故当时呼其地曰蔡相乡,以荣之。”今尉氏县蔡庄镇古称圉乡,《尉氏县志》说蔡相乡因蔡邕“三日之间,周历三台”乡人荣之,而改名为蔡相乡。

   尉氏县自古就有两处祭祀蔡邕的祠庙:一称蔡相公祠,在蔡庄镇大朱村蔡邕墓前。《嘉靖尉氏县志》卷四记载:“蔡相公祠,在县南五十里蔡邕墓前,未详创自何代人,至今焚修靡替。史称:邕既殁,兖州陈留皆画像颂之。然则,乡土立祠,固其所也。”一称蔡相公庙,在今大营镇君李村君子山上。《嘉靖尉氏县志》卷四记载:“蔡相公庙,在县西四十里燕子陂,其断碑上截犹存。云:蔡邕赴洛,其徒阮瑀辈饯之于此,缱绻不能别者累日。邕既殁,复相与追慕之,立庙焉。嘉靖二十五年,里人李廷宪因其废址重建。”

   尉氏县境内现存关于蔡邕的古碑刻实物甚多,或收藏于县文物管理所,或仍立于古寺庙,或立于尉氏县蔡邕蔡文姬故里文化园,或珍藏于农户家中。因前辈时贤及拙文《蔡邕研究新探》等多已引用,此不赘述,可参考由尉氏县蔡邕蔡琰文化研究会编《两蔡文化永辉煌——蔡邕蔡文姬文化研究暨文学作品选》一书的《历史遗物遗迹》部分。[16]

   清代尉氏县岁贡、大朱村朱淑孔于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撰《重修蔡中郎祠碑记》(原碑已佚,文存清道光《尉氏县志》卷十七):“吾村旧有中郎墓,迤北有蔡家庄,迄今千有余年矣,历代相传,概无异辞。又征之邑乘,云:‘城南四十五里有蔡稜墓,中郎墓附焉。’既有其居,又有其墓,似乎可信而未可疑也。”[17]

   尉氏县在蔡邕研究方面之所以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最大的优势,就是运用饶宗颐先生提出的“五重证据法”,将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出土文物碑刻资料、人类社会学、实地调查相结合,用动态的眼光,高占位、高视野、高质量地做学术研究。蔡邕故里在尉氏县蔡庄镇,既符合历代方志记载,又有出土碑刻证据,传承有序,又与当代文化学者李村人先生、郑州大学王兴亚先生、河南省博物馆马怀云先生、河南大学朱绍侯先生等知名学者的详细考证高度吻合。“尉氏县为蔡邕故里”,得到了河南省历史学会的充分认可。[18]这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实事求是做学问结出的硕果。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蔡朗碑》是考证蔡邕先世发祥地和蔡邕故里的重要依据,蔡邕故里就在尉氏县蔡庄镇。如有不妥,肯请方家指正。

尉氏县蔡邕蔡琰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李文建、马现锋撰文

2023年10月20日

   注释及参考文献:

   [1]《蔡中郎集》,《四部丛刊·集部》,上海涵芬楼景印明兰雪堂活字本,卷三;《蔡邕集编年校注》第13页邓安生注:“(六)[元]:各本皆作‘六’。按,永兴为桓帝年号,仅二年,‘六’必‘元’之形讹,今据正。”邓说是。《蔡邕集编年校注》,(汉)蔡邕著,邓安生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上册,第7页--第9页。

   [2]《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蔡昭侯)二十六年,孔子如蔡。楚昭王伐蔡,蔡恐,告急于吴。吴为蔡远,约迁以自近,易以相救;昭侯私许,不以大夫计。吴人来救蔡,因迁蔡于州来。”《史记》,(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5册,第1569页。

   [3]《中州金石考》(《历代碑志丛书》第14册),(清)黄叔璥撰,顾氏《金石舆地丛书》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朱绍侯《蔡邕故里探源》,《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第8页。

   [5]朱绍侯《蔡邕故里探源》,《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第8页。

   [6]明嘉靖《尉氏县志》卷四记载:“圉村,在县东二十五里,相传谓史称‘蔡邕为陈留圉人’者,指此。”《尉氏县志》,(明)曾加诰、汪心等纂修,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刻本,上海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本1963年影印;《尉氏县志》,(清)高桂等纂修,顺治十五年(1658年)刻本,北京图书馆清代方志选刊1982年影印。

   [7]《左传(春秋经传集解)》,(战国)左丘明撰,(西晋)杜预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上册,第56页、第57页、第59页。

   [8]《左传(春秋经传集解)》,下册,第1256页、第1266页、第1270页。

   [9]《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3月第1版,中册,第1337页。记载蔡邕传记的文献,目前所见比(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早的史书有(东汉)刘珍等《东观汉记》卷十七、(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卷三、(晋)司马彪《续汉书》卷四、(晋)华峤《后汉书》卷二、(晋)张璠《后汉纪》和(晋)袁宏《后汉纪》卷二十四、卷二十七等。司马彪《续汉书》卷四:“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通达有隽才,博学善属文,伎艺术数,无不精综。(《世说新语·品藻注》)”《七家后汉书》,(清)汪文台辑,周天游校,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270页。袁宏《后汉纪》卷二十七:“(董)卓之死,蔡邕在(王)允座,闻卓死,有叹惜之音。……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后汉纪校注》,(晋)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753页--754页。司马彪《续汉书》比范晔《后汉书》早成书160余年,袁宏《后汉纪》比范晔《后汉书》早成书50余年。

   [10]朱绍侯《蔡邕故里探源》,《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第8页。

   [11]《春秋地理考实》,(清)江永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8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12]汉代学者圈称《陈留风俗传》曰:“尉氏,郑国之东鄙,弊狱,官名也,郑大夫尉氏之邑。故栾盈曰:‘盈将归死于尉氏也。’”《合校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清)王先谦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2月第1版,第346页。明嘉靖《尉氏县志》卷一、风土类·建制沿革:“春秋,尉氏属郑国,为郑大夫尉氏之邑。”

   [13]《开封市地名志》第181页,开封市民政局编,收录于李建强主编的《华夏人物尉氏先贤:蔡邕蔡文姬研究》一书。

   [14]详见《华夏人物尉氏先贤:蔡邕蔡文姬研究》,尉氏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李建强主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4月第1版,第51页——92页;参考了开封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校注整理《万历开封府志校注》、《康熙三十四年开封府志(整理本)》二书的研究成果。

   [15]陈隆文《钟繇故里考辨》,《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2年10月第24卷第10期,第63页。

   [16]详见《两蔡文化永辉煌——蔡邕蔡文姬文化研究暨文学作品选》,尉氏县蔡邕蔡琰文化研究会编,关超杰主编,香港:香港书评家杂志2022年3月第1版,第435页——444页。

   [17]《尉氏县志》,(清)刘厚滋、沈溎等纂修,道光十一年(1831年)刻本。

   [18]可参考2023年7月23日,河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桓占伟代表河南省历史学会、河南大学在朱绍侯先生逝世一周年安葬及立碑仪式上的致辞。他在致辞中高度评价朱绍侯先生伟大、光辉的一生,他说“朱绍侯先生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岀版家,是河南省历史学会的奠基人之一。……他目光如炬,视野宏阔,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关注的是国家民族的大问题,做出的是惠及学林的大学问。……朱先生还心系我省地方文化建设,考证濮阳为帝舜故里、尉氏县为蔡邕故里,主持《河南文化大典·人物卷》的编写,指导编纂《洛阳市志》《嵩县通史》等工作,为弘扬河南地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一篇:求同存异,回归本源,对福粤公源.. ·下一篇:再考郦食其故里、蔡邕封邑高阳乡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首页 | 稿留 责权声明 | 赞助网站 功德榜 |

   箱:cs1046@qq.com

码:91441302MA546BX10P  粤ICP备2020098548号-1

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