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历名臣蔡襄是仙游县连江里(今称枫亭)人,清道光年间撰修的《枫亭志》作者林有融在其序言中不无自豪地写道:盖天下称闽中理学渊薮,实至唐始有闻人。而蒲郡文献名邦,亦至宋而极盛……蔡公与范欧齐名。可以说蔡襄实际上是福建道学宗工的大成就者,比道南之诸的杨时和游酢时间都还要来得早。朱子称赞范仲淹和欧阳修,再看看蔡襄的厉名节(激励名声节操)、振士气(振奋士大夫的风气)、为文章(写作文章)各方面与范、欧二公都有的一比。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林有融先生对蔡襄这位乡贤的敬佩之情。
其实朱熹对蔡襄敬佩也是由衷的,推崇也是很高的。清乾隆版《仙游县志》卷四十九载有朱熹作的《蔡忠惠像赞》:经论其学,高明其志,立论中朝,尽心外寄。嗟公之忠兮,三谏有诗。诵公之功兮,万安有碑。楷法草书,独步当世。文章青史,见重外夷。丹荔经其品藻,诸果让其清奇。郑重于欧阳,清纯而粹美。僝功于皇佑,得谥于淳熙,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英雄不偶,呜呼几希。
不愧为一代鸿儒!朱熹用极其简练的文字高度概括了蔡襄一生的功绩。从蔡襄的饱学、志向说起,到朝中、朝外的政绩表现,再到他的书法、文章、立著,无不溢美有加,均给予极高的定位。还与欧阳修作比较,说蔡襄“郑重于欧阳,清纯而粹美”啊。而最后的评价“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英雄不偶,呜呼几希。”则是蔡氏后人永远的骄傲!
绍兴十八年(1148年)四月,时年19岁的朱熹中举后又参加殿试,以第五甲九十人中举,赐同进士出身。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三月,赴临安(杭州)銓试中等,得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待次(等待贴补)。直到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五月,朱熹才等到了朝廷发来的让他7月初到达泉州同安上任的公文。这是初次出仕,朱熹在同安人生地不熟,加上妻子刘清四(恩师刘子翬的女儿)临近分娩期,只好决定独自先行,待诸事安排妥善后,再回五夫接家人到同安。朱熹告别了老师、好友和亲戚后,就带上书童一路向南出发。在南剑州(今延平区)拜访了父亲的好友李桐,在福州分别拜访了以诗学扬名于世的李樗(音同初),以《尚书》学称世的林之奇,以《礼》学著名的刘藻、任文荐等。在莆田又分别造访了当时雄视东南的硕儒郑樵、林光朝、方翥。这一日,他带着书童来到了枫亭。
枫亭古镇是兴化府与泉州府交界的商贸重镇,其历史源远流长。唐武德二年(619年),朝廷在此设枫亭馆,上通郡省,下接泉漳,成为鱼盐辐辏之区,官司往来之地。《漳浦威惠庙集》载:“陈政仕唐,武后朝戌闽,家温陵之北曰枫亭。”也就是说,唐总章二年(669年),唐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陈政统率府兵3600人入闽,进军绥安(今云霄)荡平獠乱。枫亭成为开漳圣王陈元光父子安顿家眷的大后方,同时也吸纳了中原来的士大夫家族的入驻,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滋润了这里山水和人性。到了宋朝,枫亭一隅之地连出朝廷重臣。初有南康郡王陈洪进。连随陈洪进入朝的南安人刘昌言,也升到同知枢密院的地步。尤其是蔡襄在范仲淹等遭谗被贬时,作《四贤一不肖》诗,为之声援辨白,誉满京都。后受知仁宗皇帝为谏臣,与欧阳修、王素、余靖等称“京城四谏”,积极参与庆历新政,成为北宋名臣。
朱熹一踏上枫亭地界,就迫不及待地寻访蔡襄遗迹。还好驿站向南约三里路就是蔡襄故居,向北不出一里之地便是蔡襄安眠的将军山墓地。朱熹把行囊放置驿站(宋时已改枫亭馆为太平驿)后,就在路人的指引下造访了蔡氏故居,蔡氏族人赠送给一帧蔡襄画像。朱熹让书童收藏好,然后回到驿站旁的集市,备办鲜花果蔬祭品,在蔡氏族人的陪伴下来到将军山蔡襄墓,祭拜了这位先贤。等回到驿馆已是上灯时分,朱熹用完驿卒为他们准备的晚餐,就让书童把蔡襄的画像再次拿出来。朱熹仔细端详着画像上蔡襄慈祥而刚毅的脸庞,联想着自己刚刚步入仕途,今后的路该怎么走?眼前的这位先贤不就是最好的榜样吗?第二天,朱熹又走访了蔡襄当年读书课学的的会心书院和陈卢园。看到因岁月的侵蚀,会心书院已显得有些破旧败落,很是痛心。只因上任的限期所剩无几,无暇细想。隔天就又离开枫亭继续向南赶路了。
当来到洛阳万安桥,朱熹目睹了桥梁工程的浩大,望着波涛翻滚的江面,一股对先贤崇敬之情再次油然而生。于是他拜谒蔡忠惠公祠,留下一篇《谒祠文》,文曰:“惟公忠言惠政,著自中朝。筮仕之初,尝屈兹郡。岁时虽久,称思未忘。厥有遗祠,英灵如在。某虽不敏,实仰高风。临事之初,敬修礼谒谨告。”(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名宦祠·附名宦专祠之祭·蔡忠惠祠》收录)
读了这通谒祠文,仿佛让人觉得就相当于现代的一篇就职宣誓辞。朱熹首次出仕担任同安县主簿,又是蔡襄曾经治理过的地方。蔡襄一生为官正直,所到之处必有政绩,深受人民的爱戴。正好通过谒祠文向朝廷也向同安人民许下承诺,会像蔡襄一样,忠君爱民,高风亮节,为民众的安居乐业贡献自己的精力。可见朱熹对蔡襄是多么的敬佩啊。
|